今年4月,民政部推出第一批15家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這些實驗區在破除婚俗陋習、倡導文明婚俗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為推進婚俗改革提供了鮮活樣板。9月,民政部持續發力,確定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等17個單位為第二批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進一步擴大婚俗改革試點覆蓋面,推動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以點帶面
破舊立新有章法
婚姻是家庭的紐帶,婚姻家庭和諧事關民生幸福和社會穩定。我國相繼出臺多項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的政策措施,為全社會婚姻家庭和諧幸福保駕護航。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引導和鼓勵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采取約束性強的措施,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全面推行移風易俗,整治農村婚喪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習俗。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教育引導群眾革除陳規陋習,弘揚公序良俗,培育文明鄉風”。
2020年5月,民政部公布《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深入開展婚姻家庭輔導服務,促進婚姻幸福、家庭和諧,開展對天價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隨禮攀比等不正之風的整治。
2020年9月,民政部、全國婦聯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探索開展婚前輔導,探索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并實現頒證常態化,推廣體現優秀中華文化的傳統婚禮,組織舉辦集體婚禮。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要推進移風易俗,破除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 2021年7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強調要破除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構建新型婚育文化。
據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介紹,民政部立足部門職責,部署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指導各地區綜合運用創新結婚頒證服務,開展婚姻家庭輔導,將婚俗改革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多種有力舉措,助力婚姻家庭和諧幸福。
為愛“減負”
移風易俗惠民生
在河北省河間市有著這樣一股“零彩禮”的清流。河間市興村鄉大莊村石靜出嫁,不僅沒要男方彩禮,而且主動提出取消擺席請客,不收鄉親禮錢。提起“零彩禮”出嫁,石靜說:“我看中的是人,不是錢。很多人都認為彩禮要得越多,越顯示男方對女方的尊重。我覺得兩個人結婚,不應該在乎這些外在的形式,更沒必要為難父母。”
作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之一,河間市不斷創新思維方式,突出服務特色,通過邀請當地有影響力人士為“零彩禮”“低彩禮”新人頒發結婚證、舉辦集體婚禮等方式,倡導文明簡約的新式婚禮。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河間市辦理結婚登記的3860對新人中,有149對實現了“零彩禮”,其余全部實現了“低彩禮”。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在舉辦公益單身交友活動的同時,宣傳文明婚俗新風,邀請參加活動的年輕人在文明婚俗新風倡議書上簽名,并承諾厲行節約、杜絕天價彩禮、豪華婚宴。
在遏制天價彩禮、鋪張浪費等方面,一些地方則明確限定了人情禮金和酒宴的標準,減輕群眾婚嫁負擔。
湖南省澧縣倡導節儉辦婚宴,控制喜宴菜品數量、份量,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規定單方舉辦婚宴不超過20桌,男女雙方合辦不超過30桌。
河南省寧陵縣對公職人員特別是黨員干部操辦紅白事劃定“紅線”,推行婚嫁彩禮“限高”倡導標準,從黨員干部、教師、軍人入手,倡導彩禮不超過3萬元,隨份子不高于100元。同時,將文明節儉操辦紅白事納入黨員干部管理,縣、鄉、村三級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
婚事新辦
引領婚俗新風尚
用新式婚嫁禮儀一改大操大辦的傳統,讓文明簡約的新式婚禮成為新風尚,正在多個地區流行開來。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創新婚登服務,面向廣大婚姻當事人推出免費個性定制、主題定制“婚禮式頒證”服務,結婚頒證率達到80%。為強化婚姻登記的儀式感,青山區在今年“520”當天,將結婚登記現場設置在景色怡人的城中草原,為新人營造了別開生面的登記氛圍。
廣東省廣州市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發布婚慶旅游產業十大“甜蜜榜單”、十佳婚慶旅游線路,探索“婚慶+旅游”的發展新模式。同時,在從化區建立廣州婚慶產業園,探索打造婚姻登記中心、婚俗文化館、浪漫步行街和婚俗婚慶服務平臺。
如何更好地傳承發展優秀傳統婚俗文化,各地區積極創新,促進婚俗禮儀與時俱進。
江蘇省東臺市西溪旅游文化景區董永七仙女主題文化園內,坐落著東臺市婚姻登記處。新人登記領證后,常常換上漢服,在園內游覽,體驗穿越進“天仙配”時空的婚俗文化。每年“情人節”等特殊節日期間,東臺市還將舉辦“漢代文化特色婚禮”“紀念婚禮”等婚俗文化活動。
重慶市大足區注重突出本土特色,圍繞大足石刻“慈、善、孝、義、廉”優秀傳統文化與“敬愛、和睦、孝善”婚姻家庭文化,打造“大足石刻博物館、大足區婚俗文化展覽館、大足區婚戀主題一條街”婚姻家庭文化陣地。 婚俗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特色。“新時代下的婚俗文化,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婚俗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婚俗文化會蘊含更多的時代精神和文化創新。”王金華表示。
婚姻輔導
為家庭幸福護航
在婚俗改革中,各地區將婚姻家庭輔導作為重要一環積極推進。怎樣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傳承良好家風家教,各地區用行動給出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設置婚姻家庭輔導室,整合法院、民政、婦聯和街道力量,配置專職婚姻家庭輔導員,常態化開展婚前教育、情感輔導、糾紛調解、離婚疏導等服務。
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在每個社區設立鄰里議事廳和評理說事點,制定離婚冷靜期婚姻危機干預規范,構建婚戀糾紛解決機制。設立心理輔導室,為新人提供心理測試和新婚規劃建議。同時,充分利用微信小程序服務平臺,創新婚姻家庭矛盾調解方式。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民政局婚姻登記大廳,前來辦理結婚手續的新人們正在進行婚前小測試。結婚登記先掃碼答題,為新人上好“婚前第一課”,幫助新人在答題中感悟婚姻家庭蘊含的責任和擔當。“只要新人符合法律規定的結婚條件,我們均予以登記,婚前答題是防患于未然,讓新人在接受教育中慎思明辨,掌握經營婚姻家庭的技巧。”南崗區民政局局長趙曉春說。
除此之外,南崗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專業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社會工作師等,常態化開展婚姻家庭輔導和離婚調解服務工作。4年來,幫助2000多對欲離婚夫妻重歸于好,調解成功率達60%左右。
吉林省永吉縣線上線下齊發力,全力做好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建立婚姻家庭輔導社工室,實行“專業人員+志愿者”、“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定期開設婚姻咨詢課程,與社會組織合作,推出線上講座,將家庭美德教育、化解夫妻矛盾等系列講座制成音頻課程,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
婚姻家庭輔導等創新舉措,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對對夫妻和一個個家庭。記者從民政部獲悉,目前婚姻家庭輔導室在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覆蓋率已達70.2%。根據《“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時期,覆蓋率將達到80%。
自管自治
文明婚俗入人心
村(居)民議事會、人民調解委員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在婚俗改革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民政部指導各地區將反對天價彩禮、抵制鋪張浪費作為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重要內容,并充分發揮村(居)民議事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強化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遵守和落實。
湖南省澧縣完善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讓“婚事新辦簡辦”成為村(居)民共識。目前,該縣291個村(居)全部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并聘請德高望重的黨員和鄉賢擔任理事會成員。村(居)民舉辦婚喪事宜必須先到理事會備案,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理事會成員全程監督操辦執行情況。據大堰垱鎮九旺村紅白理事會理事長介紹,過去辦婚禮,往往要相互攀比著大操大辦三四天,一場婚禮辦下來要花一二十萬元。現在,村民辦紅白喜事,事先要備案,提交申請書并簽訂承諾書,自覺、自愿地遵守村里的規章制度。
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民風。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依托婚姻家庭輔導室、鄉賢(能人)工作室、村(居)紅白理事會、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委員會,開展婚俗“四不三拒”宣講,引導群眾“不講排場、不擺闊、不攀比、不舉債辦婚事,拒絕天價彩禮、拒絕鋪張浪費、拒絕低俗婚鬧”,倡導紅白事簡辦新辦。
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區深化居民自治,修訂完善居民公約,充分發揮居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引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形成一股齊抓共管的凝聚力,推動婚俗改革向前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明確將反對濫辦酒席、天價彩禮,提倡婚俗文明、婚事簡辦等內容列入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引導群眾簽訂爭做文明婚俗踐行者的承諾書。提倡由紅白理事會操辦婚禮,統一標準、統一規格,不搭建彩棚,鄰里間只祝賀、不隨禮,不過度索要彩禮,不巧立名目索要其他禮金。
“從實踐情況來看,婚俗改革工作得到各地積極響應,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婚俗改革是一項長期工作,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也更需要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我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婚俗改革這項得民心、順民意的民心工程一定能取得更多成效。”王金華說。
婚俗改革事關千家萬戶。隨著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家庭樹立了正確的婚姻價值取向,為愛“減負”,為幸福加分。如今,文明簡約的婚俗新風在中華大地上漸成風尚。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202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