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樓區是江蘇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區域面積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萬,下轄13個街道120個社區。作為南京市老的建成區,鼓樓區身處基層治理的第一線、最前沿,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有最迫切的需求、最直接的推動,也有最鮮活、最生動的實踐。
近年來,鼓樓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重要論述,主要圍繞回答好社區協商四個關鍵問題展開。一是回答好 “誰來主導、怎么主導”的問題;二是回答好“協商什么、怎么協商”的問題;三是回答好“誰來參與、怎么參與”的問題;四是回答好“如何創新、怎樣發展”的問題。鼓樓區聚焦“首善之區、幸福鼓樓”美好愿景,持之以恒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實踐,探索出以提升居民參與度、滿意度為導向,強化社區黨建引領,深化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多方協同共治的社區治理路徑,積極構建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強化黨建引領
回答好“誰來主導、怎么主導”的問題
社區是黨的執政基石,創新社區治理,推進社區協商,必須堅持黨建引領。
鼓樓區社區建設起步較早,社區建設和居民特點呈現“三多”:一是老舊小區多,民國建筑、零散院落、背街小巷比較多,城市管理、社區治理難度較大;二是老齡人口多,60周歲以上人口占25%,70周歲以上占11%,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養老服務、社會保障需求較大;三是高素質人群多,擁有20多所高等院校、120家研究機構、全省一半的“兩院”院士、90%的省廳機關,更多元、更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比較高。在這樣的背景下,鼓樓區首先解決社區協商“誰來主導、怎么主導”的問題。
推進區域化黨建。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和黨建聯盟等區域化黨建機制,發揮好區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街道工委“資源統籌、條塊整合”,社區黨委“上下溝通、左右聯動”的作用,有效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和協商治理,實現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基層黨建共同體。
深化網格化治理。引入黨建網格化機制,將社區劃分成若干黨建網格,建立了以“社區黨組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樓棟長”為框架的黨建網格體系。所有黨員下沉網格,每一個黨員都有一塊責任田,主導推動居民協商、小區協商、樓棟協商等多形式的社區協商。
帶頭人示范。強化“帶頭人”意識,引領和推動基層協商治理廣泛開展。推出“書記項目”制度,各級黨組織書記認領社區協商治理項目,解決居民的關心關切;舉辦“紅領論壇”,社區書記暢談基層黨建、協商治理;設立書記工作室、書記會客廳,廣泛征集協商議題,推進協商治理。
突出居民自治
回答好“協商什么、怎么協商”的問題
鼓樓區在推進社區協商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協商內容聚焦民生。以群眾需求定標定向,把公共事務、公益事業、政策制定調整等關系居民切身利益的七大類事項確定為社區協商的一級目錄。在此基礎上,制定二級協商目錄清單150余項,涉及環境整治、節假日活動、公益慈善服務、居民自治管理等多個領域,精準貼近民生服務需求。
協商過程規范有序。制定了《社區協商試點工作實施意見》《鼓樓區社區協商操作及評估指標體系》《社區協商程序和規則》等一系列文件,規范社區協商內容、操作標準及程序形式,構建社區協商評價指標體系。
協商結果人民評判。以群眾滿意度作為根本標準,構建“街道—社區—社工”三級評價平臺,形成“科學協商—精準反饋—整改落實—群眾知曉—滿意度提升”的協商治理閉環。區級層面將協商成果應用情況納入年度黨建考評,強化督導檢查;街道層面建立協商成果的采納、落實、反饋和協調機制;社區層面通過社區網站、公告欄、微信等公示協商成果,制定協商成果運用路線圖。
為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小桃園社區在社區層面設立“有一說一”工作室和說事理事會。工作室分說事熱線、說事專崗、說事網格,主要接待居民說事;理事會由社區黨員群眾代表、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業主委員會代表、黨代表、人大代表、社團組織代表、民警、法律人士等組成,每月11日的說事日進行議事協商。按照“即時辦理、協調化解、會商共處”的說事理事模式,協商解決關系居民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確保“小事立馬能落實,大事協商能解決”,超出社區、街道層面的問題,逐級上報,協商解決。
深化多方共治
回答好“誰來參與、怎么參與”的問題
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協商,不僅僅局限于街道社區力量的“單打獨斗”,更需要駐區單位、社會精英、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方的參與。他們既是協商的伙伴,又是協商的智庫,是社區協商、協同共治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模式構建上,建立“1+N+X”主體參與機制,1是指社區“兩委”,N是指居委會下設的若干工作委員會,X是指各類協商利益相關方,構建聯動、融合、嵌入的多方主體參與機制,充分體現一核多方共治、平等友好協商。
在參與方式上,依托圓桌會、懇談會、評議會等傳統平臺,吸收社區老黨員、老干部等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協商骨干參與,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聚合一批社區精英、“意見領袖”、公益人士和熱心人士參與社區事務;以政務微博微信、鼓樓E家社區自治平臺等互聯網平臺,吸納一批上班族、中青年群體開展線上協商。
在智力借助上,建立不同層面、各有側重的協商智庫。按需邀請轄區內“兩代表一委員”、專家教授、居民代表、技術人員、第三方機構等參與協商活動,提高協商法治化、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加強社區協商與黨內民主、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協協商的制度銜接,為居民表達利益訴求提供更為暢通的溝通渠道。通過多方協商吸引更多的利益相關方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協商管理方式的根本變革,由“一元主導、單方負責”,走向“一體遵循、多方協商”,實現 “一致行動、共建共治”。
深化模式拓展
回答好“怎么創新、怎么發展”的問題
創新社區協商是理念、模式、手段的全方位創新。上述案例只是鼓樓區全方位推進社區協商創新的一個縮影。事實上,近年來鼓樓區在“新六化”(協商目標更加精準化、居民自治更加法治化、協商隊伍更加專業化、居民參與更加廣泛化、協商結果更加透明化、社區協商更加特色化)協商模式統領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濃厚的氛圍、不同的路徑,亮點紛呈。目前全區已經形成“區域有特色、街街有品牌、社社有亮點”的工作格局。
系統推進全域協商。打造群眾身邊的協商陣地。結合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建立137個黨群協商陣地,搭建“民情聯絡站”“百姓說事亭”等載體,推進小廣場、小長廊、小亭臺等“微改造”工程,打造群眾身邊的院落協商平臺,讓協商民主的氛圍更濃、更接地氣。
科技賦能高效協商。暢通新媒體協商通道,推行社區“開放空間”“網上議事廳”等議事協商模式。充分運用鼓樓E家社區自治平臺、微信公眾號、社區協商QQ群等網絡平臺以及社區“微網格”服務平臺,更加廣泛地聽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
模式創新特色協商。形成社區理事制、云協商、和協商、互助合作社、匯協商等一批特色協商品牌。
案例
黨建引領“芯+”治理賦能小區居民自治
新門口18號小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建于1996年,4棟居民樓276戶。該小區面積小、設施少,違章搭建、環境臟亂,長期處于缺乏管理的狀態,小區居民迫切希望改變現狀。2014年5月,該小區被列入鼓樓區老舊小區出新改造計劃。如何拆除違章搭建、如何用好公共空間、如何實現出新后的長效治理,這些成為擺在街道社區黨委面前的難題。新門口社區運用“芯+”(“芯”代表黨建引領這一核心)治理居民自治管理模式,積極推進小區自治管理。
芯+引領,建強骨干。社區第四黨支部書記范新華(被評為2009年度“中國好人”),主動擔起協商召集人的角色,多次召集支部黨員、小區居民骨干協商討論,組成了由支部書記、樓棟長、單元長組成的紅色自管會(樓棟長、單元長大多由黨員擔任),統籌小區出新治理。
芯+協商,解決難題。自管會啟動協商程序,運用了2+2線上線下互動工作法,即一個是網格生活會+網格微信群;一個是輪值居民+線上輪值居民,發動群眾議事協商解難題。協商前公開協商議程,廣泛征求意見;協商過程中,一個一個問題進行商量,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協商達成共識后,及時公示接受監督。經過有力有效的社區協商,車位劃分、大門值守、自管資金等難點問題相繼解決,小區環境秩序煥然一新,居民滿意度不斷提升。
芯+自治,長效治理。社區協商實實在在的成效,讓小區居民嘗到了甜頭,社區黨委和自管會趁熱打鐵,引導小區以樓棟為單位成立自治組織,同時協商確定小區居民自治公約。去年疫情防控期間,18號小區依靠自管資金,安裝電子智能門禁,落實封閉管理,成為社區第一個快速推進人臉識別的小區,從“老大難”一下子變成“模范生”。
“有一說一”
協商解決商居矛盾
“有一說一”協商制度是鼓樓區小桃園社區以“居民說事”為主要特點的議事協商模式。小桃園社區姜家園102號居民樓建于20世紀80年代,共有124戶居民,居民樓一樓有8家門面房,與相鄰小區間有條長巷,是典型的“上宅下店”。一樓的餐飲店大多設置后門,把巷子占作后場,搭建披棚,擺放雜物,影響二樓以上居民的生活環境。少數居民常往樓下扔垃圾,久而久之長巷垃圾遍地,蚊蠅亂飛。商住矛盾突出,環境衛生頑疾,公共區域侵占,成為社區治理的難點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社區開展了“有一說一”社區協商。
開放說事。“有一說一”工作室接待居民說事。居民代表一方面要求封堵商戶后門,并將長巷整治干凈,另一方面要求用好公共區域,建立車棚解決居民停車難問題。
分類理事。 “有一說一”工作室牽頭分別走訪征求了8家商戶意見,并驗證方案的可行性。商戶們認為,后門屬于逃生通道,不能隨意封堵。
多輪議事。面對爭執,說事理事會啟動集中議事協商。協商會上,居民充分表達了改善環境、建立車棚的訴求;商戶提出了消防安全、生產經營的問題;城管科長對拆違控違提出看法;綜治辦、民警對小區治安、消防提出指導意見。說事理事會適時分析利害關系,引導商居雙方求同存異。經過多輪協商,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商戶同意拆除違建,修建車棚;居民同意維護環境、不再亂扔垃圾。
合力辦事。為將好事辦好辦實,“有一說一”工作室指導業主委員會召開業主大會,針對公共區域修建車棚一事廣泛征求居民意見,超過2/3的業主贊同。街道組織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同時配套建立公共車棚。根據協商說事達成的共識,業主委員會加強自治管理,為車棚安裝了監控、充電樁。居民生活的環境得到優化,商居矛盾得到化解。
“邀約式協商”
共同締造宜居街區
寧海路街道天津新村社區地處江蘇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2450戶7080人,居民大多是機關干部,文化素質較高、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較高。2019年3月,天津新村街區獲批成為首批省級宜居示范街區試點之一。為解決好資源不足等問題,打造宜居區、精品區、樣板區,寧海路街道采用了“邀約式協商”模式。
成立“共同締造”工作坊。邀請街區內相關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員、駐區單位、法律顧問、社區居民代表等參與工作坊,圍繞宜居社區治理開展協商。工作坊設立“三級設計師制度”,第一級是總設計師1名,聘請專業人士擔任;第二級是街區設計師8名,由熱愛街區的區人大代表和駐區企事業單位代表擔任;第三級是社區設計師12名,全部由社區居民代表組成。
協商制定建設方案。三級設計師對整個方案的設計各有側重,總設計師負責總體規劃和整體把握,街區設計師負責對綠地、景觀等功能性項目設計提出意見,社區設計師負責對停車、健身等生活性項目提出意見。初步設計方案形成后,街道社區通過圓桌會議、街區設計節等形式,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居民從自身生活感受出發,標記出了街區和小區自己喜歡的地方、不喜歡的地方、覺得可以改善的地方,并寫出了具體原因,共同繪制出了心目中的街區。
協商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項目推進過程中,堅持邀約例會制度,實行“陪伴式設計”和“陪伴式施工”,由設計師團隊“一對一”駐場跟蹤服務,對施工中發現的問題,開展現場邀約協商,現場解決問題。
推進街區常態管理。硬件改造完成后,“軟環境”的提升和長效管理成為協商的重點。為解決停車位不足、人車爭道等突出問題,天津新村街區與周邊單位合作開展潮汐共享停車。同時在部分開放式老舊小區嘗試引進片區化物業管理模式,持續改善街區環境,提升街區品質,為居民自治的良性發展提供基礎。
“邀約式協商”具有三項優點:一是資源整合功能,充分利用區域內外資源;二是利益調節功能,解決眾口難調的問題;三是矛盾鈍化功能,避免了常見的街區改造投訴多的情況。
經驗啟示
堅持系統思維凝聚協商最大合力
必須高舉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做好新時代條件下的社區協商工作,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堅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快實現社區協商理念、思維、方式的全方位變革。
必須黨建鑄魂。堅持黨對社區協商的全面領導。推進社區協商,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全過程、各方面,黨的組織覆蓋到最前沿、最末梢,把黨的意志融入所有領域、所有環節,切實將協商成果轉化為夯實黨長期執政的最堅實基礎。
必須協商為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協商于民、協商為民,始終把人民最普遍、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社區協商的落腳點和出發點,確保協商主體充分體現人民性,協商內容充分體現民生關切,協商過程充分體現廣泛參與,協商成效充分體現人民滿意。
必須協同共治。構建多方參與社區協商共同體。樹牢系統思維,把所有的組織統進來,把所有的資源聚起來,把所有的智力用起來, 全面構建多層級、多主體、多要素、全過程的基層協商架構體系,不斷深化黨政聯動、政社聯動、政企聯動、網絡聯動,凝聚社區協商最大合力。
必須持續創新。不斷提升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始終把創新作為推進社區協商創新的源頭活水,扎實推進基層治理全方位創新;積極在社會治理中融入科技手段,提高數字化水平,實現數字化轉型,讓科技賦能“善治”。(本版據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政府 黨組成員、副區長徐程在全國民政廳〈局〉長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專題培訓班上的案例教學內容整理)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