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健在線上為武漢市民提供心理支持和陪伴服務。
本報記者 胡 群
“這封信對我而言意義非凡。”4月8日,新疆喀什殘友社會工作發(fā)展服務中心主任王世健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湖北省武漢市社會工作聯(lián)合會的感謝信。
王世健是一名社工,更是一名黨員。疫情暴發(fā)后,王世健一直在線上為武漢市民提供心理疏導和陪伴支持服務,參與抗擊疫情工作兩個多月。
“我要發(fā)揮自己所長,為抗擊疫情做點事情。”王世健腦海里一直有這個念頭。得知武漢市逸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正在征集資深社工投入線上戰(zhàn)“疫”后,王世健第一時間報了名,加入了兩個居家抗“疫”服務微信群,4月2日又加入了居家抗“疫”重點陪伴微信群。王世健告訴記者,在群里既有像他這樣的專業(yè)社工、志愿者,也有醫(yī)生、心理咨詢師,為武漢市民提供病情診斷、居家隔離方案、防疫防控知識以及心理咨詢輔導等服務。
“雖然不能到抗‘疫’一線與醫(yī)護人員并肩作戰(zhàn),但這也是在為抗擊疫情構筑了一道特殊的防疫戰(zhàn)線。”王世健自豪地對記者說。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王世健通過線上培訓、向醫(yī)生朋友請教、自學等方式提前學習新冠肺炎的預防知識、相關癥狀以及居家隔離注意事項等。“這樣在服務時才能更加精準、有效地幫助大家解決各種問題。”王世健如是說。
武漢“封城”后,當?shù)夭簧偈忻癖憩F(xiàn)出緊張、焦躁和不安的情緒。那時的武漢人心惶惶,服務微信群初建,居民一擁而入。
“我感覺我發(fā)燒了。”“怎么辦,我是不是感染了?”“昨天我們這里確診了一例,我好害怕。”……
無數(shù)渴望幫助的聲音出現(xiàn),王世健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每日9:00-21:00分時段在線值班,回應問題,安撫情緒,為大家提供及時幫助。
“我2月14日進入雷神山醫(yī)院在A11區(qū)接受治療,16日痊愈出院后集中隔離了17天,今天是回家的第一天,晚飯后胸悶得厲害,難道病毒又來了,我害怕極了,今晚注定無眠。”3月3日21時許,一位群友在微信群里求助。王世健第一時間回復,告訴他可以通過運動、聽音樂、看書、追劇等方式適當轉移注意力,并告訴他完全恢復需要時間。“當時我聽這位群友的語音,聽到他說話中氣十足,我就知道他是太過焦慮了。”王世健告訴記者。
“我是不是好了?”“我回家以后會不會傳染給家人?”微信群里每天有很多像這樣擔心自己病情復發(fā)的群友,王世健每次都是耐心地安撫他們的情緒,告訴他們如何調適自己的壓力,提醒他們保持正常的生活規(guī)律和充足的睡眠。“開展線上服務工作以來,我一直在崗在位,為每一位需要的群友服務。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個時候的介入不僅需要講究更多的專業(yè)知識,更需要的是共情、理解和支持。”王世健說。
除了在武漢市逸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組織的三個服務微信群工作,王世健還加入了東苑之家跟蹤微信群。這個群里都是武漢東苑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的出院患者,主要為他們提供陪伴支持、心理援助和重建服務。
“我感染新冠肺炎后就一直失眠,睡不著覺,只能每天靠吃安眠藥入睡。”東苑之家跟蹤微信群里一位群友發(fā)來求助信息。
“您別擔心,您的這種情況很正常,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這件事……”王世健熟練運用心理學知識,對這位群友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告訴她可以在睡覺時嘗試雙唇輕合、牙齒輕閉、舌尖輕抵上顎,大拇指指肚輕貼食指尖側面。為了更形象易懂,王世健還附上了示意圖方便她理解。
“試試握空拳,可以舒緩情緒。”“多飲水、保障休息、清淡飲食。”
“謝謝你們的陪伴,有你們在我就不孤獨。”“你們是我的精神慰藉,感謝你們的辛苦付出!”
類似的對話每天都在各個服務微信群里上演,雖隔著千里,卻直抵心底!通過王世健等志愿者的耐心陪伴,這些武漢市民從一開始的恐慌、害怕、彷徨、無助,慢慢地過渡到平靜、接受、面對、自救。“有些群友還會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鼓舞其他深陷焦慮的群友,慢慢地形成了一個群友互助平臺。”王世健說。
“雖然我不能像醫(yī)生、護士一樣戰(zhàn)斗在抗‘疫’最前線,但是我要盡綿薄之力做好線上服務工作,這也是在為抗擊疫情作貢獻。”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雖然相距4500公里,自加入新冠肺炎疫情線上抗“疫”服務微信群后,王世健自始至終陪伴在這些群友身邊,讓他們能在黑夜中感到心安、在疫情中感到溫暖。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