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近年來,湖南突出公益屬性,深化喪俗改革,推進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在全社會樹立厚養薄葬、文明殯葬的良好社會風尚。
系統推進補短板
殯葬改革是一項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的改革,更是一項惠民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建立殯葬改革和管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將殯葬改革納入《湖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納入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目標,不斷補齊殯葬公共服務短板。五年來,全省新建殯儀館68個,新建骨灰樓39個,改擴建殯儀館30個,建設鄉鎮農村公益性墓地146個,建設鄉鎮集中治喪場所59個。
湖南省民政廳印發《“十四五”殯葬事業發展行動方案》,特別強調要加強托底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計劃指導13個空白縣新建殯儀館,提質改造殯儀館31個、改擴建27個;新建75個縣級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新建1336個鄉鎮農村公益性公墓(骨灰樓),加快實現一縣一殯儀館(帶火化設施)、一縣一公益性公墓(骨灰樓)、一鄉(鎮)一農村公益性公墓目標。
同時,按照“控增量、去存量、防變量”思路,湖南先后開展整治違規土葬、散埋亂葬、修活人墓等行動,開展打擊殯葬服務、中介服務及喪葬用品銷售違法違規行為等專項行動,有效規范殯葬領域秩序,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公益先行惠民生
堅持殯葬公益屬性,減輕群眾治喪負擔,是殯葬改革的重要內容。去年,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民政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出臺規范殯葬服務價格管理文件,明確規定實行政府指導價服務項目最高利潤在15%以內,并對殯葬服務機構開展成本監審。殯儀服務價格普遍降低30%左右,公墓價格降幅達40%左右,實實在在減輕了群眾喪葬負擔。
2017年,吉首市投資3.2億元,新建吊唁廳、火化樓、森林公墓山等設施,為實行“集中治喪、集中安葬、統一火化”提供了基礎條件,通過推行“減、免、獎、補、換”一系列惠民政策,兌現惠民殯葬獎補資金1600多萬元。今年3月16日,在吉首市興龍陵園,市民李女士一家在為去世的老人辦理喪事時說,整個流程、服務都很貼心,沒有鋪張浪費,既節儉環保,又省事省心。
吉首市的做法只是湖南推行惠民殯葬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湖南已有115個縣(市、區)推行惠民殯葬政策,對特困供養對象、城鄉低保等困難對象遺體接運、火化等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免費,部分縣(市、區)惠民殯葬政策從重點救助對象惠及所有城鄉居民,62個縣(市、區)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
為提高殯葬服務質量,湖南推行身后事“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在南縣,逝者家屬依托“南縣智慧政務”APP和一窗受理綜合辦公系統可實現資料電子化流轉,僅需跑一次就能完成戶口注銷、待遇停發、喪葬補貼領取等多項身后事項的辦理。
移風易俗樹新風
湖南以喪葬習俗改革為突破口,推動殯葬文化與紅色文化、優良家德家風相融,讓移風易俗深入民心,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近三年來,湖南省民政廳聯合省文明辦等部門連續下發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工作方案,將喪事簡辦納入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自治清單、村規民約規范事項;全省普遍在村(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負責轄區內殯葬改革宣傳、殯葬信息收集上報及上門勸導。沅江市還按村(社區)人口數每人4元的標準,為紅白理事會安排工作經費,宣傳厚養薄葬、喪事從簡、集中安葬,讓大操大辦的舊俗明顯改變,文明節儉的新風日漸濃厚。
湖南省民政廳還創新宣傳方式,制作殯葬改革系列動漫宣傳片,推出“云上清明”祭掃平臺,開展清明文化節主題活動,講述黨史中的清明、家風中的清明、家國中的清明、民俗中的清明、舌尖上的清明、詩韻中的清明等故事,有力弘揚了文明新風,得到社會各界點贊。
與此同時,湖南正在山區、湖區、丘陵地區分類開展全省殯葬改革綜合試點,穩步提高全省火化率;通過大力推廣樹葬、花葬、江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葬”去陳規陋習,“改”來文明新風,讓殯葬事業發展更文明、更環保、更惠民。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