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社區,上連黨委政府,下連百姓千家。如何滿足社區居民對美好生活提出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城關街道曹家巷社區針對社區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堵點問題,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新途徑新方法,開展微服務、微治理、微關愛、微互助、微調解,開創社區治理的新局面。
“微服務”便民利民惠民生
在辦理老齡補貼過程中,社區居民滕大娘的女兒給居委會打電話:老人偏癱無法到銀行辦理相關手續,很著急。了解情況后,社區工作人員協調銀行工作人員上門為滕大娘辦理了相關手續,老人非常滿意。
“根據實際情況,社區將服務事項細化為即辦、代辦、陪辦和上門辦四類,為滕大娘辦理老齡補貼屬于上門辦。”曹家巷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江宏告訴記者。
據江宏介紹,曹家巷社區按照山東省“一次辦好”要求實施了“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每一名工作人員都能為社區居民辦理所有的服務事項。同時,從服務形式上“入微”,將社區服務大廳分為5個功能區域,分別是導辦區、前臺受理區、后臺處置區、辦事等候區、自助服務區。配備了輪椅、寶寶椅、老花鏡等便民物品,給居民帶來更多方便。
在便民服務過程中,社區從服務事項上“入微”,重塑便民服務流程,細化梳理55項服務事項,設置觸摸式電子服務指南,鏈接街道公眾號,方便居民熟悉服務事項、查詢辦事流程。
此外,社區黨委依托物業服務用房建起了“家門口”黨群服務站,與濰坊港華燃氣公司組建了“小巷紅管家”,為社區居民提供50多項便民服務。目前,“小巷紅管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吸引了供電公司、自來水公司等入駐,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微治理”多元共治順民意
曹家巷社區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基礎設施老舊,安全隱患多,居民意見大。為更好地為居民服務,社區黨委推動網格化治理全覆蓋,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據江宏介紹,社區劃分了6個網格,配備1名網格長,6名網格員,34名信息員,將黨支部建在網格上,街道包靠干部、社區工作者、轄區黨員、民警、雙報到黨員、社會組織全部沉到網格中。
網格員郎豐雪是一名社區黨員,同時又是樓長,始終把社區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做。有一次在網格內巡查時,郎豐雪發現垃圾桶著火,第一時間和社區居民一起滅火,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在社區網格驛站,每月13號為議事日,及時收集、解決居民的問題和需求,引導居民參與社區共建共治。根據居民訴求,社區實施了老舊小區紅色物業“雙紅雙提升”工程。在街道黨工委的支持推動下,社區黨委注冊成立了紅荷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安裝智能門禁、刷臉系統,實現了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的雙提升。
每天晚上,社區老黨員韓佩三都會在社區內轉一圈,看看有沒有問題,清除社區內安全隱患,韓佩三常說:“雖然退休了,但黨員的身份不會也不能退休,為老百姓服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韓佩三是平安義巡志愿服務隊的一員。2018年8月,黨員玄祖峰主動聯系社區內的黨員、樓長、熱心居民,協助成立服務隊,每天晚上在轄區進行安全巡邏。通過常態化義務巡邏,社區內占用消防通道現象徹底消失,清理僵尸汽車、電動車、自行車40多輛,清理樓上亂扯亂拉的飛線248條。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參與到義巡隊伍中,成為社區一道靚麗的風景。
“微關愛”共建共享暖民心
“我年紀大了,彎不下腰。但總想著打掃下樓道,既鍛煉了身體,又清潔了環境。要有一把高把掃把就好了。”社區居民李秀華老人提出了自己的“微心愿”。
知悉李秀華老人的訴求后,社區黨組織與彩虹公益組織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高把掃把送到老人家中,并叮囑老人注意安全。
曹家巷社區發動轄區單位、沿街門店、社會組織建立以同心、同向、同行為主題的“三同”服務聯盟,常態化開展“點燃微心愿、搭建微平臺、實現微服務”活動,為居民提供專業化服務。目前,已先后幫助轄區老人、婦女兒童等群體實現微心愿380余個。
在社區第三網格的網格員欒雪雁看來,對社區困難群眾的情況,心中要有本明白賬,并定期上門幫扶慰問。此外,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社區活動,如盛夏組織開展消夏晚會、國慶節組織社區老人同吃國慶面等,以節慶活動、社區教育等為支點,整理社區內的故事、文化、民俗,提升社區居民公共意識。
“微互助”鄰里友善促和諧
老黨員郭占林是曹家巷社區的“編外”居民,以前住在別處,其女兒是曹家巷社區“夕陽情濃組”的組長,聽說社區鄰里互助小組活動特別多,郭占林老人讓女兒為他在社區里租了房子,并將黨員關系轉了過來。
長期居住在曹家巷社區,并加入了“夕陽情濃組”,郭占林老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2017年,郭占林老人的女兒住院做手術,在兩個月的時間內,鄰里互助小組的老人和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輪流幫老人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直至其女兒康復回家。
曹家巷社區老人比較多,一些高齡老人、獨居老人生活不便。為更好地服務社區老年人,社區居委會推動成立全市首家“鄰里守望、互助養老”協會,并根據居住相近、興趣相投的原則,成立了11個鄰里互助小組。同時,利用閑置空房建立睦鄰角,組織開展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讓老人感受到“相鄰是福、相識是緣、互幫是情、互幫是愛”的幸福與溫馨。
隨著“我有好鄰居·社區鄰里共融”“幸福和諧我的家”“社區安全伴我行”等一系列活動的舉辦,越來越多的居民和轄區單位主動融入到社區這個大家庭中。
“微調解”社區自治解民憂
前不久,社區居民李新甘(化名)下班回家時,因瑣事跟保安吵起來。認為物業服務不規范的李新甘到物業辦公室與工作人員理論,再次產生了沖突。
了解情況后,社區調解員邀請雙方到社區勸和工作室,擺事實,講道理,雙方握手言和。考慮到李新甘熟悉情況,聘請其為物業特邀監督員,助力提升物業服務水平。
據江宏介紹,曹家巷社區堅持“身邊發現、身邊調解”的理念,成立社區勸和工作室、矛盾糾紛調解室,組建由社區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居民代表組成的“和事佬”隊伍和由老法官、律師等專業人士組成的“調解員”隊伍,針對鄰里糾紛等問題,主動介入,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2020年7月,曹家巷社區更新升級,規劃固定停車位和臨時停車位,并為子女車輛規劃孝心車位,每天可免費停放3小時。可不少居民反映,子女來看望老人時停車時間較長,免費停車時間不夠用。
根據居民訴求,社區召開了民主協商議事會。通過征求居民意見,綜合考慮社區停車空間情況,最終確定子女車輛由原來每天免費停車3小時改為每月儲值160小時。這種更靈活、更暖心的處理方式得到廣泛認可。
一街一巷充滿愛,一枝一葉總關情。如今的曹家巷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的意識明顯提升,鄰里守望、和諧互助成為社區大家庭的“家風”,推動社區向著更加和睦融洽的方向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