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鮮
9月10日以來,福建省莆田、廈門、泉州等地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復雜嚴峻。全省民政部門堅決扛起兜底保障的政治責任,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社會救助幫扶工作,全力保障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在疫情防控中彰顯民政擔當。
突出三個重點,用心守護困難群眾
大力提升救助時效。在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福建民政部門推行非接觸、遠距離等網上或電話辦理社會救助,待疫情防控等級調至低風險后補辦部分手續;受管控地區在管控期間,對現有低保對象暫停定期核查和退保。根據疫情情況,9月底前省里將再下達一批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
做好特困人員照料服務。在疫情中高風險地區,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加強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探訪詢訪,提高探訪詢訪頻率,及時了解疫情對特困人員生活的影響,重點關注高齡、重度殘疾等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委托照料責任人被隔離進行醫學觀察的,或因小區封控無法履行照料護理責任的,及時重新指定臨時照料聯系人。
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對受疫情影響、暫時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難外來務工人員、因實施管控等原因暫時滯留的臨時遇困人員,取消戶籍地限制,由急難發生地實施急難型臨時救助,由鄉鎮(街道)先行救助,事后補充說明情況。在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對確診新冠肺炎的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低收入家庭成員等,將鄉鎮臨時救助審批額度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8000元,并開通臨時救助綠色通道,主動上門為困難群眾服務,做到救助資金當天發放。同時根據救助對象的生活實際,臨時救助可以生活必需品的形式發放。
暢通三個渠道,群眾求助更便捷
暢通困難群眾求助渠道。疫情期間福建省“12349”社會救助熱線在每周7天×8小時接聽服務的基礎上,增加8小時以外居家座席服務,及時處置困難群眾求助。今年以來共接聽群眾來電和“一鍵求助”事項2670件,均已辦結。此外,今年全省還開展了“社會救助政策宣講進村(社區)”活動,通過發放宣傳冊、集中宣講、開展培訓等方式,提高社會救助政策的普及率和知曉率。
暢通網絡數據信息渠道。加強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信息互通共享,開展數據交叉比對,及時分析并篩查出有潛在風險的對象,將符合條件的人員及時納入相應的救助幫扶范圍。今年以來共分析比對信息數據40多萬條。
暢通心理疏導服務渠道。通過多種方式,為受疫情影響的群眾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務和心理疏導服務。此輪福建莆田等地疫情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確診病例中12歲以下的低年齡兒童比例較高。莆田市陽光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廈門市翔安區祥和社工、泉州市惠安縣和惠社工等機構紛紛開通服務熱線,積極為受疫情影響的兒童提供關愛服務,通過電話、微信訪問等方式,進行心理疏導、撫慰,緩解兒童因疫情可能帶來的焦慮恐慌情緒,并積極對接相關部門,幫助困境兒童進行線上學習。
下沉三支力量,守住基層防控大門
組織黨員干部沉下去。結合干部掛包聯系基層,福建省民政廳每位廳領導掛鉤1-2個設區市、80多位科級以上干部每人聯系1個縣(市、區),指導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和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工作。莆田、泉州、廈門等地民政部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每市抽調數十名精干力量下沉村(社區)一線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調度基層力量沉下去。許多縣級民政和鄉鎮社會事務辦(民政辦)工作人員,廣大村(社區)干部、駐村(社區)干部、社會救助協管員、民政協理員、網格員積極投身村(社區)防控一線,深入開展探視巡訪,及時對接困難群眾生活需求,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特別是在中高風險和管控地區,他們充當“聯絡員”“采購員”“快遞員”,為居民代買菜、代購藥品、代辦緊急事項等,實現疫情防控有力度又有溫度。
引導社會力量沉下去。引導專業性社會組織、社工組織、慈善組織和志愿服務機構等發揮優勢,對接基層需求,依法有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配合各級民政部門做好困難群眾的應急物資、捐贈物資發放和困難群眾關愛幫扶等工作。
落實三種機制,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落實主動發現機制。壓實基層責任,把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和保障其基本生活作為村(社區)的黨組織和其他組織的重要工作內容,及時了解、重點關注中高風險區域困難群眾和受疫情影響人員生活狀況,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及時印制發放《社會救助申辦指引》,方便困難群眾求助辦理。
落實巡訪排查機制。結合兜底保障“回頭看”、困難群眾“漏報”“漏救”點題整治等工作,積極開展困難群眾走訪摸排,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跟進落實救助幫扶政策措施,堅決避免發生“漏保”“漏救”問題。今年以來全省共組織開展兩輪集中巡訪排查工作,第一輪入戶走訪排查14.61萬人,第二輪入戶走訪排查44.86萬人。
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密切監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運行情況,達到條件立即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及時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