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春寒料峭。盡管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然而浦東新區大團鎮的困難家庭孩子小豪、小杰在爺爺奶奶照顧下仍在安心地上網課學習。雖然他們的媽媽因核酸異常集中隔離,爸爸為密接人員獨自隔離,但兄弟倆的生活和學習安然無憂。這一切,受益于浦東新區民政局去年針對困難家庭青少年開展的“一米書桌”惠民項目——小小一米的書桌微改造,讓孩子們有了舒適明亮的學習空間。作為項目參與方,上海樂群社工服務社的青少年社工在此次疫情發生后,也及時與小豪、小杰聯系,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情況,不僅提供心理疏導、送去防疫物資,還招募“云陪伴”志愿者線上“云輔導”,幫助孩子們直面困難、調整狀態。
不只是小豪、小杰,在這座城市中,對于孤兒、困境兒童、留守兒童、因疫情導致監護缺失的兒童,甚至是臨時遇到困難求助的兒童,上海市、區民政部門扎牢未成年人保護籬笆,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升級“護童”服務,對機構內兒童落實嚴格封閉管理和周到服務保障,對社區中的兒童加大走訪關愛力度,疫情期間未成年人保護盡顯溫暖底色。
兒童福利機構全封閉管理
工作人員“不出不進不換”
非常時期,機構封閉管理再一次提上日程。面對隱秘性極高的這一輪疫情,該如何杜絕交叉感染?
上海市民政局嚴陣以待,3月以來數次下發疫情防控通知。3月10日,全市兒童福利機構實行封閉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不進不出,堅守崗位;3月17日,防控進一步升級為“暫不換班”,要求院內人員堅持到疫情好轉時再做調整;3月23日,防控措施再次調整,確需外出人員要市民政局批準,并進一步嚴格了返院隔離措施;3月25日,市民政局進一步細化快遞和大宗物品入院規范,嚴格實行無接觸交接和消毒流程。
全員在崗,守護孤殘兒童。在市兒童福利院,醫務、護理、教師、社工等各團隊人員接到通知后積極響應,調動各方資源、力量協同作戰。醫務康復組臨時組建核酸采樣小組,在院內開展全覆蓋、多輪次核酸檢測,再將樣本由院外核酸檢測機構取走檢驗,最大限度確保機構“不進不出”;護理組照顧孩子飲食起居,將一日三餐送至兒童生活區,避免兒童集中就餐風險;教師組、社工組陪伴孩子學習、開展活動,制定每日作息表,讓孩子們勞逸結合。
“根據民政部最新要求,機構防控措施進一步升級,我們對必須外出就醫人員及其陪同人員,規定返院時須在院內單獨設置隔離區觀察,經過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后,方可進入生活區。”上海市民政局兒童福利處處長陶繼民介紹,由于之前也有較長時間的封閉,各兒童福利機構相對比較有經驗,這次疫情防控措施更加細化。
此外,記者了解到,對于一些沒有戶籍的困境兒童,市民政局還通過市聯防聯控機制協調,采用臨時身份編號的方式為這些孩子接種疫苗,做到應接盡接。在市第二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嚴守“不進不出不換”的原則,及時調整優化防控方案,做好服務對象康復護理,為大齡孤兒、成年孤殘人員筑起健康屏障。
街(鎮)未保站線下服務暫停
線上關愛不斷檔
3月以來,受疫情影響,上海按下了未保站線下服務的“暫停鍵”,與此同時,50多家街(鎮)未保工作站積極開展線上服務。
“我在學校看見‘大白’了。”“別害怕,孩子,他們是來保護我們的。”面對突發情況,徐匯區未保辦委托明匯兒童發展中心開展困境兒童線上關愛服務,兒童社工通過電話連線、視頻訪問,為困境兒童提供“一對一”線上心理疏導服務,將專業應對技巧傳輸給孩子和家長。他們教孩子們面臨隔離管控、封控等情況時如何放松心態、積極應對,如何通過深呼吸、放空自我、積極暗示等方式調解情緒。
3月12日起,上海中小學全部調整為線上教學。一時間,“孩子在家上網課家長如何緩解焦慮”“孩子居家上網課沉迷游戲怎么辦”等問題備受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關注。普陀區未保辦充分發揮街(鎮)未保站對社區未成年人的關愛樞紐功能,通過“未愛小屋”服務項目上線各類家庭教育課程視頻,同時開發家庭教育指導、育兒焦慮輔導等在線預約服務,由兒童福利社工專業介入,指導家長調整教育策略、幫助孩子合理規劃時間。
此外,對于需要幫助的特殊對象,線下走訪關愛也在繼續。“疫情期間,上海建立了社區特殊兒童每日聯系和長效關愛制度,對社區特殊兒童全面走訪,了解兒童及其家庭的疫情防控情況,并由專人聯系,實行一人一檔、一日一問、一日一報管理。同時,街(鎮)兒童督導員、村(居)兒童主任加強日常巡查,及時發現居家照護缺失或學習有困難的未成年人,加強與學校、家長的聯動。”陶繼民表示。
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為五年級小學生朵朵解決了難題。“我家里電腦比較舊、網絡也不好,上網課很卡,有時會錯過上課內容,所以上網課前一天我就試著和街道兒童督導員聯系,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復。”朵朵說,街道將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童馨苑”調整為“臨時網課教室”,并提供平板電腦和各類學習用品。現在,朵朵每天早上8點左右,來到離家不到5分鐘路程的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在入口處完成測溫、登記后,即可在“童馨苑”安心地上網課了。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