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在今年的兩會上,眾多提案、建議聚焦養老,從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產業健康發展、加強養老標準化建設等多個方面建言獻策。
提質增效,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政協副秘書長張廣東就強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給出四方面建議。一是完善相關政策規劃,指導并鼓勵在省級層面出臺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專項規劃,以及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明確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及建設、改造標準,明確生活照料、助餐助行、康復護理、緊急救助、精神慰藉等綜合性標準,明確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等。二是破解政府購買服務泛化問題,建立數據庫并按需購買服務;采取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等措施,低償或無償向公辦及民辦養老機構開放社區養老服務資源;推進各地市全面實施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分級建立社會引資和政府補貼標準。三是提高從業人員質量,完善養老服務(護理)職業培訓制度,提高養老服務行業崗位待遇“含金量”,成立養老服務積分銀行。四是豐富產品服務市場,加強政府對適老產品生產開發的扶持指導力度,國家層面適時制定適老化產品相關標準,地方層面出臺產品生產指導目錄,對按目錄開發生產的企業和機構給予補貼。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高莉建議,完善農村“醫養康養”養老體系,構建“醫養康養”協同保障機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事業,提供專業化、可持續的服務,形成政府、企業、家庭、社會等多元主體協同供給的格局;健全“醫養康養”養老服務政策,給予政策及財政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拓寬籌資融資渠道;搭建資源與信息共享平臺,加強農村養老服務機構信息技術平臺建設,整合鄉鎮福利機構的養老資源,打造智慧化養老服務新模式;加強“醫養康養”專業護理隊伍建設,推進養老護理人才培養,制定完善從業標準,提升從業人員的數量、素質和技能。
激發市場活力,促進養老產業健康運行
全國工商聯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和完善養老服務產業頂層設計,建議各級民政部門做好養老與醫療、低保、救助、慈善等扶持政策銜接工作,努力實現從重視機構建設向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的轉型,從補缺型、碎片化向體系化、制度化、多元化轉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激發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通過大數據平臺推動各種資源的對接和共享,提高養老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效率;設立養老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公共財政、社會資金共同投入。建立養老護理和服務人才供應基地,成立養老護理人才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加強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評審工作,努力提高康養業從業人員的經濟收入和保障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副主委盛頌恩建議加快發展“銀發經濟”。他提出,可以對“銀發經濟”加強專項研究,制定發展戰略規劃;根據國內實際,研究制定“銀發經濟”產業促進政策體系;鼓勵經濟發展條件好、老齡化趨勢顯著的地區將發展“銀發經濟”納入社會發展規劃,打造特色創新發展示范區;整合產業投資基金、產品設計專業力量、社會資本、互聯網平臺,建設一批銀發產品研發設計公共平臺。
建立標準、創新驅動,助推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民建中央建議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調整完善法規、標準,推動養老服務從被動應付到積極應對轉變,盡快制定關于居家養老的法律法規;推動研究編制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專項規劃,加強標準研究、制定修訂和宣傳貫徹,尤其是積極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示范工作;制定統一的健康養老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標準。健全養老服務需求標準體系和評估機制,完善養老服務需求評估量表,制定相應服務標準和補貼標準;搭建全國性居家養老信息服務與監管云平臺。構建涵蓋居家、社區、機構的社會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對老年人個人能力、室內環境和輔具配置等進行評估,優先制定和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適配評估標準及后續管理維護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廣播電視臺播音部主任孫維建議完善老齡社會創新生態系統。加大涉老領域研究機構、高校和企業間“產學研用”融合黏性,推動政府、金融、法律、中介服務等創新環境要素形成完整生態體系,以創新和高質量供給引領涉老產品和服務新需求。他建議,在老齡產業細分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涉老產品和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強化涉老技術研發和應用。同時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服務,促進適老化科研成果轉化,培育壯大老齡產業新動力。在重點地區建立適老化創新實驗室,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儀器、設施向老齡創新創業企業開放共享,為涉老創新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平臺和可持續的資金支持模式。推動營造涉老創新創業環境,鼓勵科技為老、智慧助老;深挖老齡社會不同主體、不同層次的物質、精神和公共服務需求。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