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德懷 朱張橋
一年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赴湖北省武漢市,對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作出全面部署,并強調“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一年來,武漢市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緊緊圍繞“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這一重大課題,以黨建引領為抓手,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認真書寫超大城市社區治理的武漢答卷。
全周期管理——明確社區職責,重塑治理格局
“全周期管理”是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的新理念、新主張,強調對風險的事前防范,突出源頭治理和早期控制。
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是防范化解社會風險的第一道關口。對于擁有1430個社區的超大城市,武漢市以“全周期管理”理念為引領,有效激發社區活力,重塑基層治理格局,在構建主體更多元、層級更明確、機制更聯動、邊界更清晰的基層治理體系過程中,多措并舉,同向發力。
在市級層面,2020年,武漢市把創新基層治理作為“壯腰工程”來抓。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1號議案聚焦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全市30個部門、15個區凝心聚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共武漢市委十三屆九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完善黨委推進基層治理的領導體制機制,形成城市治理的強大合力。出臺《關于深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見》“1+5”文件,涉及街道管理、社區工作者隊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志愿服務等方面,精心構筑武漢社區治理的“四梁八柱”。
在街道層面,武漢市把街道管理體制改革作為社區治理的先手棋,作為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步。一方面,全市增加街道行政編制706名、事業編制4665名,平均每個街道增加了31名工作人員。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以街道綜合執法中心為主體、重點部門派駐執法、相關部門報到執法的街道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后,與“民有所呼、我必有應”服務型政府建設相適應的街道職能體系逐步形成,街道管理日趨高效。
在社區層面,市民政局等部門著力推行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進一步明確社區職責定位。“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理清了街道、部門、社區的職責邊界,真正給社區減了負,現在我們有更多的精力服務社區居民了。”硚口區寶豐街硚北社區負責人褚芹芹表示,社區減負后,工作事項由以前的165項減少到了56項,又通過社區掛牌清理整頓,現在凡無法律法規依據,或無區級以上黨委、政府要求,或屬社區內設機構(組織)的,一律不得懸掛機構標識,社區的職責定位更明確了。
通過強化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著力加強街道統籌職能、社區減負提能,職責清晰、統分結合、簡約高效的社區治理新機制在武漢市逐步形成。
全要素下沉——增強工作力量,夯實治理根基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一年來,武漢市圍繞社區工作者隊伍提升、志愿服務參與、黨員隊伍下沉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著力創新基層社區治理。
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武漢市2.1萬名社區工作者發揚戰斗精神,穩民心、解急難、抓防控,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為基層社會治理鼓干勁、添動力,武漢市于2020年4月出臺《武漢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在社區隊伍中設置正職、副職、委員、干事4崗18級等級序列,完善社區工作者職業晉升機制,并將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隊伍,社區工作者人均報酬增長了79.4%。
同時,為加強社區工作隊伍建設,武漢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單位崗位管理試點、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定向招聘社區工作者等系列舉措。2020年,武漢全市在社區工作者中定向招聘了48名事業單位管理崗位工作人員,228名任職6年以上的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了事業單位管理考核。
在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方面,青山區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漢陽區七里一村社區“漢鋼自治志愿服務隊”等一大批社區志愿服務品牌,通過公益項目策劃、實施、成果推送等系列舉措,有效引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進一步激發了社區治理的活力。
為進一步充實社區工作力量,武漢全市4.45萬多名黨員干部職工下沉到3000余個社區網格,由下沉單位提供資源清單,社區提出需求清單,雙方對接形成共建項目清單,并將三張清單作為工作切入點,形成常態化長效機制。對此,江岸區打銅社區居民陳桂香深有感觸:“黨員干部下沉,展現了黨員引領示范效應和領頭雁作用,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黨組織就在身邊、黨員就在跟前。”
全方位融合——聚焦居民關切,提升治理效能
社區治理好不好,居民最有發言權。武漢市從群眾最急最盼的事情著手,以黨建“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服務千條線,創新構建服務群眾機制,在精準施策、精細服務中有效激活基層治理“末梢神經”,用心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
小區業委會常常存在選人難、履職難、監管難等問題。對此,武漢市探索打造“紅色業委會”,強化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組織對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的政治引領和工作指導,進一步提升小區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了居民建設美麗家園、享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小區違建如何解決?綠化改造如何規劃?2020年8月5日晚,“小區協作治理月月談”活動在江漢區西橋社區拉開序幕。社區黨委書記董守芝介紹,“月月談”每月聚焦一個小區開展一次活動,每次選取兩三個居民關心的問題,以集體討論的形式,廣泛征集解決辦法,形成議事決議后,由社區黨委和全體居民監督執行。
自治回應著人民的期待,也激活了社區的內生動力。據武漢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像“月月談”這樣的民主協商自治方式,武漢市還有很多。比如,江漢區打銅社區“鄰里互助”工作法,武昌區華錦社區“三微二治”工作法等,都引導著居民群眾規范有序開展自治活動。目前,全市所有社區均制定完善了居民公約,社區自治制度建設和實踐更具活力,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持續高漲。
為回應疫情防控需要和居民迫切需求,武漢市創新建立了“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區志愿者為輔助、以社區公益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服務機制,在滿足居民需求、解決社會問題、提升居民參與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疫情防控最艱難的時刻,總書記來到我們社區,給我們加油、打氣。現在的武漢春暖花開、欣欣向榮,我們將按照總書記的囑托,不斷增強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讓社區居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東湖新城社區黨委書記陶久娣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