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辦事“一站式”,實現服務零距離;建立“紅黑榜”,曬出文明好鄉風;開好“屋場會”,形成治理微單元……近年來,湖南省常德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精準對接群眾需求,以頂層設計驅動政策落地,在解決問題中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
服務設施全覆蓋 群眾生活更便捷
“修好腳下路,點亮門前燈”,每一件群眾生活中的小事,都是黨委、政府的大事。近年來,常德市強化社會治理基礎環節,通過優化升級基層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基層公共服務功能等多項建設工作,形成了功能完善、資源豐富、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群眾滿意的社區公共文化活動陣地和綜合服務平臺。
截至目前,全市已實現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每個社區都配備了醫療服務站、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活動室)、青少年活動中心、家庭服務中心、志愿者服務中心、文體室、圖書室等多個功能室。同時,持續推進培育發展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讓居民能在家門口享受就業、醫療、教育、保障等公共服務。
在武陵區,103個社區如今已實現“一站一園一場七室”標準化配套,并形成了包含黨建、政務、生活、綜治、志愿服務等五個方面的15分鐘便民服務圈。去年以來,全區還以實施“細胞工程”為抓手,將14個鄉鎮原有的548個網格進一步分解細化成了3357個更加可管可控的小“細胞”,建立了社區、(小區)街巷、樓棟、單元四級基層應急管理網絡,激活了社區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中的大能量。
打通“最后一公里” 服務群眾零距離
2020年4月,常德市全面啟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工作,通過智慧黨建平臺引領融合“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實現了鄉鎮(街道)、村(社區)均能提供“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在津市市,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69項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已經一次性下沉到鄉鎮(街道)、村(社區),實現“事項一次下沉、流程一優到底、信息一庫查詢、身份一臉識別、辦事一圖索引、保障一步到位”,確保民生事項辦理再提質。
作為推進全覆蓋工作的成員單位,常德市民政局不斷優化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能力,將特困人員認定、救助供養金給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發放等7項民政業務下沉到 “一門式”受理平臺,還開發了“常德民政”民生服務綜合應用平臺、民政數據統計分析平臺等系統,實時共享社會救助、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養老服務、殯葬事務等數據,實現了民政業務的精細化管理。(下轉2版)(上接1版)
村規民約真落地 鄉風民風更文明
自2019年啟動村(居)規民約“我制定、我遵守、我監督”活動以來,常德市民政局采取以點帶面、樹立典型、營造氛圍等措施,每年舉辦全市“十佳”村規民約和“十佳”居民公約遴選活動等,積極推動村(居)規民約落實落地。截至目前,全市2262個村(居)均修訂完善了村(居)規民約,完成了村(居)規民約的法制審核工作,實現了全覆蓋、備案審核全覆蓋。
石門縣夾山鎮將村規民約細化為簡短的“家規家訓”“治家格言”,進校園、進社區、進農家,不僅規范了村民道德行為,更起到教育下一代的作用。鼎城區草坪鎮放羊坪村、三角堆村、陡惠渠社區收集整理家風家訓,打造一家一亮點、一戶一檔案,很多家庭都將家風家訓牌匾和楹聯懸掛在了大門兩側。
自2019年1月開始,臨澧縣四新崗鎮天鵝社區更是采用“遵守居民公約紅黑榜”這種直觀的表現形式,根據村民每月遵守公約情況,在“紅榜”區公示“模范居民”名單和優秀事跡簡介,在“黑榜”區張貼不遵守公約且造成較大影響的居民名單,無形中增強了居民們遵守居民公約的自覺性,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評、事事有人管”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基層自治增活力 居民群眾唱主角
近年來,常德市民政局不斷深化基層民主自治,完善民主決策、議事協商、民主公開等機制,豐富和發展基層民主自治形式,讓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角。全市1513個村成立的村民議事會,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聚焦村莊發展堵點、群眾生活痛點、社會治理難點,議出了發展新天地。
在臨澧縣,通過開展創建村民自治模范村、創建文明和諧村民小組、創建最美家庭“三創”活動,使全縣各村進一步強化了服務理念、健全了民主機制、激活了基層潛力。
在石門縣,通過以黨建為引領,在331個村(居)都建立了1個以上的幸福屋場,形成了以片區和屋場為基礎的社會治理微單元,讓屋場會成為民主商議平臺。屋場會碰撞出了鄉村治理的好聲音,小到舞蹈隊缺音響,大到廣場、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能通過協商逐步解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