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燕 張世華
民政部全面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一年來,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為老服務確立為核心服務領域之一。社工站探索從基層打通養老服務體系,豐富養老服務供給的量和質,給更多老年人帶來晚年生活的改善。
縱橫打通跨專業養老服務體系
“60多歲的智力殘障老人費某,因車禍癱瘓,需要介入。”2021年3月,江蘇省太倉市社會工作服務指導中心在聯動平臺上收到這樣一條派單信息。
中心社工馬上聯系沙溪鎮社工站社工,了解到費某來自低保家庭,家里還有90多歲的老母親費奶奶和正在上大專的養女。
在征得費奶奶的同意后,中心社工與鄉鎮社工站、社區社工室、日間照料中心、醫生、愛心企業、志愿者組織在內的跨專業團隊進行了對接,研究制訂出一套可行的照護計劃,解決了母子倆的照料、就醫等問題。
在太倉市,縱橫聯通的社工站服務體系,能對服務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太倉市社會工作服務指導中心依托全市聯動指揮系統平臺,橫向聯動不同部門、機構的資源,縱向整合全市9個鎮級社工站、147個社區社工室及其他綜合資源,形成“網格發現需求—聯動平臺派單—中心處理—轄區社工服務”四級服務體系。社工正是這個體系中最關鍵的一環。
“通過四級服務體系,社工可以發現更多困境老人,整合和聯動更多資源,構建更完善的養老服務支持網絡,尤其讓失能失智老人等困境群體在系統中得到全人全程的照顧。”中心社工耿彤彤表示。
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小河街道,這樣的縱橫聯通還發生在轄區養老機構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之間。連接點正是街道社工站。
小河街道老齡化達25%,患認知功能障礙的老人,僅長征橋社區7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就有359人,占比77.2%。街道社工站引入轄區內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的老年專業服務力量, 依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鏈接各方跨專業資源開展“安心社護”社工服務、認知癥社區照護服務等特色項目,以“空間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嵌入”的理念打通為老服務“最后一米”。
“在縱橫聯通的跨專業養老服務體系中,社工能發揮樞紐作用。”深圳健康養老學院院長倪赤丹對此表示,“一是信息的樞紐,通過縱向需求信息處理,形成橫向服務規劃整合;二是服務的樞紐,實現服務資源與服務需求的精準對接,提高養老服務資源的配置效率。”
聚焦困境老人:改善基層養老服務供給
“社工姐姐,我奶奶又不見了!”
——小河街道社工站社工曹媛剛下班,迎面走來一位焦急萬分的年輕女孩。患有輕度認知癥的張奶奶,已經是第三次走失了。
當社工和女孩終于在河邊找到滿頭大汗的奶奶時,才知道她出來散步卻怎么也記不起回家的路了。女孩哭著抱住奶奶,告誡她下次再這樣就只能把她反鎖在家里了。奶奶像犯了錯的孩子一樣低著頭不敢吭聲。家里只有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女孩不想把奶奶送到養老院,但又不知如何才能讓奶奶不再走丟。
“絕大多數認知癥老人選擇居家養老,而家庭卻普遍存在對認知癥認識不足、照護能力欠缺等難題。”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社工督導秦蕓告訴記者。街道社工站引入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后,社工們有針對性地設計并開展了“安心社護”社工服務、認知癥社區照護服務等項目。
社工鏈接醫療、志愿者等資源為健康老年人科普如何認識并預防認知癥,開展病癥篩查。針對張奶奶的情況,社工鏈接杭州市認知癥照護聯盟和醫師專家,對奶奶進行了詳細診治;協助申請家庭適老化改造,減少奶奶居家活動的安全隱患;還邀請奶奶參加非藥物干預社工小組,通過金曲歌唱、蔬果認知、追溯青春等形式,開展康復訓練,延緩認知退化病程,提高生活質量。
為提升家庭照護能力,社工在社區定期舉行認知癥照護專業知識講座,聯系養老機構護理員定期上門為患者進行身體護理、沐浴等專業照護服務,對接志愿者團隊定期上門探訪,為家人提供喘息服務。
不僅僅在小河街道,在更多的社工站,社工整合各類養老服務資源,聚焦社區困境老人,改善基層養老服務供給,讓留守、獨居老人空巢不空心,失能失智老人不失尊嚴,貧困老人生活不犯愁難。
“健康老齡化”:參與視角下的資源轉化
66歲的白惠芝,被村里人稱為“大落忙”,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少不了她里里外外的張羅。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平盛街道高潮村王家屯互助養老協會會長。
“屯里有個老人,半夜突然犯病,我們有打120的、有騎三輪車到屯口迎的、有幫抬人的,還有的悄悄帶上錢,組團去醫院,先幫著交上住院費……”白惠芝感慨,“街道請來社工打造互助養老,讓我們有了另一種活法!”
這樣的“新活法”來源于對老人自身就是資源、老人也需要價值認可的認識。作為省級社工站試點,平盛街道攜手黑龍江省希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希望社工),在高潮村開展鄉村振興服務。老年群體進入社工視野。
相對城市,農村養老形勢更為嚴峻。村落發展凋敝、空巢與留守老人逐年增加、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公辦養老機構不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源短缺等現實問題,擺在了社工面前。發現村里有能人后,社工決定發展互助養老。
以白惠芝為首的互助養老協會培育起來了。會員自愿報名,村民幾乎都成了會員。社工還幫助協會建立起了互助養老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協會將村民們聚集在微信群中,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就在群里吆喝一嗓子,一家事百家幫……”希望社工副總干事高珊看到了村里的變化。
增權賦能,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發揮老年人的光和熱,促進“健康老齡化”,是老年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老人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來源。
重慶市渝中區大溪溝街道老舊小區多,社工站根據社區的不同需求開展特色服務:雙鋼路社區根據“三高”(高收入、高學歷、高素質)老人多的特點,設計了京劇、詩歌、書法、國粹欣賞、微信課堂等活動,還培養社區骨干成立了多支老年志愿服務隊;人和街社區根據老年人的藝術需求,指導成立了藝術團、合唱團、交響樂團 ……
社工站以社區老年人需求為導向,對內,重視發揮老年人參與、賦能主體角色;對外,打通跨專業養老服務體系,改善養老服務供給,讓“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在基層成為可以觸摸得到的溫度。
(策劃 / 《 中國社會工作》編輯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