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良法為民,善治愛民。作為民政系統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措施,民政部《關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深化新時代民政法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讓民政領域社會治理法治化進一步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據可考,對各地民政部門和民政工作者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法治意識,更好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職盡責提出了更高要求。
強化政治性,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廣大民政工作者要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法治思想上來。要從政治高度審視民政法治建設,牢記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深刻認識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新時代民政法治建設是為了更好履行民政工作的職責使命,為民謀良法行善治,更好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各級民政部門要把推進民政法治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關鍵少數”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強化法治意識、法治觀念,運用法治思維想問題、謀發展、做決策、辦事情,各級民政部門主要負責人要主動挑起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的擔當,抓好任務落實。
突出群眾性,堅持人民立場。群眾性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屬性,人民立場是民政法治建設的根本立場。民政法治建設的每一步都關系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揚民主、堅持開門立法,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做好立法工作;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全面提升信息公開申請辦理質量,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合理信息需求;加強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以公開促公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常態化公開,讓服務對象在每項民政工作的辦理中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體驗到法治社會的公平正義,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緊扣時代性,堅持科學態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民政法治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各級民政部門要緊跟黨中央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緊貼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對法治建設的新期盼,緊扣人民群眾對民政工作的新要求,明確民政法治建設重點任務,推進職能轉變和權力監督、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構建更加完備成熟的民政法規制度體系。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民政立法、“放管服”改革、權力監督、執法、社會治理法治化、依法應對突發事件、民政法治建設數字化等方面的短板弱項,細化措施、久久為功、重點解決。要對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圍繞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貫徹落實民法典等,系統謀劃部署推進民政法治建設。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總要求,防范化解風險,為推進民政現代化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注重協同性,堅持統籌推進。加強統籌協調是推進新時代民政法治建設的“關鍵一招”。要堅持整體推進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在推進科學立法和職能轉變的同時,緊密聯系民政實際,加強社會組織、城鄉社區依法治理,推進依法治理與法治宣傳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有機統一的良好氛圍。各級民政部門要努力推動與其他社會主體的良性互動,及時向黨委政府請示報告,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商,最大限度地凝聚工作合力,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作用,推動解決基層民政法治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打通民政法治建設的“最后一公里”。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推進新時代民政法治建設,是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是實現高質量、現代化民政的必由之路。讓我們致知力行,時刻與習近平法治思想對標對表,不斷深化法治意識、強化法治觀念、善用法治思維,為民政事業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法治保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