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以扎實服務做好困難群眾保障關愛工作

時間:2022-03-3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 王金華

社會事務工作承擔著流浪乞討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職責,是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做好基本社會服務的重要方面。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笨倳浀闹匾v話蘊含著真摯深厚的為民情懷,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政工作特別是社會事務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流浪乞討人員作為最困難、最特殊的社會群體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他們的安危冷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總書記的關心關愛下,我們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改革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從站內照料到救助尋親、從落戶安置到源頭治理,為流浪乞討人員打開了一扇扇溫暖的門,照亮了他們回家的路。指導全國救助管理機構嚴格依法依規開展照料服務、身份查詢等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著力在照料服務、救助尋親、落戶安置、源頭治理等重點工作環節建機制、壓責任、提質量、優服務。升級完善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全國救助尋親網,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著我》欄目組、今日頭條、百度等合作啟用人像識別、精準地域彈窗等技術開展尋親,會同公安機關加大身份查詢力度,及時采集比對DNA等身份信息,持續加大救助尋親力度。2018年以來,累計幫助5.2萬人成功尋親。針對確實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人員,指導地方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機構及時啟動落戶安置程序,將困難群眾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幫助其擺脫生活困境。2019年以來,累計落戶安置6.5萬人次。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救助管理機構已累計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335.3萬人次,切實保障了流浪乞討人員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格外關心殘疾人這個特殊困難群體,多次強調一定要保護好殘疾人權益,推動殘疾人福利事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對殘疾人工作的諄諄囑托,從完善困難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到推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從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到做好殘疾人社會化照護服務,奮力做好殘疾人福利工作,讓廣大殘疾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推動出臺《國務院關于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個專門針對殘疾人群體的專項福利補貼,標志著我國殘疾人福利制度初步建立。全面實現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補貼發放精準化、信息化、規范化水平持續提升。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推動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對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作出了總體規劃和部署安排。目前,我國康復輔助器具“政產學研用”政策逐步完善,“放管服”改革不斷推進,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和社區租賃服務試點深入開展,市場環境進一步優化,產業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加快發展精神衛生社區康復服務,會同財政部、衛生計生委、中國殘聯等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指導各地積極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試點工作,因地制宜探索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模式。2019—2020年度“福康工程”累計為困難殘疾人免費配發康復輔助器具5.6萬件,實施手術矯治康復882例,配置假肢和矯形器6667具。積極做好困難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精準確定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會同中國殘聯制定出臺困難重度殘疾人集中或社會化照護服務工作方案,開展調查問卷和實地調研,全面了解困難重度殘疾人照護政策落實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已分別惠及1187萬困難殘疾人和1498萬重度殘疾人,廣大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同樣,做好困難群眾保障關愛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站在困難群眾的立場,懷著大愛之心、愛民之心,以扎實服務增進流浪乞討人員及殘疾人的民生福祉。一是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開展救助管理區域中心站試點工作,在區域范圍內打破橫向邊界、縱向跨度,優化資源供給,實現資源有序流動、優勢互補,通過調配資源推動工作標準化、簡約化、高效化,破解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不斷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全面建立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全面實施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提升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精準管理水平。推動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與長期護理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制度相銜接。二是進一步優化服務供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引導和培育扶持專業社會力量參與服務供給,加大政府購買社會力量依法依規提供救助管理專業服務的力度,積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加大“互聯網+救助尋親”力度,強化與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合作,探索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模式,提升救助尋親工作服務能力。增強康復輔助器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關鍵技術自給率,解決市場中低端產品多、高端產品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多、科技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少的問題。健全支付保障體系,加強行業監管能力,健全行業事中事后監管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明確部門之間監管職責分工。三是進一步加強機構建設。指導各地配合發展改革部門認真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目標,加快項目實施進度,提升救助管理機構和殘疾人福利機構設施建設水平。力爭到2025年年底,實現救助管理服務網絡全覆蓋,基本實現全國每個地級市都建有1所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設有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在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的縣(市、區)60%以上的居家患者能夠接受社區康復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31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