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3月10日電 (李雋 許華善)10日,記者從青海省民政廳獲悉,該省各級民政部門通過提升節地生態墓穴品質、優化節地生態獎補申請流程、廣泛宣傳節地生態安葬政策等措施,持續深化殯葬改革工作,自2019年實施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以來,已累計為3210名民眾發放獎勵資金913萬元,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民眾數量逐年呈倍數增長。
節地生態安葬是推動文明節儉治喪、減輕群眾喪葬負擔的重要途徑。青海省按照骨灰撒散或深埋不留墳頭給予3000元/具、壁葬塔葬給予2000元/具、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給予1500元/具、骨灰長期存放(10年以上)給予800元/具的標準落實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同時,對民眾需求進行科學預測,積極創新提供多元化服務,大力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推動西寧市、海東市人口密集地區新建11個公益性公墓。
此前,青海省修訂完善《青海省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辦法》,將骨灰撒散的地點、深埋的深度,壁葬、塔葬的建設要求,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的建設規范以及碑式大小、形式等提出了量化指標。細化節地生態安葬檔案留存清單,為殯葬服務機構建設、管理、服務提供相關依據。
據悉,青海省推動公墓按照普惠平等、節地生態原則,落實節地生態安葬墓穴配建比例,從土地石材木材等資源消耗上做減法,從生態增值上做加法,創新提供優質生態墓葬產品。推動殯葬信息系統提檔升級,開通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資金申請網上辦理通道,實現“網上辦”“掌上辦”。
該省創新開展集體生態安葬儀式、紀念儀式,增加節地生態安葬的社會效應、人文效應,引導更多群眾自發選擇參與。同時,探索保護民族特色葬式。對局部地區民眾長期選擇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又符合國家節地生態安葬要求的葬式,結合地方實際,積極探索逐步將其納入獎補政策加以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