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婷 通訊員 張 嘯
上海市靜安區地處中心城區,寸土寸金、資源稀缺,如何滿足全區老年人尤其是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的多樣化居家照護需求,成為靜安區破解“大城養老”難題的關鍵。
2021年7月起,靜安區以實施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為契機,以滿足居家老年人失能照護需求為核心,在深化“樂齡家園”社區居家養老“十助”服務基礎上,開展家庭養老床位服務試點推廣行動,讓老年人在家也能享有“類機構”服務,安享幸福、尊嚴晚年。
整合政策資源,“一站式”服務更方便
87歲的郁爺爺家是靜安區第一個報名參加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家庭,生命體征無感智能檢測器、安全告警器、一鍵緊急求助等智能化設備,為老人居家安全提供了“鷹眼”保障。
在聽說家庭養老床位項目時,郁爺爺家也是第一個報名。老人兒媳張阿姨感嘆道:“我和老伴年紀都大了,照顧老人總有些力不從心,有了服務機構的專業護理員上門照護老人,我們真的輕松多了。”
為推動形成成本可負擔、方便可及的普惠型、市場化家庭養老床位服務,靜安區整合政策資源,將現有老年人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輔助器具租賃、為老服務一鍵通、老吾老家庭照護能力提升計劃等政策,全都疊加到家庭養老床位中,同時聚焦經濟困難的失能老人,制定梯度化補貼政策,合理分配公共養老資源,并以社區養老顧問、養老服務機構專業人員為聯結點,以點帶面,上門為老人進行政策宣講和服務需求綜合評估,全面打通養老服務輸送渠道,將服務輸送到老人家中,形成高效能的資源調配網絡,實現養老服務“零距離”。
“居住在靜安行政區域內的失能、部分失能且有較為穩定的家庭照料者的老年人,都可申請家庭養老床位。”靜安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區已有700余名老人簽約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并全部完成建床,已為8352人次提供上門服務。
“五床聯動”讓醫療照護更專業
實現原居安養,離不開全方位、專業化的醫療照護,代為配藥、藥物管理、慢病管理、陪同就診等助醫服務是居家老人的高頻需求。
91歲的葉奶奶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病,每次乘車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藥,拿著七八種藥品回到家按要求吃藥,對年事已高的兩位老人來說是個大問題。
根據老人需求,養老服務機構為葉奶奶提供了健康與藥物管理服務。每周機構護理員按約定時間上門兩次,為老人測血壓、血糖,并將身體情況反映給家庭醫生,便于調整用藥。同時,護理員將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帶來的藥品進行分裝、標注,讓老人更省心,子女更放心。
為了讓家庭養老床位老人享受到更專業的醫療照護服務,靜安區開創“五床聯動”醫養融合型居家社區養老模式,打通家庭養老床位、養老機構床位、家庭病床、老年護理病床和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病床之間的服務轉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簽約家庭養老床位的老人,不僅可以優先入住養老機構,有專業醫療照護需求的老人還可以對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在家就能享受互聯網診療,實現線上咨詢、慢病隨訪、復診續方、藥物配送等服務,滿足了老人不同階段的健康需求。
“服務包”為老人提供個性化選擇
一次意外跌倒,讓96歲的姚奶奶臥床不起。老人不想入住機構,養老機構就將護理床和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包中的“24小時護理員”“睡眠監測”搬進了老人家中。
護理員為老人提供專業的生活照料、康復訓練、藥品管理、心理慰藉等服務;“智能床帶”實時監測老人體動、心率、睡眠等情況,便于護理員調整護理計劃。姚奶奶的女兒每天只需為母親做可口的飯菜,其他都交給了護理團隊,感覺生活輕松了很多。
近年來,靜安區出臺了家庭養老床位服務適老化改造、智能化適配和上門照護服務指導清單共66項服務,在現有的長護險和居家養老服務基礎上,還增加了慢病管理、認知障礙康復、家庭照護能力提升、社工介入等服務。各服務機構對照清單和自身實際,推出了更貼合老人需求的特色服務包,菜單式、多層次、個性化的服務包充分滿足了老人多樣化的家庭養老服務需求。
同時,基于為老服務“一鍵通”搭建的家庭養老床位服務管理平臺像一張無形的保護網,鏈接老人家中的智能化設備,為家庭養老床位老人提供緊急救援、一鍵政策咨詢、一鍵預約掛號、一鍵叫車等服務,養老服務觸手可及。
今后,靜安區將繼續探索更多元化的支付途徑,推動提高養老服務補貼、長期護理保險等在家庭養老床位服務中的結算比例,進一步提升老人支付能力,探索建立一套適合上海中心城區的家庭養老床位管理辦法和相關規范標準,為上海、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靜安經驗,讓老年人真正實現老有所養、樂享其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