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長者飯堂”。劉少文 攝
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塔坡社區小公園里“私伙局”老票友正排練粵劇。 劉清怡 攝
本報記者 李建永 趙曉明
常聽說“佛山無冬”。已是二十四節氣的大雪時節,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街道微服務中心門前,紫荊花開得正鮮艷。微風吹過,一字排開的十幾棵紫荊樹上,一簇簇緋紅而略帶淺紫的紫荊花搖曳著,與鋪滿繽紛落英的街道相映成趣。
“紫荊花一年開兩季,每年12月上旬花剛盛開,你們來得正是時候。”祖廟街道微服務中心負責人練秀珍笑著對記者說。
走進微服務中心,深具嶺南元素的滿洲窗映入眼簾。練秀珍正忙著展示極具科技感的大數據分析圖表。歷史與未來、傳統與現代,就這樣不期然交錯,并和諧共生。
微服務中心的活動宣傳單上,寫滿各種活動預告,既有康復訓練、青少年文體服務等日常活動,也有瑜伽班等個性化內容。練秀珍告訴記者,根據各種節日和居民的愛好需求,中心也會量身打造相應的服務項目。一些熱門火爆的活動,往往受到眾多居民的特別歡迎,需在網上“搶”參與名額。
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禪城區,現有94個城市社區、5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超133萬。如何將有限的服務資源精準投放,從而更好地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是禪城區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的新挑戰。
面對挑戰,禪城區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創新實踐。2019年3月,禪城區被確定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打造區、街道、社區三級微服務平臺,構建起以“大數據、微服務”為主要特色的社區治理和服務綜合體系。去年12月初,禪城區順利通過民政部結項評估,為扎實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板。
“在實驗區創建過程中,禪城區以大數據為支撐,精準把脈群眾需求,推動宏觀群體資源和微觀個體需求精準對接,讓民生服務零距離。”禪城區委常委、副區長莊旋說。
“長者飯堂”
托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白天孩子上班去了,我們老兩口年紀大了,做飯不容易,吃飯是個難題。現在“長者飯堂”三菜一湯才10元,還給送到家里,方便、干凈、好吃、實惠,挺好的!
——88歲的社區居民徐瑞意
“我可能是全網少有的探店‘長者飯堂’的美食博主。”抖音達人“Eatman”探店石灣鎮街道“長者飯堂”后,如是戲稱道。
跟隨美食博主的腳步,記者也體驗了一把“探店達人”。進入“長者飯堂”,從透明玻璃向里望去,后廚一片忙碌,大廚侯裕秋正準備他的拿手絕活蒜香排骨。
“這里飯菜好吃,連米飯消耗量都比別處大一些。”侯裕秋笑著說。
正聊得開心,冷不防聽到送餐機器人“傲嬌”的聲音:“你就讓一讓我嘛!”記者趕緊讓路,機器人直接送餐到餐桌。
“長者飯堂”負責人劉少文告訴記者,飯堂面積28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70人就餐。有了送餐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高峰期送餐的壓力。
雖然沒去“長者飯堂”幾次,徐瑞意老人卻是這里的常客。女兒通過社區長者送餐微信群為她訂了周一至周五的午餐。“方便、便宜、干凈、實惠。”說起“長者飯堂”的飯菜,徐瑞意老人贊不絕口。
88歲的徐瑞意老人與97歲的丈夫米二標住在一起,由于行動不便,平日極少外出,吃飯成了老兩口最大的難題。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徐瑞意老人沒有退休金,老兩口靠米二標老人一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和女兒每月給的零花錢生活。以前,女兒隔天買菜回來,徐瑞意老人烹煮,麻煩不說,還容易引發安全問題。有了“長者飯堂”,每到工作日中午,送餐員就把色、香、味俱全的飯菜送到老人家中。
如今,訂餐成為女兒與老兩口晚上互動的必備環節。“明天午餐有子姜鴨、梅菜肉餅、姜蔥魚、西芹炒臘肉,還有個羅漢果菜干豬肺湯。”晚上,女兒給父母念著社區長者送餐微信群里的菜譜,這也成為一家人的幸福時刻。
在禪城區,像徐瑞意一樣的老人還有很多。部分社區老齡化情況比較突出,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吃飯難”問題凸顯。不少社區在“社區議事廳”征求居民意見、建議時,解決老人“吃飯難”問題,成為大家共同的渴望。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9年,禪城區將“長者飯堂”列為財政補貼對象,對積極利用社區服務場所開設“長者飯堂”并符合相應標準的,由區財政給予一定的運營補貼。這極大提高了社會企業運營“長者飯堂”的積極性。
“通過政府補貼一點、企業讓利一點,對長者就餐提供優惠。”劉少文介紹說,80歲以上的長者早餐只需6元,午餐、晚餐只需10元;60歲到80歲的長者早餐8元,午餐、晚餐12元。
為提高營業額,降低成本,該飯堂也對其他市民開放,收費標準略高,每餐在16元以上。所獲得的利潤用于補貼“長者飯堂”的運營成本。
祖廟街道“長者飯堂”與撒滿紫荊花瓣的祖廟街道微服務中心,處于一棟樓宇門洞之兩側,環境優美,鬧中取靜。“長者飯堂”在飯廳最里邊,辟出一塊小小的舞臺,為長者們提供表演粵劇、曲藝,展示文學、繪畫技藝等文娛活動之舞臺,可以讓“技癢”的長者們盡情施展才藝,美美地“露一手”。
據祖廟街道公共服務辦公室主任陳徐新介紹,街道分析社區老人大數據,逐步設立、普及“長者飯堂”社區就餐點。他說,社會上已經有各種各樣的快餐店和送餐服務,我們為什么還要搞“長者飯堂”?就是為了讓長者真正享受到方便、實惠、安全、溫暖的服務。祖廟街道“長者飯堂”已實現“2個中央廚房+9個社區服務站點”長者大配餐實體服務,完成了老年人集中居住區“15分鐘生活圈”100%覆蓋。
在禪城區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鐘群看來,“長者飯堂”貌似不起眼、服務微小,卻精準把握了眾多老年人的就餐需求,以“小”撬動“大”,通過小小食堂實現了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的大作為。通過政府補貼、企業運營,“長者飯堂”兼顧社會效益和運營成本,在保證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同時,形成長久穩定的良性發展機制。
截至目前,禪城區已建成并投入運營12家“長者飯堂”,實現轄區所有鎮街全覆蓋,平均每年服務超90萬人次。老年人在家門口“15分鐘生活圈”的半徑內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助餐服務。如今,通過“長者飯堂”微服務,讓民生好事實事“叫好”也“叫座”。下一步,將根據《“長者飯堂”建設與管理規范》,助力“長者飯堂”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
“共享小屋”
呼喚熟人社會溫情回歸
做好社區工作,我總結為9個字: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共享小屋”將居民家中閑置資源、個人技能等整合起來,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節約了生活成本,不僅讓社區溫情越來越濃,還可以鞏固和發展以鄰為伴、與鄰為善、守望相助的社區生活共同體。
——祖廟街道塔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譚翠嬋
冬日暖陽下,祖廟街道塔坡社區前的小公園里,絲絲粵韻傳來,幾位“私伙局”老票友正排練粵劇傳統名篇《客途秋恨》。旁邊,燦爛的陽光穿過樹葉間隙,金光點點灑落在練習心意六合拳的年輕人身上。幾位老人看著活蹦亂跳的孫輩兒們,好不愜意。
穿過小公園,步入塔坡社區,看到坐在石椅上的老人們,譚翠嬋走上前去,熟絡地打招呼、拉家常。在這里干了20多年,塔坡社區早已成為譚翠嬋的另一個“家”。
走進塔坡社區“共享小屋”的物品室里,凳子、輪椅、急救箱、工具箱等物品,塞得滿滿當當。“這些物品都是居民從家里拿來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已成規模,非常實用。比如居民婚喪嫁娶擺酒席,借幾套桌椅、板凳用幾天,用完還回來就成,張家用完李家用。這些物品,也許不起眼,但卻很管用。它們見證了社區治理的進程與成效。”譚翠嬋告訴記者。
2018年,禪城區推進“共享社區”建設,在社區建立“共享小屋”,塔坡社區是首批試點之一。
“共享小屋”是個啥?如何建?有啥好處?譚翠嬋帶領社區工作人員,走家串戶、反反復復地與居民溝通。然而那會兒居民普遍態度冷淡,工作一時陷入僵局。
怎么辦?譚翠嬋和工作人員經過分析、比對、篩選,決定選取鴻業新天地小區作為突破口,力爭盡快摸清居民的實際需求。調研發現,小區900多戶居民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500多人,居民提出的需求清單大多圍著老人轉。
很快,小區利用原物業辦公用房打造“共享小屋”,包括黨群議事廳、圖書室等多個功能區,設置了老年人公益微課堂、兒童助托、圖書共享、物品中轉四個項目。
如何讓“共享小屋”吸引社區居民關注?譚翠嬋想起了社區老黨員李叔。70多歲的李叔有一身好手藝,裝水龍頭、通下水道、修小電器都不在話下。“這些都是技術活,很微小也很瑣碎,但很多社區居民不會干,遇到問題一時間也難以找到合適的人來干。”譚翠嬋說。當譚翠嬋來到李叔家說明來意,老黨員李叔當即決定,每天到社區“共享小屋”來“值班”,自愿把自己的技能“共享”出來。
在小區公開欄、微信群里,不少居民看到李叔提供服務的信息后,有事兒就請李叔來幫忙。手藝高強、熱心助人的李叔,成了“共享小屋”的“活招牌”。“共享小屋”的人氣日漸升溫,居民們主動把自家閑置的圖書、物品放到“共享小屋”,互幫互助,各取所需,鄰里之間也熟絡起來。
看到大家的參與熱情,原本不太熱衷社區事務的居民陳鏡揚也動了心,一直想著自己能貢獻點什么。“李叔畢竟年紀大了,社區這么多需求,他一個人忙不過來。”陳鏡揚決心為“共享小屋”添一把力,把自己的裝修技能“共享”出來……
慢慢地,一些居民主動向社區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前不久,冼奶奶等幾位老人到居委會找譚翠嬋,希望有人能教他們使用微信。使用微信?這還需要專門教嗎?家里的孩子不能教嗎?譚翠嬋大惑不解。
經過仔細詢問,譚翠嬋了解到,疫情防控、外出購物、視頻聊天等,老人們每天都需要使用微信,家里的孩子教一兩遍后,就沒了耐心,大家還是不會用。
于是,社區組織梁麗梅、蔡詩敏等有耐心的年輕人在“共享小屋”里“共享”微信使用技能,從微信掃碼、添加好友、微信支付等一遍遍教起,讓老人們在實踐中掌握微信使用技能,直到教會。
愛與善是可以傳遞的。每次走到“共享小屋”,譚翠嬋都要跟小屋義工隊隊長潘宜珍聊會兒天,詢問她家的情況。“潘姨既是‘共享小屋’的受益者,也是貢獻者。”譚翠嬋介紹說,前幾年潘姨的丈夫患了舌癌,需要手術,潘姨整天待在醫院照料丈夫。有人在“共享小屋”說起潘姨家的情況,幾位熱心居民便決定輪流幫潘姨煮飯、做菜,并送到醫院,直到她的丈夫度過危險期。
深受感動的潘姨,希望有機會回饋大家,便主動承擔起“共享小屋”義工隊隊長的職責,定期參與值班。幾天沒遇到社區里的獨居老人,潘姨就會主動上門,看看老人遇到了什么困難、有什么需求。
截至目前,塔坡社區黨委組織開展技能“共享”活動200多場次,開展兒童助托100多場次,居民“共享”物品近2000件,直接受益居民2000多人次。
“以‘共享’的方式改變傳統觀念,從互借物品到技能‘共享’,從鄰里相親到疾病相扶,從對社區事務漠不關心到議事協商,原來的熟人社會正溫情回歸。”禪城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丘少鋒說。一間間小小的“共享小屋”,一件件契合居民需求的“微服務”,體現的卻是黨和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大情懷、大作為,以“小”見“大”,讓居民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和滿滿的獲得感。“共享小屋”延伸了社區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也展現了社區治理的新作為。
塔坡社區的經驗,就是把黨支部建在小區上,黨員帶頭把自己的技能、物品“共享”出來,帶動群眾積極參與“共享”活動。如今,“共享小屋”在禪城區已經遍地開花,158個“共享小屋”累計舉辦共享活動6300多場次。在線上,“共享小屋”有了自己的微信小程序,注冊人數超14萬人,提供“共享”物品19萬余件,“共享”技能9大項30余種,受益人數超10萬人次,實現需求清單與服務清單的智能高效對接。
“和樂村居”
引領社會力量成為社區服務生力軍
從2015年到2021年,我們通過項目推動禪城區“和樂村居”進展,既在實踐中提升了專業服務能力,也推動了居民由“被動接受服務”到“主動參與服務”的轉變。
——禪城區社聯社工服務中心執行總干事梁裕聰
周末,梁裕聰匆匆走出家門,來到石灣鎮街道麗豪社區月牙湖廣場參加一場便民服務活動。
“在周末舉辦活動是家常便飯。”梁裕聰笑著告訴記者,周末社區居民時間多,舉辦活動更容易聚攏人氣,獲得更好效果。
這場便民服務活動由石灣鎮街道麗豪平安社區志愿服務隊舉辦。該志愿服務隊剛成立不久,梁裕聰有點不放心。
在2021年禪城區“和樂村居”公益創投大賽上,禪城區社聯社工服務中心推出的“石灣鎮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培育項目”廣受好評。不到一年時間,成果豐碩,麗豪平安社區志愿服務隊便是該項目發掘和培育的70余個社區社會組織之一。
慢慢地,梁裕聰放下了心。通過各種有趣的互動體驗,社區居民們了解到垃圾分類、防詐騙等知識和相關政策。
經過多年的發展,梁裕聰所在的禪城區社聯社工服務中心已經成為一家5A級社會工作機構,運營市級項目1個、縣(區)級項目4個、鎮(街)級項目9個。梁裕聰覺得,這都是社工們“能干”的結果。他說:“做好一名社工不容易,既要能干,又要能說,更要能寫。能干就不多說了;能說指溝通能力,調解矛盾糾紛,全靠‘嘴功’;能寫則是通過撰寫項目書等,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
村居是禪城發展的基礎、落腳點,禪城區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統籌各方資源,全力開展“和樂村居”行動,營造和諧、快樂的村居氛圍。梁裕聰認為,這為社工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從2015年起,他帶領著社工們連續參與禪城區“和樂村居”公益創投大賽,服務領域覆蓋了推動社區志愿服務、促進鄰里關系、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等諸多方面。
與禪城區社聯社工服務中心類似,禪城區志愿者聯合會也是今年“和樂村居”公益創投大賽的參與者,是“和諧福祿、活力社群”和美社區共建項目的承接機構。該項目關注祖廟街道福祿社區獨居、空巢、殘疾、高齡等弱勢長者和困難家庭、低保家庭的需求,并提供多樣化支持。
前不久,一場“居家無小事,安全在行動”長者居家安全改造活動在福祿社區舉行。禪城區志愿者聯合會組織志愿者上門為社區困難群眾開展日常居家防滑、家電維修、安全知識科普服務。在體弱多病的華姨家中,志愿者為她修理抽油煙機、電熱水壺。對行動不便的蝦叔,志愿者為其仔細檢修水電線路,更換了老舊的熱水器配件等。
該項目負責人李欣如介紹,在社區中建立社會資源庫,聯動福祿社區“兩委”、愛心企業、醫療機構等,為社區有需要的弱勢群體提供多方支持,營造社區和諧氛圍。
在社會組織、社工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變身”成為社區志愿者,為社區治理貢獻志愿力量。記者走進祖廟街道南浦社區,居委會門前的小廣場上,宣傳欄內有著眾多志愿活動的照片。“這是黨員志愿者潘紅遠,正在社區‘體溫崗’值守呢。”見到記者關注疫情防控照片,南浦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崔美玉介紹說。
疫情防控期間,潘紅遠主動到社區報到,總是簡單說一句“我來吧”,便拿起體溫槍,走上社區疫情防控崗位。中午,社區出入人流量較大,可志愿者又需輪崗吃飯。看到這種情況,潘紅遠還是那句“我來吧”,每天午餐時間段都選擇堅守崗位。潘紅遠的所作所為,居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在她的感召下,葉友蓮、陳惠燕等黨員主動擔任先鋒樓長,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和小區治理。
依托禪城區社會工作聯合會、社會組織實踐基地、街道社會組織聯合會等孵化機構,眾多兼具隊伍規模與服務質量的社會組織、社工成為社區服務的生力軍。“他們精準把脈居民的‘微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專業化‘微服務’,正是這些‘微服務’發揮了大作用,催生了‘和樂村居’等服務品牌,形成了良性的社區服務生態圈。”禪城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股股長劉建頤說。
通過舉辦“和樂村居”公益創投大賽,禪城區搭建社工、社區社會組織、志愿者聯動參與的平臺,花小錢,辦大事,撬動更多社會資源持續投入到社區治理中來。如今,禪城區持證社工2280人;登記和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593家;21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培育2500名志愿者,累計服務時長超42萬小時。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居民的參與活力被充分激發,社區治理的力量更加充實。
“數據賦能”
讓未來社區變得更聰明更智慧
站在政務無感一體機前,摘下口罩,進行人臉識別授權后,系統根據政務大數據池沉淀的身份、地址、年齡等信息,自動匹配可辦理的事項,即可享受婚檢券、產檢券、老人優待證等全生命周期無感政務服務。打開手機APP,在家也能享受各項政務服務。通過無感服務,實現了推動政務服務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轉變創新。
——禪城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數據應用股股長王學鋒
“祝您生日快樂、身體健康,高齡津貼已成功發放。”隨著手機短信聲響起,禪城區石灣鎮街道季華社區溫國勝老人的“生日禮金”已經到賬。
這份特殊的生日禮物,是禪城區政府為70歲以上老人發放的高齡津貼。通過人臉識別授權,政務大數據自動填充申報表單等材料信息,溫國勝老人上傳銀行賬戶信息后即可完成“秒批秒付”,津貼直接劃撥至銀行賬號。
廣東省(佛山)軟件園10號樓旁,1號大樓已經拔地而起。近看與普通寫字樓并無區別,踏入大門,才發現“別有洞天”。軟件園作為禪城區社會治理中心的大數據服務區,匯聚了眾多便民數字化智能化新場景,滿滿的時尚科技感撲面而來。
實有人口7465人、單位353個、房屋6782間、設備29783個、標準地址6244個……隨著工作人員點擊鼠標,“城市大腦”迅速運轉,南浦社區的詳細情況盡收眼底。
拉動鼠標,屏幕上的場景迅速拉近,記者實地采訪的南浦社區居委會門前小廣場清晰可見。“這不就是換個視角空中看社區么?”大家笑著說。
禪城區祖廟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李恒松介紹說,南浦社區的生態網格管理機制已順暢運行,網格員日常核查推送動態數據,通過一個APP便能完成各項工作。通過“禪城智慧黨建·共享社區”小程序,社區協商議事更高效。
禪城區智慧化社會治理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馮翠紅告訴記者,“城市大腦”構建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協同收集機制和數據共享架構,匯集各部門的數據。通過建設“城市大腦”,對接禪城區大數據中心、區級微服務“云平臺”、“共享小屋”小程序及民生服務系統,匯聚31.8億條民生服務數據,為“數據賦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精簡表格134張,壓減率51.5%;23個“無感服務事項”有效減少村居超4萬件的窗口辦件量;10張條線部門表格融合為1張綜合巡查表……網格員通過一個終端機、一個APP填報表格,系統自動梳理,分門分類自動上報至各條線部門,網格化巡查融合,也讓基層的擔子輕起來。
通過打造“城市大腦”,為社區工作者“心中有數”“精準發力”提供有力支撐。去年5月以來,禪城區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新冠疫苗預防針為例,社區有多少戶、多少人,有多少人接種了疫苗第一針、第二針和加強針,還有哪些人未接種,各種信息一屏盡覽、動態更新,為精準高效開展疫苗接種工作提供支撐。
通過禪城區微服務“云平臺”,形成了動態更新的“社區需求圖”與“社區資源圖”,為治理賦能,打通了社區與居民之間、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聯系渠道,這也是禪城區創建全國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重要一環。全區154平方公里劃分為451個網格。通過生態網格系統,實現多樣性民生需求與多方社會供給之間的全域流通、精準配對,網格內各類事件在屏幕上的分撥、處置、反饋流程清晰顯示,讓全區社區服務運行情況一目了然。
街道微服務中心累計完成服務10844項,服務超450萬人次;近2萬名在職黨員到94個社區報到,開展900多場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參與。正是由于“數據賦能”,讓居民需求得到精準回應,使社區里的人情味變得更濃。
“城市大腦”顯示,禪城區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莊旋看來,不管是常住人口還是流動人口,大家都把禪城當成自己的家。前不久,一名小女孩突然掉進河里,路過的外賣小哥歐陽海鋒立即下水把孩子救到岸邊,救人事跡感動了千萬網友。“來自外地的外賣小哥融入禪城社區,他救的是自己的‘家人’。溫情社會的正能量之風吹進千家萬戶,也吹進了外來人員的心房,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莊旋說。
嶺南文脈傳承創新基因,千年古郡孕育改革先鋒。在禪城區推動智慧化基層社會治理改革的藍圖中,通過“城市大腦”,匯聚和融合全區各行各業、大街小巷、公共設施、人事物等公共數據,打造能感知、會思考、有溫度、可進化的云網端一體化協同城市智能系統,推動禪城區社區治理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轉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