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山東省濟寧高新區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抓手,以基層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創新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社區精細化治理體系和治理架構,通過實施“360社區服務體系”“365社區治理體系”“八位一體議事平臺”“六化融合治理機制”等治理模式,著力提升了社區精細化治理水平,增強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精細管理新模式?幸福社區新生態
本報通訊員?葛全玉?趙?文
近年來,山東省濟寧高新區以黨建為統領,持續推進社區精細化治理體制改革和服務機制創新,探索實施“360社區服務體系”“365社區治理體系”“小街道、大社區”“八位一體議事平臺”“網格化服務”等治理模式。
完善體制機制
推進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
完善社區共治機制。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宇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網格黨建服務體系,實現黨組織建設全覆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村(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社會組織、共建單位、“兩代表一委員”八位一體共同參與社區事務,形成多方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機制。
運行雙軌互補機制。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實行村黨支部和網格黨支部雙軌運行,“管理在支部、活動在網格、奉獻在雙崗”人員交叉,功能互補,各司其職。
健全平臺下沉機制。將街道機關職能科室整合成黨群服務中心、社會治理指揮中心、社會組織服務(孵化)中心、文體活動中心、養老服務中心、鄉情展示中心、衛生服務中心、黨建指導中心、應急處置中心、創客中心10大服務平臺并下沉到社區,統一打造黨員服務隊伍,對接網格黨建服務體系,實現管理服務一站統管,服務居民一門辦理。
強化依法自治機制。高新區不斷健全完善《社區自治章程》《居民代表大會制度》《社區協商議事會議制度》《進一步推進社區規范化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社區黨建網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等規章制度,逐步完善標準化治理,精細化管理,使社區治理和服務工作發展有指導、工作有要求、考核有依據。
整合服務資源
促進社區服務能力現代化
完善“一刻鐘”生活圈。圍繞居民便捷出行,科學規劃城際公交、區間公交等線路,整合教育、醫療、養老和商圈等居民服務保障要素,完善提升“一刻鐘”便民服務生活圈。居民生活品質實現了從農村拆遷安置社區向現代城市社區的華麗轉型,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日益提升。
優化政務服務效能。按照“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三大類別,推進為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整合街道黨群服務、政務服務、綜治、物業等149項服務內容進駐社區綜合服務大廳,推行綜合窗口“一窗受理”和網上辦理,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整合社會服務資源。以社區紅色驛站、紅色物業為平臺,各類社會組織和市場化服務機構建立統一服務清單,社區居民按需點單,針對性開展服務,居民生活所需、日常所急、心中所依實現一單通辦、電話直連。社區志愿者、專業社工配合協作,開展社會公益服務和基層治理服務,使社區各類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夯實治安管理
促進平安建設能力現代化
強化綜治服務平臺建設。按照“人防、物防、技防”的治安管理要求建設社區綜治管理平臺。社區及周邊全覆蓋攝像頭聯網技防,電子卡口智慧察防,重點區位人防有機結合。各社區安全體驗中心全天候免費開放,居民可以隨時接受安全教育,不定期開展安防演練。
加強矛盾調解場所建設。高新區內現已建成106個“和為貴”服務中心,整合綜治(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群眾說事室”、人民調解室等職能。2021年1~6月,累計接待群眾來訪274起,辦理各類案件797件,辦結率、滿意率、調解成功率100%。
多元民生供給
促進社區保障能力現代化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各社區均配套養老機構,健全老年人短期托養、日間照料、助餐助浴、文化娛樂、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家政服務等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了高齡、空巢、失能、失智、失獨、特困等老年人服務需求。
豐富社區文體生活。全區建成社區健康教育基地、黨史國史教育基地、青少年傳統教育基地、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基地等121處,社區文藝活動室,文化書屋、百姓大舞臺等516處。各社區活躍文體團隊238支、體育指導員450名,“五老”志愿隊、鄉賢志愿隊41支。
建設特色智慧社區。濟寧高新區分類打造智慧黨建、智慧產業、智慧綜治、智慧應急、智慧環保等特色社區。如陽光城市花園社區建成了人車分流、人臉識別、樓宇視頻對講、監控、消防中控、智慧家系統等6大智慧系統,實現精準管理。
洸河街道:“四個下沉”解決社會治理“四大難題”
本報通訊員?李?貞?孔令偉
山東省濟寧高新區洸河街道為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緊緊抓住社區賦權增能這個“牛鼻子”,著力推動“四個下沉”,全力解決“四大難題”,取得顯著成效,先后獲評國家衛生鄉鎮、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黨建下沉,解決基層治理“各自為政”的難題。堅持以健全基層黨組織、提升黨組織領導力為重點,大力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全面做好“兩委”換屆工作,選優配強“兩委”成員,尤其是黨組織書記,筑牢基層戰斗堡壘。
組建或聯合組建小區黨支部41個、建成“紅帆驛站”50個,實現居民小區全覆蓋,傾力打造“紅色物業”示范點7個,把黨的領導延伸到城市治理的小區末梢,形成“黨組織+群眾組織+物業+社會力量”的多方聯動格局,基本消除了“政府管不到、物業管不了、群眾不愿管”的現象,讓居民事有地說、難有人幫,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網格下沉,解決街道社區“頭重腳輕”的難題。以網格化為抓手充實社區力量,按照每300~500戶或1000~1500人的標準劃分80個基礎網格,做到“規模適度、體量相當、界定清晰、無縫銜接”。配齊專職網格員,實行“一巡、兩訪、三必”工作模式,網格員每日巡查不少于4小時,每季度入戶走訪不少于2次,發生突發事件和鄰里糾紛必到、困難家庭和空巢老人每月必訪、安全隱患和重點人員流入等情況必報,當好政策方針宣傳員、基礎信息采集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黨群干群聯絡員,把居民訴求解決在“家門口”,把工作做到居民心坎上,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米”。
資源下沉,解決服務居民“無米之炊”的難題。聚焦居民日常生活最需要的政務服務、調解服務、志愿服務,努力“連天線”“接地氣”,打出“組合拳”。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務服務向下延伸。洸河街道9個村(社區)全部建成便民服務站,讓居民、企業辦事“少跑腿”甚至“不跑腿”。深化“和為貴”社會服務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矛盾糾紛化解。高標準建成街道服務中心、社區服務室,不定期邀請“雙報到”上級單位領導、法律顧問等人員參與矛盾調處,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深化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推動服務更加精準專業。每個社區至少組建2支志愿服務隊,開展家政保潔、家電維修、治安巡邏、文藝演出等服務,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執法下沉,解決城市管理“各自為戰”的難題。充分整合社區網格基礎力量與街道職能部門、執法部門等專業力量,提升工作效能。每月至少召開一次聯席會議,研究分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安全生產等重點難點工作,強化信息共享,細化任務分工,明確落實舉措。圍繞中小幼學、養老機構、小微園區、“多合一”場所等重點領域,起底式排查各類問題風險隱患,建立臺賬、銷號管理,壓緊壓實生產經營方、物業管理方主體責任。組建一支城警聯動隊伍作為常備機動力量,“一隊多用、一專多能”,平時分散包保片區,遇有重大任務集中力量攻堅,有效破解專業執法力量不足的難題,極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金色嘉苑社區:推進“六化融合”?建設幸福社區
本報通訊員?張?靜?高梓淳
山東省濟寧高新區黃屯街道金色嘉苑社區是山東省政府批準建設的“全街道合一”的大型社區。社區建設安置樓房14878套,居民近3萬人。社區劃分為29個網格,由網格書記、社區“兩委”成員、網格員共同組成網格工作隊伍。
在黃屯街道引導下,社區建立“六化融合”等社區治理機制,社區服務設施明顯升級,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居民生活安全感不斷增強。近年來,金色嘉苑社區先后獲得“全國幸福示范社區”“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科普示范社區”等榮譽。
社區管理網格化,變“粗放管理”為“精細服務”。金色嘉苑社區不斷創新網格化管理模式,提高社區服務水平。按照“一崗多責、一專多能,以塊為主、條塊結合,資源共享、綜合治理”的運行模式,每個網格細分5~10個不等的管理點,實行網格管理員分片包干、責任到人、設崗定責、服務到戶,切實把服務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每個小區、每個樓棟、每戶居民。
社區管理社會化,變“政府獨奏”為“多方參與”。社區構建了以黨組織為統領,由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公益中心、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等六方組成的“一核多元、六位一體、共享共建”和諧社區管理模式,強化社區自治組織職能,提高社區綜合服務管理水平。“一核六元”小組成員以調研、走訪等形式,主動深入居民家中征求事項,建立問題臺賬,將適用于平臺解決的問題形成議題,提交網格聯席會議、“六位一體”議事聯席會等議事機構討論處理,并將問題分發給網格、物業公司、公共服務企業、個體經營戶等社會主體參與解決。
社區管理居民化,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治理”。社區圍繞居民的服務需求,成立了四個公共服務平臺,有效解決了政府“不該管、不好管”的問題。法治共建服務平臺依托綜治服務中心,建立法律工作志愿者資源庫;社區生活服務平臺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和綜治服務中心,建設“一中心、一機、一線、一單”為主體的便民平臺;社會組織服務平臺依托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建立“培育、管理、考核、激勵”一體化機制;志愿聯盟服務平臺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和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完善助老、助小、助殘、助困專項服務。
社區管理法治化,變“事后處理”為“前置平安”。為維護安全穩定,社區建立治安防范網絡,形成以地方民警為骨干,以社區專職巡防保安隊為基礎,居民積極參與的群防群治安全體系。同時,不斷加大居民工作力度,前置信訪矛盾排查,將矛盾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構建起“調委會+社區志愿者”矛盾調處模式,從專業人士中招募法律志愿者參與矛盾調處,有效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社區管理信息化,變“環環交辦”為“即時應對”。依托社區服務大廳,圍繞居民需求的服務項目,搭建一門式服務平臺,提高了服務居民便捷化程度。在應對突發情況上,通過雪亮工程、天網工程、網絡信息工程等區域化可視系統,利用多級視頻共享機制,聯網道路交叉口、居民小區和公共廣場出入口、農貿市場、人群密集區等監控探頭,實時掌握各種信息,第一時間做出應對處置。
社區管理常態化,變“突擊推進”為“長效保持”。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將街道機關干部充實到社區一線工作,做到職能下沉、人員到位。同時,加強工作落實督查,建立起“全覆蓋、深排查、嚴整改”的督查體系,對網格重點難點問題、工作落實整改情況、工作作風建設等進行分組式督查。除內部督查外,還引入社會監督,將網格負責人職責、服務承諾、聯系方式公布在社區居民樓棟墻上,接受居民監督,每半年組織網格內的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駐區代表等人員對網格工作進行一次評議,充分發揮多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工作,不斷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