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積極探索基層治理創新,形成了“黨建引領,合和共治”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使資源在社區生根、力量在社區匯聚、工作在社區聯動、任務在社區落實,有效推進了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電業社區在嘉興街96號院開展“社區邀您來吃飯”活動。
和平區位于遼寧省沈陽市中心區域,面積61.06平方公里,下轄長白島經濟區和10個街道辦事處,共有102個城市社區,戶籍人口76.22萬。
近年來,和平區委、區政府不斷踐行“兩鄰”理念,圍繞“黨建引領、協商自治、協同共治”的工作原則,多方參與體系初步形成,但仍面臨不少問題,為此,和平區探索創立了“黨建引領,合和共治”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形成了區域融合、資源共享、開放互通、協商共治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黨建引領重視培育社區“領頭雁”
和平區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政治、思想、組織、作風、制度、紀律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統合治理理念、把握治理方向,把黨的組織優勢轉為治理優勢,整合調動各方資源。
和平區已建起由區委、10個街道黨工委,加上46個職能局黨委(黨組)、98個社區“大黨委”、865個黨支部組成的社區治理四級黨建架構。
和平區十分重視培育社區“領頭雁”隊伍,選強人、育新人、打造“硬核”社區書記隊伍,重點建設推廣胡靜琴書記工作室。工作室自建立以來,圍繞社區黨建、社區治理、社區服務開展專題培訓,不僅建起了專家學者團隊,還組建了由全市部分社區書記組成的領頭雁團隊和工作運行團隊,先后總結提煉胡靜琴工作“六法”和社區工作“十字經”,形成操作化的流程與模式,以“人物+案例”方式復制推廣,發揮了強有力的典型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
前段時間,在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區,胡靜琴對6名社區書記進行小班培訓。“胡書記,我剛當選社區書記,感覺自己在居民中的威信沒那么高,遇到矛盾時心里多少有點發慌。”“黨史學習教育怎么能和社區活動結合得緊一點?”培訓中,新一屆的社區書記們紛紛提問。
胡靜琴說:“你們剛上任,最關鍵的是守好初心,堅定信念,為老百姓多做實事……”胡靜琴將自己20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手把手地教授給新書記們,贏得大家一致好評:“上連天線,下接地氣、更有實招。”“關鍵是可復制、可推廣。”
電業社區書記張超是位“80后”,除了在培訓課上向胡靜琴學習外,他還在遇到難題時主動向胡靜琴請教。“你多跟居民建立聯系,走進去,開展活動。請進來,讓大家看到你的做法,只要你心誠,老百姓就能理解支持你。”胡靜琴的一番話,一下子打開了張超的工作思路。
和平區還努力建強網格“帶頭人”隊伍,按照黨性強、能力強、服務意識強的要求,選好配強社區網格黨支部書記,選擇群眾基礎好、威信高、工作能力強的黨員作為網格黨支部的班子成員。網格黨支部書記及班子成員通過主持召開網格工作黨內會議、牽頭網格各項議事決策等舉措,充分發揮網格“帶頭人”作用。
“網格+”打造“移動居委會”
和平區太原街街道中山社區轄區有26棟2717戶7000多人,社區網格員在創城巡查中發現,由于年久老化,樓道里的很多感應燈都不亮了。中山社區經研究決定,啟動惠民資金,開展“亮燈”行動。
為全面掌握信息,社區網格員兩人一組夜間加班核實,全社區98個單元挨個走了一遍。他們一層一層地排查、記錄,再將情況反饋給維修工人進行更換、維修。經過十多天的努力,中山社區共更換感應燈150余盞,社區網格員用踏實的腳步為小區居民踏出了光明之路。
據介紹,和平區注重“網格+”在社區的應用,按照“八定”要求,即定格、定責、定人、定時、定線、定質、定量、定論,做到需求在格中發現、資源在格中整合、問題在格中解決。同時,推進社區+網格覆蓋樓院,讓社區工作者加入網格,日常工作下沉到小區樓院,延伸完善小區網格管理組織架構,利用“和平萬戶通”組建由社區網格長、網格員、院長、樓長、單元長組成的五級“網格化”管理組織體系。建立起以小區樓院或單元為單位的微信群,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社區居民全覆蓋的微信矩陣群。
和平區強調以“民生網格”助推社區服務升級,搭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主任、社區工作人員、樓棟長為線條,居民積極參與的社區民生網格化服務體系,經常性開展“三相四百”活動,即“居民之間相認、相知、相助”,實現“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實現“哪里的群眾有需要,居委會就移動到哪里”,打造家門口的“移動居委會”。
“我們依托區里的‘黨建引領,合和共治’綜合指揮應用平臺,統籌全區‘網格+’多格力量合一,全面負責社區建設中涉及的社會治理網格化工作具體業務指揮調度、數據考核、任務分解、事項確權、指導培訓等工作。”和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和平區全面開發“全功能”“全融合”“全數據”的智能化網格工作系統,全面推廣“人防+技防”相結合的綜合管控方式,與社會治理不同層級、不同行業系統平臺對接聯通,信息共享,將社區政務網絡接入區電子政務外網,構筑一體化社區服務體系,將社區綜合便民服務平臺與社會治理網格化平臺對接聯通,形成信息共享、多方協同的社區治理基礎數據庫。
多方參與基層“大鄰里”更和諧
和平區堅持從居民最需要、利益關系最密切的事情做起,以項目為載體,以培育精神為動力,統籌資源,通過發動群眾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全過程參與議事、決策、執行、監督,形成政府、社會和居民良性互動的治理格局,通過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同時,通過建立《社區家務事協商事務目錄》《社區居民議事協商流程》等規則,明確社區協商的主體、內容、方式和手段等。
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鄰里之間矛盾糾紛很難避免。小小籃球架在南市場街道和平新村社區振玉里小區曾引起了一場風波。為了讓院內孩子們能打籃球,小區自治管委會出資在小廣場上安裝一個籃球架。安裝后小廣場熱鬧了起來,但住在附近的居民對打籃球產生的噪音不滿,紛紛找到了社區。和平新村社區書記張明偉與業委會委員共同商討召開居民代表會,經協商后,雙方共同讓步:籃球場在居民非休息時間開放,平時拉上隔離帶,由專人管理。
和平區還著力培養小區議事會、居民代表會、小區事務協調會“三會領袖”,加強社區居民對社區“家務事”的協商能力,積極搭建多方共治的議事協商平臺,年均組織召開各種形式的議事協商會議千余次,啟動和落實千余項便民項目和便民措施。
和平區各社區還不忘積極拓展服務外延半徑,與轄區單位共建共享,讓基層“大鄰里”更加和諧。
和平區積極引導職能部門下沉黨員、駐區單位黨員、“兩新”黨組織黨員等擔任網格“大支委”兼職委員,參加網格工作黨內會議,參與網格事務議事決策,實現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網格“大支委”強化統籌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實行網格內各項工作職能和事務的統籌領導,形成了網格工作齊抓共管、同心同向同力的工作合力。
社會組織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和平區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22家和基層備案類社會組織1123家,涵蓋社區治理類、公益慈善類、文體活動類、綜合服務類社會組織,涌現出如律動公益、益新公益、惠萬民、九大媽等知名的公益社會組織品牌,奏響基層治理大合唱。
有鄰互助帶動鄰里“和善”
在電業社區96號院,每逢傳統佳節,社區工作人員每人會帶幾樣親手做的菜,到96號院的涼亭下舉行“鄰里答謝宴”,以此增進鄰里之間的友誼。
和平區積極在社區層面開展“社區家”建設,將“有鄰”文化作為鄰里建設的突破口,建設“有鄰”社區,以鄰里為中心,倡導以鄰為善、與鄰為伴。同時,建立“社區家”文化引領機制,引導居民、駐社區單位和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增強居民參與主動性。根據地域文化確定“社區家”特色形象和標識,結合場地條件建設“有鄰”文化長廊等。
和平新村社區則推出“四個一”活動,即“一張歡笑全家福”“一張鄰里友善聯系卡”“一頓歡樂團圓飯”“一次難忘互助行”,彼此間增進了解,培養友好互助情感,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營造“鄰里和諧,社區溫馨”的大家庭氛圍。
和平區還以家庭為“本”,以家教為“策”,以家風為“心”,開展最美家庭評選、家教家風“十百千”工程等活動,依托“家文化”建設促家庭和睦。
“通過豐富多彩的‘家文化’活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居民之間相互聯系也更加緊密,參與社區活動的也越來越多,鄰里關系也日趨和諧。”和平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讓“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兩鄰幸福漣漪不斷擴大,居民們在一個又一個幸福圈疊加中提升幸福指數。
和平區還建立起互助機制,建立鄰里服務換積分、積分換服務制度,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志愿服務、鄰里互助活動,培育社區居民的志愿精神。搭建各類活動載體,激活社區居民自治和參與機制。如引入沈陽市樂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整合社會、文化、人居等多方社會資源開展公益性活動,旨在將“有鄰模塊”真正嵌入社區治理體系中,在社區內部、鄰居之間建立“鄰里守望”的社區營造機制。
為讓居民對社區更有歸屬感,和平區讓居民從美化家園等小事做起,通過社區美好環境、特色文化等建設,共同締造美好人居環境和融洽鄰里關系。如北市場街道安圖社區通過廣泛征集群眾意見,以藝術化的手法將“老舊圍墻”變為“美麗畫卷”。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年7月20日)
記者:陳麗英 通訊員: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