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鄞州區是浙江省寧波市的城市核心區,常住人口151.1萬,擁有155個城市社區、184個建制村。2019年7月以來,該區基于社區治理轉型升級和幸福城市提質要求,積極推進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工作,以“365社區服務工作法”為基石,探索實踐“365全域社區治理”新模式,破解城鄉融合難、居民需求多元化、社會參與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創造出基層治理的“鄞州解法”,即圍繞“大治理、共治理、善治理”三大主題,打造“環境、生活、服務、文化、治理、保障”六大提升工程,徹底打通了基于“全主體動員、全機制整合、全要素投入、全員式參與、全程化問效”五大維度的創新社區治理路徑。
“一元多方”為抓手?優化治理架構
為強化黨對社區工作的全面領導,鄞州區委作出《關于黨建引領打造全國鄉村全域治理標桿區的決定》,制定出臺《2020年鄞州全域治理重點工作方案》《寧波市鄞州區“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實施方案》,將該項工作納入區委全面深化改革重點項目,堅持政府牽頭,建立健全組織、宣傳、政法、財政、民政、住建等部門協同、銜接配套、運轉高效的社區治理機制。
突出黨建引領核心,建立村社書記交流例會和村社“第一書記”全脫產選派駐村機制,推動村社干部聚焦一線、靶向發力;結合“三進三訪”“周二夜學”等載體,牽頭推進社區養老、志愿服務、品牌打造、項目引進,解決基層各類問題340余個。推進城市基層黨建與兩新黨建相融相促,實現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制度全覆蓋。探索社區與駐區單位契約化共建、物居黨建聯建、區域黨建聯盟;以“鄞領工程”凝心聚力,研究制定《關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推進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黨建引領下物居業“三位一體”多方協同治理體系。
為加強政策資金保障,制定出《2020年鄞州區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工作任務清單》,“項目化、清單化”推進22個部門42項實驗區任務落地。出臺《鄞州區鄉村德治“雙清單一機制”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三社聯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準入工作的實施意見》《鄞州區推進特色化社區建設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完善制度供給。
此外,鄞州區還提供了專業隊伍保障。2020年底,鄞州區完成新一輪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書記、主任實現“一肩挑”應挑盡挑,選民參選率達98.9%,一次選舉成功率達100%。
目前,該區共有專職社區工作者1600余名,大專以上學歷占97.3%,黨員占59.1%,持有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的占76.2%。全面落實社工薪酬“三崗十八級”機制實現了動態調整。推行俞復玲、董國福名師工作室“導師幫帶”機制,強化選苗育才,創新選拔激勵機制,跨鎮街選拔、考量社區工作者,定向招錄31名公務員和事業編,調動社工爭先創優的職業熱情。探索實施社工退出機制,明確15項不合格社工情形,確保能進能出。
如今,鄞州區已成為浙江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區、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示范區,百丈街道劃船社區黨委成為了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全方位大力推進?滲透治理各環節
通過以全域理念滲透社區治理各個環節,鄞州區全面激發多方主體能動性。
去年疫情期間,鄞州區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迅速開展“一把手上一線、三級書記守三門”行動,構建起區—鎮(街道)—社區立體防控工作體系,村社干部、黨員骨干、村(居)民代表、網格長、志愿者等基層核心隊伍緊急響應、聯動防疫,成效顯著。快速形成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新格局,19家社會組織進駐區社會組織創新園,培育孵化200余家社會組織,開展各類活動1165場,服務2.8萬人次,通過平臺鏈接實現公益項目資金流轉400余萬元。
推進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2020年試點建成6個,今年內將實現全覆蓋。目前鄞州區2200余名社會工作師扎根基層,5600余家基層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涌現出“銀巢”養老、“益馬”“小娘舅握握團”“甬動愛心”等一批全國省市優秀社會組織品牌;“老驥行動”“小電長”“春風化雨”等項目獲得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疫情期間,“小電長”發起鄞州防疫線上公益活動,為4400多名獨居、低保老人提供了志愿服務。
鄞州區用好社區公約,全面推廣“契約式治理”和“居民說事”制度,暢通“四方例會”“圓桌會議”等議事平臺,按照“說、議、籌、做、評”五步法,邀請業委會、物業公司、居民代表民事民商。在浙江省率先探索“請你來協商”機制,定期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職能部門進社區“微協商”,先后解決垃圾房改造、群租房管理等7類社區難題。明樓街道成立全區首個由業委會、物業、民警、律師等主體聯合組成的“紅管家”社區共治委員會,多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白鶴街道創新“八共協同”法,由居民和愛心企業眾籌近500萬元,合力推進黃鸝社區鐵路沿線“鸝西走廊”建設。
法治方面,圍繞平安鄞州建設,建成區、鎮(街道)兩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運行以來矛盾化解率達96.8%。全面推行“老潘警調36計”工作法,通過“將心比心36度”畫好“最大同心圓360度”,實現95%以上的110警情糾紛就地化解。在全區創建26個國家級、省級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劃船社區、中興社區已成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
在德治方面,傳承“千年義鄉”文化,155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全覆蓋。推廣“鄉村德治20條”,擦亮“義鄉鄞州”品牌。延伸全國首個慈善綜合體“善園”功能,累積籌款3300余萬元。培育一批以全國道德模范俞復玲、周秀芳為代表的先進典型,打造戎家社區惇敘文化、和豐工人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長廊。
“三化建設”為抓手?促進全機制整合
標準化推進流程規范。整合“1+2”標準體系,即國家標準《社區服務中心服務規范》、地方標準《社區包片聯戶工作規范》和《專職社區工作者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創新“365社區治理工作規程”,以“金牌服務365”換“群眾滿意365”。
以黨員聯動、社工聯勤、志愿聯盟“三聯”激活治理主體,擴展黨建、協商、平安、文化、信息、民生等六大服務內涵,完善組織共管、民情共辦、隊伍共建、資源共享和網格共治等“五共”治理機制,為社區提供操作性強的服務范本,實現社區規范化精細化治理,打通社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圍繞社區服務居民本位,實施首問責任制、工作AB崗等制度,實現社區“一人在崗、事務通辦”。深化社區包片聯戶和“345社區服務群眾制度”,切實做到“三清”“四及時”“五必訪”。設置“首席服務官”“首席社工”,推廣“網格工作事項清單”,提供集約化社區服務。
集成化整合社區空間。加快“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綜合自助一體機試點落地,實現所有鎮(街道)覆蓋。
投入1300余萬元,在全市率先實施社區服務中心標準化改造,統一門面和社區標識。探索建立集公共服務、居民活動、居民協商議事為一體的社區綜合體模式,在鐘公廟、東郊等街道試點社區綜合體建設,全面打造居民會客廳等公共復合空間,規范接待員日常工作標準。在鐘公廟街道寧廣社區探索社區綜合體COG模式(社區主導治理模式),引進“智能駕駛艙”,通過大數據提高社區工作效率;在泰康社區試點打造“居民會客廳”,營造家庭式“熟人社區”氛圍。
在寧波市首個具有AI管理特色的福明街道荊城樓宇社區,利用“樓宇大腦”完成數據采集、數字招商;潘火街道金橋花園社區投入270萬元打造“智慧社區”,安裝高空拋物攝像頭、實現路燈一鍵實時報警、足不出戶辦理故障報修、房屋租賃管理線上登記;下應街道海創社區推出“掌上治社”數字治理模式,打造居務一鍵管理,服務一次辦理、矛盾一鍵化解、要素一網通管“四個一”模塊,升級居民服務工單系統,由居民“下單”、黨員“接單”,實現居民需求“落地”……
鄞州區將智慧健康養老納入全區智慧城市建設體系,基本形成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整體框架與養老服務數據“一張表”。發揮大數據和云服務技術優勢,推進社區“雪亮工程”,建設49個智慧安防小區,安裝2.5萬多個高清探頭,實現公共區域大數據視頻全覆蓋、無死角。
“三項改革”?促進全程化問效
針對老舊社區活動設施老化、活動空間有限的困境,鄞州區通過居民自治、空間共享整合社區資源,結合養老撫幼設施、電梯加裝、無障礙設施改造,實施老舊小區“微改造、微更新、微治理”,通過“三微”改造讓社區環境變好變美。
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百丈街道潛龍社區,投入10多萬元資金開展創意“微改造”,改造后的集美共享花園、彩虹里坊、民情直通路等一躍成為網紅打卡點,不僅社區環境顏值變高,更為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鄞州區還充分運用智能化、系統化、專業化手段,建成全省首家以“體醫養”融合模式為特色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目前,鄞州區已完成汪董、孔雀等22個老舊社區共122萬平方米的住宅改造。幸福苑社區、興裕社區成為住建部“美好家園、共同締造”試點社區。
鄞州區還通過清單曬權改革讓社區辦事更方便。針對社區職權不明、日常事務繁雜、準入門檻偏低的狀況,鄞州區將小微權力清單創新升級為公權力清單,界定了基層公權力的運行依據、辦理方式、時限要求和紀律規定。在所有村社推行“三清單運行法”,即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圖,用3張清單約束93條村社事務,精簡優化工作事項流程,細化項目內容,讓群眾辦事可以“按圖索驥”。如:中河街道宋詔橋社區嚴格按照“三清單”運行法集中力量整治400戶車棚車庫,解決了社區“老大難”問題,讓居民心服口服。
為著眼解決村社資金不足、資源緊缺等問題,鄞州區堅持“多個管子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通過資金整合改革讓社區發展有底氣。拓寬社區資金籌集渠道,探索“政府引導+社會運作+多方參與”的模式,建立社區發展專項基金,區級社區發展基金已累計600萬元,在白鶴、東柳、姜山、明樓等6個鎮(街道)設立鎮(街道)級社區發展專項基金,其中白鶴、東柳街道專項基金分別達106萬元和65萬元,今年街道級社區發展基金將實現全覆蓋。
鄞州區探索建立了涉社資金統籌長效機制,初步整合涉社資金37項,其中統籌使用類12項、專項激勵類18項、基礎設施類7項,涉及整合資金1.3億元;按照“資金統籌、程序規范、績效優先”的總體思路,集中投向重點項目和重點社區,讓基層一心謀發展、搞治理。
點評
全域治理是受網格化思維影響的治理地方化行為。區縣作為治理落腳點有利于更好激發治理動力,展示治理成效,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治理模式的地方化治理。利益協調和高效能是地方化治理的內在運行邏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的實踐證明,利益協調和高效能體現為國家—社會關系逐漸趨于“地方化”,通過化整為零,以結構化破解碎片化方式建構社會治理的“權責體系”,賦制賦權區域和基層行動的主體權能,有利于深入貫徹“人民性”。
鏈接
什么是“全域治理”
治理空間全域化。從過去的“重城輕鄉”轉向現在的“城鄉一體”,更加突出向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企業等基層細胞拓展,重心下移、提升能力、夯實基礎。
治理內容全域化。從過去的“點線為主”轉向現在的“面上提升”,更加注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拉高標準、豐富內涵、系統推進。
治理網絡全域化。從過去的“單向發力”轉向現在的“協同聯動”,更加強調多主體參與、多方力量整合、多種方法聯用,全員參與、全程創新、全網融合。
治理成效全域化。從過去的“培育盆景風景”轉向現在的“增強群眾獲得感”,進一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治理痛點、破解難點、疏通堵點。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