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頻發,一些地方還發生了較大規模疫情,對困難群眾生活造成影響。民政部、財政部近期聯合印發《關于切實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部署各地進一步完善相關兜底保障措施,保障好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近日,記者與部分基層民政部門進行了連線,了解疫情期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情況。
暢通救助渠道 做到有求必應
由于疫情影響,在建筑行業務工的外地農民工陳節紅一時沒了收入。他試著撥打安徽省懷寧縣困難群眾幫扶熱線。在了解他的困難后,民政部門當日就為陳節紅解決了吃住問題,還安排專業人員為其開展心理疏導。今年以來,懷寧縣已經救助252位生活困難外來務工人員,發放救助金64.41萬元。
懷寧縣充分發揮臨時救助的救急難作用,取消戶籍地限制,健全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有效解決城鄉居民及外來人員因疫情發生的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切實兜住民生底線。
浙江省衢州市將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外來人口一體納入臨時救助范圍,截至4月底,共實施各類臨時救助1378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127.2萬元。同時,發揮聯動、巡防機制作用,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全市救助管理機構保持24小時應急響應,截至4月底,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474人次。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暢通救助渠道,一方面,將低保、特困審核權限下放至街道,精簡優化審核審批程序,讓困難群眾受助及時。另一方面,向全區53個鄉鎮(街道)劃撥臨時救助備用金,對遭遇臨時困難的家庭,可由鄉鎮(街道)予以直接救助。
主動發現 積極幫扶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麻雙鄉松江村村民劉達華近日收到3000元的臨時救助金,緩解了家庭的燃眉之急。
今年以來,南康區開展受疫情影響困難家庭“三級排查”,即區級部門聯動排查、幫扶干部跟蹤排查、村級社會救助專干入戶排查,全方位織密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就是在“三級排查”中,民政干部了解到劉達華的情況。劉達華常年在南康區一家餐飲企業做洗碗工,因受疫情影響,企業遇到困難,其收入大幅下降。并且,劉達華妻子患病在家,子女都在上學,父母年紀較大,盡管已被納入低保,但是收入減少導致家庭陷入了困境。民政干部簡化工作流程,為他辦理了臨時救助,幫助其家庭渡過難關。
南康區民政局局長歐陽效桂介紹,區民政局建立健全困難群眾定期摸排調研、信息報送、部門聯動對比機制,完善主動發現機制,每月對困難群眾開展一次主動排查走訪,推動困難群眾救助由“人找政策” 向“政策找人”轉變。今年以來,共救助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32人次,其中納入低保救助11人次、臨時救助21人次。
疫情期間,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岱廟街道民政辦工作人員,在社會救助數字平臺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系統上,通過數據比對和部門間數據共享發現,居民李某因大額醫療支出存在致貧風險。根據預警信息,工作人員迅速開展入戶調查核實,了解李某收入、支出及醫療費用等情況,經綜合評估,按照其低保救助金6倍標準,給予臨時救助金5226元,幫助李某家解決困難。
泰山區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強化預警,開展主動救助幫扶,切實保障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引入專業力量 提供暖心服務
針對部分困境兒童監護人不會輔導功課、不會提交線上作業等問題,社工登門開展服務,手把手教會操作流程,為孩子們制訂線上學習計劃;針對部分老人缺乏口罩、手套、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社工定期走訪了解高齡老人的需求,在為其送去防疫物資的同時,將“七步洗手法”印制成簡單易懂的海報,引導老人做好自身防護……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社工站組成10支“敲門入戶”工作隊,為轄區青少年兒童及高齡老人提供個案服務,讓他們在疫情期間享受安心暖心服務。
疫情期間,張家港市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力量,做好困難群眾的情況跟蹤、物資運送、心理慰藉等工作,對他們開展關愛和生活幫扶照料服務。其中,為11名困境兒童鏈接電腦設備解決其網課需求,為5名困境兒童開展心理疏導幫助其緩解焦慮情緒,為8名困境兒童及其家庭鏈接緊缺防疫物資等。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社會工作、心理咨詢類社會組織鏈接廣大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以“社工+志愿者”服務模式,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等服務。如,錫林郭勒盟婚姻家庭協會、關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協會等,線上線下開展疫情期間心理疏導、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調解等志愿服務,三寬苑家庭教育社區服務中心與暖心協會聯合開展防疫物資募捐活動,向二連浩特市防疫一線志愿者捐贈物資。截至目前,除二連浩特市外,全盟共有20多家社會組織開展社區聯防聯控、線上線下心理疏導、核酸檢測、消殺工作、物資捐贈等志愿服務,累計服務6萬多人次,發動1300多名社工和志愿者參與,捐贈防疫和生活物資共計價值72.7萬元。
加大幫扶 全力保障基本生活
根據疫情發展形勢,今年2月16日,張家港市民政局印發《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社會救助相關工作的通知》,通過兜牢救助對象基本生活、強化困難群眾摸排、優化救助服務流程等8項舉措,全力保障疫情期間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張家港市民政局副局長馬筱宇介紹,除保障每月及時足額發放救助金外,我們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低保外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對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6類民政服務對象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共計234.9萬元,惠及7830人。同時,做好低保、特困等救助對象的水電氣費減免,緊盯每月物價指數變化,根據條件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泰安市泰山區自今年1月1日起提高救助標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791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71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593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城市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220元,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962元,等等,本次提標將惠及困難群眾1.2萬余人。
“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我們多措并舉,進一步提高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幫扶力度,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把關愛和溫暖送到困難群眾身邊。”泰山區民政局局長李惠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