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青島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李滄區上流佳苑社區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黨建引領、重心下移、共治共享,全市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呈現新局面。
堅持黨建引領
筑牢社區治理主軸核心
強化頂層設計。成立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市政府主要領導任常務副組長的市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形成抓社區治理整體合力,社區治理核心領導能力不斷增強。建立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內的城鄉社區治理專家智庫,為推進社區創新發展和科學治理把脈定向、探索路徑。
完善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在城市社區,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把黨小組設在樓棟里,讓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最大程度融入社區治理體系。在農村社區,深化拓展“萊西經驗”,加快構建農村基層黨組織統領,鄉村發展、鄉村治理和鄉村服務相融合的“一統領三融合”工作體系,農村社區治理更加規范有序。
加強隊伍建設。完成新一屆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一肩挑”比例達到97.6%。舉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體悟實訓和“兩委”成員全員培訓,完善社區黨組織與多方主體協商共謀、群團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黨員“雙報到”進社區等制度,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社區治理效能。
堅持重心下移
提升社區治理質效能級
注重資源下放。加強人才培養,健全完善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和薪酬待遇體系,激發社區工作者職業自豪感和責任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000多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平均達到830平方米、農村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達500平方米以上,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加強財力支撐,投入3億多元,建成各類健身設施10000余處;投入4900余萬元,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先進醫療設備。
注重服務下沉。全面推行“一窗受理,綜合服務”便民服務模式,實現48項公共服務事項在社區“一次辦好”。依托山東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村(社區)政務服務網點實現線上全覆蓋。打造功能型、服務型、互助型、協商型、網絡型新型社區鄰里中心30余處,提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服務效能。積極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全市98個街道全部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589個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為群眾打造高品質的家門口“養老院”。
注重管理下移。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推進城鄉社區治理規范化、法治化。出臺《青島市社區工作準入清單》,依法厘清城鄉社區的權責邊界。改進和規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工作,明確7項在社區出具證明的事項,有效破解“社區萬能章”頑疾;開展村(社區)“牌子多”問題集中整治,杜絕村(社區)掛牌中的形式主義,進一步為社區減負增效。
堅持共治共享
更好滿足社區居民需求
開展協商共治。嚴格規范社區重大事項決策程序,用好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軟法之治”,培養社區居民法治意識。打造“有事來商量”“廣場夜話”等協商議事品牌,常態化開展“民情日”“懇談日”“市民議事廳”等協商活動,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列出“服務清單”,社區按需“做菜”,實現社區服務有效匹配、精準投送。
強化協同聯動。依托社區平臺載體,匯聚各類社會資源。培育社區社會組織1.8萬家,廣泛參與社區治理服務;建成鎮(街道)社工站87處,發揮社會工作者專業作用,開展實施關愛獨居老人、困境人群需求評估、社區治理賦能等項目100多個,服務群眾3萬余人次。建立社區志愿者登記注冊制度,引導志愿者在日間照料、學生托管、法律援助、文體活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創新智慧治理。連續兩年舉辦全市社區供需服務線上線下大集,推動社會資源與社區需求精準匹配。依托“城市云腦”和“數字青島建設”,建成智慧社區62個。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應用,打造“雪亮工程”升級版,構建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為城鄉社區治理提供強力支撐。(作者系山東省青島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來源:《中國社區報》作者: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