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雨點 通訊員 樓 慶
拿著《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表》,孫志方和隊友們毫不猶豫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孫志方是浙江省義烏市民政局殯葬執法大隊黨支部書記兼大隊長。今年9月18日,他帶領著隊里的4名隊員駱青蘭、龔惠英、陳晶晶、傅康生,在義烏市紅十字會會議室里,集體辦理了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并在“自愿無償捐獻”一欄內勾選了全部器官及眼組織。
近日,記者從中國器官捐獻志愿管理中心官網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國共有3940826名志愿者完成了器官捐獻登記。孫志方和他的隊員們,成為了其中的一分子。
“拿到《志愿登記證書》的那一刻,我們感覺自己的生命升華了,想到百年之后,也許還有機會為生命垂危的人點亮生命的燈盞,平凡的人生瞬間變得很有意義。”談到感受,大家都有相同的感觸。
簽署捐贈協議,源于孫志方在一次主題黨日活動上,征詢隊員對人體器官捐獻的意見,沒想到提議一出,隊員們紛紛給予了響應。
說起初衷,孫志方坦言:“在多年前就已經決定要去做了。每次從新聞報道里看到那些經受著病痛折磨的人急需器官移植,這種想法就越加強烈。”事實上,早在3年前,孫志方的愛人就已經進行了器官捐獻登記。有了家人的支持,孫志方的想法更加堅定了。“一直也沒有合適的時間去簽署這個捐贈協議,這次,正好借著黨史學習教育這樣一個契機,我的同事們也都很支持,大家便一同去完成了這件事。”
殯葬執法大隊黨支部的這次行為,得到了義烏市民政局黨委的高度贊揚。“我們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幫助聯系了義烏市紅十字會,并號召局里的同志向殯葬執法大隊黨支部學習。”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根據《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30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年僅有2萬余人能夠完成移植。每一個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的背后,承載的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重生。
在副大隊長駱青蘭看來,能夠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愿者,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可能是由于我們的職業緣故,對身后事看得比較淡,感覺人在離世后,什么都留不下,如果那時,我們的器官還能幫助更多需要的人,那就捐出去,不僅能夠對中國的醫學研究有貢獻,還能幫助有需要的人獲得新生,何樂而不為?”駱青蘭說。
龔惠英和陳晶晶、傅康生也有一樣的想法。
“我們見多了生死離別,遺體火化了就是灰燼,捐了還能繼續發光發熱,造福社會。”龔惠英說。
“從剛參加工作開始,我就開始關注器官捐獻的相關報道。人一旦離世,資源就浪費了,要是能‘廢物利用’,給那些需要的人帶去生的希望,也算是我生命的一種延續,挺有意義。”80后的陳晶晶說起初心,平靜的話語里還帶著幾分自我調侃。
當記者問到,簽署捐贈協議之前,是否有片刻的遲疑?大家的回答是一致否定。
“我沒有想太多,也沒有查閱過具體的捐贈政策,單位倡議了,家人又很支持,我就堅定地簽了字。不過,早在2015年,我就接觸過遺體捐獻的案例,多少是有一些了解的。”據駱青蘭回憶,2015年,她接觸過一例年輕的逝者。逝者在3年前意外離世,逝者的家人便將他的遺體捐獻給浙江大學醫學院進行醫學研究,并達成意向,待浙江大學醫學院教學和科研結束后,遺體骨灰委托浙江大學醫學院作撒江處理。“那次,是我接收的一個典型案例。后來,我們還根據綠色殯葬、生態安葬的相關資料,給予了逝者家屬骨灰撒散獎勵金。現如今,這樣的生態葬的申請越來越多了。所以,能在百年之后,將自己還有用的器官捐獻出來,我覺得值。”
陳晶晶,是這次簽訂捐贈協議中年紀最小的。在登記之前,她在網上瀏覽和查閱過不少關于器官捐獻的科普知識,相關的法律法規、登記的流程、捐獻的條件、還有一些捐獻成功的案例。看完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更加堅定了她簽署捐贈協議的決心。“未來有一天,能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記憶或身體里,生命仿佛就加長了一些,是很有意義的事。”她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