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 劉 濤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思想深邃,氣勢恢宏,催人奮進,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寬闊胸懷境界和昂揚精神狀態。講話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為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
這是昭示黨偉大成就的政治宣言書。講話莊嚴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統回顧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成就來之不易,成就堅定信心,極大激勵了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接續奮斗的決心和勇氣。
這是凝練黨百年特質的理論指南針。講話鮮明提出了偉大建黨精神,這一精神蘊含著我們黨的理論淵源、建黨初心、奮斗歷程、人民立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創新,是每一名共產黨員必須始終牢記在心的行為準則。
這是邁向新時代新征程的時代動員令。講話圍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提出了“九個必須”的根本要求,明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行動路徑和實踐要求,必將指引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奮勇前進、奪取新的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們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黨時刻心系人民群眾,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劃地名工作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真心服務人民,以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著力促民享,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探索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扎實推動法制建設,出臺《行政區劃管理條例》,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供法治保障。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國家重大戰略需要,有序設立地級市、縣級市,培育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提供載體支撐,促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穩慎優化設區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優化管理格局,增強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更好發揮優勢地區輻射帶動作用;優化邊疆地區行政區劃設置,完善邊疆治理體系,增強邊疆地區發展內生動力。同時,立足調結構、優空間、促轉型、提效能,積極探索推進城市內涵提升、服務重點地區轉型發展、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一批行政區劃重點領域改革。
著力增民信,注重文化傳承,強化鄉愁記憶,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信。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開通運行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公布了1260萬條地名、74萬個地名標志等信息,為社會各界提供準確、便捷的地名文化等信息服務;深入推進地名文化建設,組織開展“千年古縣”等地名文化遺產認定,深入開展地名攝影展、短視頻征集、“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征集等多種形式宣傳活動,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播《中國地名大會》第一、二季,累計覆蓋全國電視觀眾超過8億人次,弘揚中華優秀地名文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著力保民安,聚焦維護邊界地區和諧穩定,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努力使人民群眾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建立健全管界治界法規標準,依法開展行政區域界線管理,部署實施五年一輪的全國界線聯檢工作,每輪次檢查省界68條、縣界6000多條;強化界樁管理維護,組織9批次省界界樁更換工作;加強行政區域界線爭議排查處置力度,營造平安和諧穩定邊界環境,平安邊界建設廣度深度不斷拓展。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區劃地名司按照民政部黨組關于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部署安排,堅持學史力行、實干為民,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民生服務改善結合起來,找準人民群眾所急所盼所需所愿,謀劃開展了“保護地名文化、記住美麗鄉愁”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著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
一是堅持上下聯動聚合力。著眼于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滿足人民群眾對鄉村地名信息的需求、增強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進一步提升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水平。下發《關于開展“保護地名文化、記住美麗鄉愁”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的通知》,指導各地進一步加強地名信息化建設,依托本地地名信息系統、平臺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地名信息服務,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紅色地名文化宣傳活動,讓人民群眾在互聯網上就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紅色地名、禮贊百年”為主題,面向社會開展有獎征集活動,征集紅色地名故事1200篇、攝影作品1100張、海報140張、短視頻320個,在全國掀起紅色地名文化宣傳熱潮。
二是堅持政企協作補盲點。積極主動與互聯網地圖企業溝通協調,建立數據交互機制,指導幫助互聯網地圖企業補充完善群眾自治組織、農村居民點信息,為開展公共服務填補盲點、提供支撐,極大提升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鄉村地名導航定位服務能力。先后與百度公司、高德公司黨委聯合開展“鄉村地名我來服務”主題黨日交流聯學活動。結合基層調研,邀請高德公司黨員代表組成調研組,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群眾當中,了解需求、解決難題。現場完成陜西省眉縣村委會信息在高德地圖上準確標識,手把手培訓群眾操作獼猴桃果園“上圖”。當地群眾高興地說:“獼猴桃已成熟,你們來得真及時,我們終于可以在網上推廣產品啦!”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兩位佤族女大學生,憑借鄉村地名“上圖”,成功地讓她們的農家樂——革弄塢農莊在地圖上“安了家”,導航點擊量達到一周50余次,打開了一條致富通道。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踐行了“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在互聯網地圖上點亮了百姓生活家園,有效推動解決了鄉村群眾的“煩心事”。
三是堅持完善機制強弱項。只有加強基礎數據更新,才能為持續推進互聯網地圖鄉村地名信息完善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支持。今年以來,在持續深入推進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常態化更新完善、開展新年版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采集農村居民點、行政村等鄉村地名,建立定期調度、督促檢查機制,指導各地做好鄉村地名信息查漏補缺、核實修改、補充完善,提升鄉村地名信息的現勢性和準確性。截至8月20日,組織各地依托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更新完善鄉村地名23.4萬條,新增照片80.3萬張、地名原讀音5.6萬條,超過去年全年的更新量。僅7月份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社會訪問量就達到6.9萬人次,8月1日-20日更是達到7.9萬人次。通過聚焦薄弱環節、健全工作機制、加大更新力度,進一步夯實地名信息服務基礎,較好地解決了鄉村標準地名的覆蓋度不夠、使用率不高、查找不便問題,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
下一步,區劃地名司將以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民政部黨組安排要求,積極謀劃推進各項工作,在新征程上取得新進步、作出新貢獻。
一是持續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深刻領會和把握講話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實踐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講話精神上來。指導各地加快推進“保護地名文化、記住美麗鄉愁”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持續更新完善鄉村地名來歷、含義、沿革等信息,深入推進地名信息共享應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鄉村地名信息需求,進一步鞏固提升“我為群眾辦實事”成效,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二是穩妥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健全完善行政區劃管理政策體系,深化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前瞻性、戰略性研究,進一步提高行政區劃設置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穩妥審慎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加強專家論證,健全部門會商工作機制,扎實開展實地調查。開展區劃調整效果評估,健全完善行政區劃調整組織實施督導工作機制,組織開展行政區劃調整效果監測和跟蹤評估,推動做好行政區劃調整“后半篇”文章。
三是大力加強地名管理服務。做好《地名管理條例》修訂出臺相關工作,制定配套政策文件和標準規范,進一步健全完善地名管理制度體系。大力發展地名公共服務,加強鄉村地名標志設置和管理,創新設置新型地名標志。積極開展地名文化保護和利用,圍繞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建設,健全地名文化保護制度,持續推進《中國地名大會》節目,傳承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加強地名信息大數據應用,建設四級國家地名信息庫,加快推進與相關部門、社會主體數據共享,為社會提供準確、便捷地名信息服務。
四是依法推進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指導地方開展第四輪省界聯合檢查,督導縣界聯合檢查。加強界樁管理維護,分批實施省界界樁更換。積極排查預防行政區域界線爭議,著力防范化解風險隱患。組織開展行政區劃變更后的行政區域界線勘定,按時做好勘界成果備案歸檔工作。以平安邊界建設為抓手,健全跨區域、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完善長效工作機制,通過“領導多握手”“基層常拉手”,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邊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