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從短期行動到細水長流,從圈內盛宴到人人公益,從創新公益生態到助力共同富裕……在第七個“99公益日”即將到來之際,騰訊公益平臺8月30日公布了今年及未來一段時間“99公益日”的一系列新玩法、新目標,包括配捐機制、產品體系、企業聯動、公益基礎建設等四個方面。
籌款人次從205萬人次增長至5780萬人次,籌款總額從2.27億元增長至30.44億元。2015年到2020年,騰訊公益平臺連續6年發起“99公益日”,不僅幫眾多公益項目籌集到了資金,也讓億萬網友在指尖與手機屏幕的觸碰中輕松參與了公益。突飛猛進的數據背后,也有人對“99公益日”提出質疑。比如,愈發復雜的活動規則除了能為平臺吸引更多流量,是否與公益日的初衷已漸行漸遠。又比如,機構要想通過配捐增加籌款額,很大程度上要靠拼手速、碰運氣,致使一些優質公益項目無法籌集到所需資金。面對種種質疑,騰訊公益平臺也在不斷探索通過技術手段助力公益升級。
“99公益日”:降低的門檻與放大的愛心
從2015年第一個“99公益日”起,騰訊公益平臺就承諾,在不超過限定金額的情況下,平臺上任何一個公益項目如果獲得1元的公眾捐款,平臺就為這個項目再追加1元捐款。這個被稱為“配捐”的活動,初衷是想通過讓公益項目的籌款金額翻倍、讓愛心放大,從而鼓勵更多人參與公益。
活動推出的第一年,在騰訊公益平臺參與捐贈的人就達到205萬人次。騰訊很快發現,配捐機制的引入在點燃公眾捐贈熱情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負面現象。比如,有的機構利用規則,通過單筆大額“捐贈”套取配捐額度。
為了遏制機構的套捐行為,2016年第二個“99公益日”,騰訊公益平臺發布了新規則,將每名用戶每天配捐上限設定為999元,即單個捐贈人為單個公益項目無論捐多少錢,每天最多也只能為該項目帶來999元的配捐。
“1個人1次捐100元不如100個人每人捐1元,這是騰訊公益平臺所倡導的理念。”山東省泗水縣微公益協會負責人馬懷程說,“我們的項目很少有大額捐款,基本上都是單筆二三十元,但捐款人比較多,其中一個主推項目僅2020年‘99公益日’期間就有超過14萬人次捐款。”
記者了解到,2016年1月,泗水縣微公益協會注冊成立后,就在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的幫助下,于當年9月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了“微愛大善·讓天使回歸”助學項目,并在“99公益日”活動中籌集到30萬元資金。
感受到互聯網數字化籌款的便捷與高效后,泗水縣微公益協會又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了救助困境兒童“微愛1加N”項目,從2017年到2020年,這個項目在平臺的籌款額分別達到148萬元、251萬元、327萬元、248萬元,這還不包括平臺配捐與企業配捐的資金。
“‘99公益日’的出現改變了公益圈的生態。”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顏志濤看來,“99公益日”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逐年攀升的籌款數據上,更重要的是通過互聯網籌款的方式,降低了公益機構進行社會動員的門檻,并吸引了海量的公眾參與公益,倡導了人人可公益的理念,讓公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
配捐:有限的資金與海量的需求
隨著“99公益日”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騰訊公益平臺也試圖通過提高配捐總額、引入企業配捐等方式,讓更多的公益項目能籌集到資金。但由于入駐平臺的公益機構超過2萬家、公益項目超過9萬個,盡管配捐總額已從最初的近1億元增加至6億多元,但有限的配捐資金卻依然無法滿足海量公益項目的籌款需求。
“再加上配捐金額的隨機性,如果運氣好,即便一個算不上優秀的項目,也有可能拿到不錯的配捐;如果運氣不好,優秀的項目可能也拿不到多少配捐。”騰訊公益平臺負責人劉琴說。
“單一的配捐規則在‘99公益日’發起初期有利于活動推廣和公眾參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單一的指標也帶來了一些弊端。”顏志濤告訴記者,最明顯的是在公益領域形成了“以籌款能力論英雄”的傾向,籌款能力越強的機構享受的資源越多,而公益項目本身的有效性卻被忽視了,機構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籌款上,不重視項目的設計及執行,導致公益項目質量參差不齊。
“通過騰訊公益平臺,我們的項目被更多人了解和支持,但隨著‘99公益日’活動規則的不斷變化,我們不僅每年都要學習、熟悉規則,還要花大量時間讓捐贈人了解規則,配合我們參與‘99公益日’活動。”馬懷程告訴記者,“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配合,有些人只是單純想捐款,復雜的活動規則反而會過度消耗愛心資源,影響捐贈人的熱情。”
顏志濤表示,由于“99公益日”每年只有3天,不少捐贈人是在沒有充分了解機構及項目的情況下完成捐贈的,并沒有建立對機構使命及項目有效性的認同,更多是一次性隨機捐贈,這不利于公眾對公益項目的持續參與。
公益升級:用科學性降低偶然性
為了推動互聯網公益持續健康發展,騰訊公益平臺也在不斷對“99公益日”活動進行升級完善,逐步增加了項目財務披露、捐贈冷靜期等功能。特別是針對外界反映強烈的配捐不合理問題,騰訊還通過優化配捐模型,努力讓更多優質公益項目被發現、受扶持,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么是優質項目”。
在2021年初的一次會議上,劉琴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參會的公益機構,大家各抒己見。有人認為服務人數多的項目就是優質項目,也有人認為社會影響力大的項目才是優質項目。“這些評判標準都是從機構自身的立場出發,并不能為優化配捐模型提供有效的支持。”劉琴說。
最終,騰訊公益平臺決定從過去10多年積累的捐贈數據入手,通過深入挖掘與分析,梳理出評判優質項目的幾個維度,比如透明度、信任度、自驅力等,這些維度又可以細化為100多項具體指標,共同構成項目質量系數,依此給每個公益項目打分,并將得分作為計算配捐額的依據,通過提升算法的科學性,降低配捐的偶然性。
同時,為了讓公益機構更了解自身項目有效性和財務健康度,騰訊公益平臺還聯合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和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對已入駐平臺的公益項目進行抽查評估,結果顯示各家機構的項目質量管理意識和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費用不低、專業要求高、行業資源少等原因,許多公益機構之前從未進行過項目評估。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公益機構能夠獲得專業評估支持,逐步提升有效公益的意識,增強項目設計和實施的專業能力。”劉琴說。
“在近些年的‘99公益日’籌款中,我們與公益機構的聯合勸募也經歷了幾次模式變化。”顏志濤告訴記者,從以籌款為目的,單純提供公募支持;到精簡項目數量,選擇與基金會業務領域及使命相契合的機構打造品牌項目;再到推出活水計劃,幫助欠發達地區公益機構進行能力建設。這些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公益行業的當務之急。
記者了解到,作為公益升級的一部分,騰訊公益平臺今年進行了一系列新嘗試。比如,通過引入好友答題助力、小紅花賬戶體系等提升用戶在公益活動中的參與感;通過延長活動時間,將爆發式的獻愛心變成常態化公益行為;通過合理安排配捐額度,讓入駐平臺的公益機構不再為了“搶”配捐而打亂自身工作節奏。
“對于還沒有入駐平臺的公益項目,我們將通過基金會孵化的方式進行項目共建,為優質公益項目提供必要的扶持。”劉琴表示,“孵化成功后,我們同樣希望這些項目入駐平臺,不僅能拓展籌款渠道,更重要的是讓公眾了解項目內容,讓公益項目公開、透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