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中華街道鎮海社區有9000多名居民,80%的樓院是開放式的老舊居民樓,居民中老人多,尤其需要營造近鄰互助的氛圍。一次臺灣考察之行啟發了社區黨委書記蘇江圳,他發動19名熱心居民于2015年8月成立了“鎮海社區鄰里互助促進會”,并于當年登記注冊,同時成立黨支部,強化黨建引領。
短短六年時間,促進會吸納眾多愛心企業和社區達人參與其中,并頻頻成為新聞熱點。
縱橫覆蓋建體系,近鄰互助項目化
促進會組建理事會,由唐秀蘭、鄭長華、吳明成三位在群眾中威信較高的居民代表擔任會長、副會長和秘書長,建章立制,并以小區樓院為單位成立20個小區鄰里互助分會,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促進會使用來自企業和社會贊助的資金,激勵居民骨干參與便民服務、社區環境營造、群眾互助慰問等活動,取得良好成效。
2016年,廈門市社會工作協會推薦促進會與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共建平臺,開展“街道+社工機構+基金會”聯動模式試點,實施助老項目。
促進會募集資金,為近50位老人打包購買公益服務,每位老人每年的費用為3650元。同時,招募熱心黨員和居民作為“助老管家”,長期提供服務。經過倡導,幾十家企業陸續加入促進會,組織開展慰問老人、陪護、每周陪聊等服務。會員企業還向老人提供愛心營養餐,每人每餐只需十元錢。
石泉路13號樓老年居民多,促進會就努力將其打造成“助老愛心樓”。居民邱叔家住二樓,每周要去做血透,家人無法送他,“助老管家”就每周接送他去兩公里以外的醫院。“我們退休早,在幫助老人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的生活,從身體到心理都更健康了。”唐秀蘭說。
“幾年來,該促進會努力踐行聯動多方資源開展工作的理念和路徑,在服務社區群眾、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劉嘉說。
低償服務保長遠,資源共享廣覆蓋
在蘇江圳看來,促進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提供低償服務獲得一定收入,然后將其再度用于社區公益事業。
基金會吸納480多名在職黨員和有一技之長的社區達人作為骨干,積極參與水電維修等低償的小區互助服務,并組織有專業特長的社區達人到社區書院“近鄰課堂”開設低償的鋼琴、書法、繪畫、舞蹈等興趣課程,讓學生家長省錢又安心。
此外,促進會還建立近鄰愛心互助基金,組織殘疾人、熱心黨員居民、全職媽媽等成立近鄰互助工坊,創作和銷售書畫作品以及手工皂等手工藝品,籌集互助公益資金。截至目前,促進會已籌集互助公益資金及等額物資約70萬元。
促進會整合社區內的物業公司成立物業部,把多個老舊小區納入物業管理。現如今,近千戶老舊無物業小區居民,每戶每月只要交30元,就可享受樓道衛生、維修樓道燈等20多項菜單式服務。
促進會還為參與社區服務的每個家庭建立了文明賬戶,記錄志愿服務、垃圾分類等五類文明行為,為居民打分,并給予相應獎勵。
在社區黨委的推動下,促進會組織近百家會員單位成立睦鄰服務點,為居民群眾提供法律和理財等培訓,醫療、代繳費等各種便民服務。促進會黨支部與共建會員單位共同開發“愛鄰里”微信小程序,并開展繪制誠信商家服務地圖、評選宣傳優秀商家等活動,打造渠道暢通、人人監督、互惠共贏的社區生態圈。
2019年,促進會的經驗做法獲評福建省第一批優秀社區工作法。2021年底,民政部授予促進會“全國先進社會組織”榮譽稱號。
黨建引領添活力,孵化組織聚“千軍”
促進會黨支部聯動20個小區樓院黨支部,吸納各小區黨支部書記委員、業委會成員和居民樓組長等60多名熱心小區自治管理的居民骨干成為鄰里互助分會理事,在各個領域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為豐富居民生活,促進會培育孵化了小區愛車自管小組、小區寶媽幫幫團、小區近鄰互助志愿隊等30多個備案社區社會組織。居民吳瑩瑩需要照顧孩子,無法全職工作。現如今,她開辦了居家養老機構,受促進會委托照護10位老人,成為居家互助養老項目理事,家庭事業兩不誤。
促進會組織熱心居民和會員單位志愿者接送低年級孩子上下學,由懂教育的小區黨員和志愿者在課后免費為孩子們輔導功課。“很多孩子放學后跟同學相邀一起來‘近鄰課堂’學習,雖然去年以來學校有了延時服務,但來這里的孩子沒怎么減少。”促進會理事許寶堂說,“社區居民下班后來接孩子時經常溝通交談,彼此也變得更親近了。”
針對社區特殊居民,促進會聯動物業公司和會員單位,群策群力提供幫扶。特困居民小鄭無親無友,還染上賭博惡習,救助金也被他當作賭資。促進會得知后,請促進會會員單位幫小鄭找了份工作,并把他的一部分工資直接交給經營愛心快餐的會員單位,保證他溫飽不愁。
成立以來,促進會得到了廈門市思明區和中華街道辦事處的指導和支持。由于促進會的服務項目逐日增多,廈門市民防辦為促進會安排了一個防空洞作為辦公和活動場所。“里面非常寬敞,可以打籃球!”唐秀蘭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