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深耕細作基層社會治理,推進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創新,引導群眾主動“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大家的心靠得更近了,鄰里互幫互助變得更多了,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越來越強。
“全崗通”讓群眾辦事更便捷
1月6日,在社區工作者、律師的努力下,困擾譚女士的房屋租賃問題終于得到解決。“20天里,我一直在跟她聯系,對她的問題負責到底。”宜昌市西陵區學院街道墨池巷社區黨委書記馬雨涵說。
馬雨涵學過民法典、物權法等法律法規,還學過心理學知識,現在都派上了用場。怕譚女士太著急影響身體健康,她每天噓寒問暖,進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還幫譚女士約見了律師,后來譚女士與租客協商達成一致意見。
“‘全崗通’讓群眾辦事更便捷了。”宜昌市民政局局長楊青山說,宜昌部分社區已實施了社區工作者能力提升項目,實行“全崗通”全科社工工作模式,未來3年,計劃在所有社區推廣“全崗通”服務模式,推動社區工作者全員“持證(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上崗”,逐步實現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一窗受理、一站服務”、社區工作者“一專多能、全崗都通、一人在崗、事項通辦”,推進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建設,滿足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居民議事會架起協商“連心橋”
1月7日,宜昌市伍家崗區寶塔河街道張家坡社區,東山大道277-4號宿舍居民盼來了第一盞路燈。工人安裝路燈時,居民自發幫忙,有的扶梯子,有的遞工具。居民黃能全說:“社區給我們裝了太陽能路燈,以后晚上進出方便了。”這溫馨的一幕,源自“小板凳大民生”協商議事會。
張家坡社區由5個老舊片區組成,缺乏公共基礎設施。2020年7月以來,社區黨委在各小區開“小板凳大民生”協商議事會,圍繞事關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居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社區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協商。社區黨委書記洪嬌說,一些老舊樓院從此裝上大門,選出“管家”,又臟又亂的菜地變成小花園,越來越多的居民從冷眼旁觀變為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冷漠的“陌鄰”變成溫暖的“睦鄰”。
楊青山介紹,宜昌市民政局將構建城鄉社區“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工作機制,打造線上議事廳、線下會客廳,暢通居民信息溝通交流、民情懇談、議事決事渠道,回應群眾關切,集聚群眾智慧,解決城鄉社區發展難題。
社區小組織打造服務“大舞臺”
“走訪到小志(化名)家時,看到他穿著比腳小4碼的鞋子,衣服單薄又短小。我們在志愿者群發起愛心招募,一天時間,愛心人士就給小志捐贈了大批衣服、鞋子和書包等。”在宜昌市西陵區云益家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采訪時,中心黨支部書記李萍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起這個故事。
近年來,宜昌市西陵區云集街道發展各類社會組織48家,并在二馬路社區成立云益家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其發展目標是“云集社會組織成長、益助社會治理創新、家享社會服務優化”。
“環境保護類、公共文化類、家庭教育類、心理咨詢類、便民服務類、養老助殘類……這些社區社會組織都很受歡迎。”二馬路社區黨委書記陳正慶說。該社區書法愛好者王強林70多歲了,平時喜歡跟朋友們一起創作書法作品。宜昌市西陵區慧愛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請他們指導社區兒童學書法,既讓書法愛好者們開心交友,又給孩子們創造學習機會,給家長們提供托管服務,一舉三得。
宜昌市正在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到2023年底,全市四級社會組織服務體系實現全覆蓋,各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于20個、10個社區社會組織,滿足居民不同需求。
來源:《湖北日報》
記者:李光正 通訊員:趙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