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一道“加法”題引發的社會救助嬗變

時間:2021-11-0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徐 蘊 許 娓

社會救助的理念、方法正在發生積極改變。

2017年廣東“雙百計劃”、湖南“禾計劃”探索在鄉鎮(街道)建立社工站,正是從社會救助這一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服務起步。民政部全面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一年來,社會救助依然是其最基礎的服務領域。

2020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并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

“物質+服務”,加什么?怎么加?相加的結果又是什么?這一道“加法”題因為有鄉鎮(街道)社工站的加入,帶來一場深刻的社會救助革新。

“物質+”:識別、評估、幫扶、退出,實現全流程精準

重慶市永川區中山路街道的小劉熟練靈活地拆卸著手機零件,靠著這項技能,他的生活翻開了嶄新一頁。

20歲的小劉肢體部分殘疾,在福利院長大后回到養父家,打算獨立生活,卻迷茫無助,街道社工站“主動發現小組”很快發現了他。這支小組由社工牽頭,整合社保員、網格員、志愿者、樓棟長、熱心居民等多方力量。

在永川區,民政局打造了“互助橋、天空眼、守護塔”三位一體社會救助社會工作服務體系——“互助橋”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天空眼”精準識別、多維度評估,“守護塔”精準施策、高效救助。“主動發現小組”正是最前端“互助橋”的一種“搭橋”方式。

識別到小劉后,社工站立即啟動“天空眼”評估體系。“我們從收支、健康、自救能力、社會參與等7個緯度81項指標對小劉進行評估計分,分數越高表示救助需求越迫切。”社工龔雯介紹道。評估結果顯示,小劉的救助分值為86分,對應的是四個貧困等級中的“收入型貧困”。

社工站隨即啟動“守護塔”體系,給小劉精準匹配10項救助建議中的住房救助和就業救助,協助小劉申請廉租房,根據小劉肢體殘疾但手指靈活的特點為他進行職業規劃,并鏈接就業信息,最終幫小劉找到一份維修手機的工作。隨后,社工還繼續對小劉進行動態監測,有新需求會跟進相應的專業服務,一旦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就會退出相對應的福利板塊。

“社工主動發現有需求的對象,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7大維度81項指標的評估體系和10項救助建議,對救助對象進行分層分類、動態管理,真正實現精準救助。”永川區民政局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科科長黃豫軍這樣描述從發現到實施救助的流程。

為了讓有限的救助資源覆蓋到最需要幫助的人,主動救助、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成為各地社工站開展救助服務的基礎。據了解,廣東“雙百”社工采用“掃村”的方式,截至2021年6月30日,主動、精準落實社會救助共計10190人。

“+心理支持”:發展視角下的精細化服務

麗姐是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城西街道的一名中年家庭主婦,帶著兩個還在上學的孩子,丈夫因腦癌去世欠下巨額費用,給麗姐帶來了巨大的悲痛和壓力。

“雙百”社工在走訪中發現了陷入困境的麗姐,隨即對她開展精準救助。在評估家庭狀況后,社工建議麗姐申請低保。在申請過程中,社工告知申請條件和流程,并全程陪伴,開展心理疏導。得知丈夫患癌前,麗姐和丈夫一起種植藥材、養殖家畜,社工認為麗姐是有工作能力的,隨后便幫助她恢復了這兩項家庭生計。

有了社工的陪伴,麗姐逐漸緩解悲傷情緒、恢復生活信心,又找了一份保潔工作。社工引導她對未來生活進行規劃,提前為其養老做好應對。社工的服務過程正是麗姐能力建設的過程。

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的價值不僅在于救急難,更在于促人向好。社會工作秉持優勢視角,認為陷入困境中的人也是有潛能的,只是暫時被困境困住。社工需要引導救助對象發現、挖掘自身資源。

在各地鄉鎮(街道)社工站開展的救助服務中,重慶市九龍坡區的“暖心坊”項目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改變救助對象認知,重塑自我;青島市城陽區建立社會心理關愛基地,“小桔燈”項目為困難群眾搭建心理溝通、互助平臺;新疆克拉瑪依昆侖路街道社工站針對低保家庭開展增能小組,包含縫紉技能、保安資格考試等培訓……

“生存型的救助采取的是一種物質給付式的事后補償機制,而社會工作提供的精細化專業服務,能從促進服務對象發展的角度,通過賦權增能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中山大學張和清教授認為。

“+環境改善”:搭建多元社會支持系統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13歲的小張,接連遭遇父親病故、母親改嫁等不幸和變故,生活陷入困境,無助的姑姑向前來走訪的廣場街道社工站社工求助。社工陶舉第一時間將此事反饋到區民政局。

在社工的協助下,區民政局牽頭召開多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一場合力救助行動就此展開:民政局將孩子納入困境兒童救助保障范圍,司法部門給孩子母親出具律師函敦促其履行撫養義務,教育部門解決其學雜費和在校食宿問題,婦聯提供心理咨詢,團委安排志愿者開展課后輔導……

隨后,陶舉又多次和孩子母親溝通。最終,母親答應常回來看望孩子。失而復得的母愛、家庭環境的改善終于讓孩子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向內,以服務對象增能發展為本;向外,改善服務對象的生態環境。社工積極整合各類資源,為救助對象搭建社會支持系統,從家人、親戚、朋友、同事、志愿者,到政府、社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都是社工鏈接資源的方向。

就這樣,在社工的穿針引線下,社會救助從過去單一政府主體向多元供給主體轉變。

這一轉變在湖南省有更集中的表現,湖南“禾計劃”在2019年12月已實現全省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汨羅市社工站負責人鄒雯對精準救助和資源匯聚的“互相增益”感受頗深:“社工站精準掌握救助對象數據和需求,這種優勢讓基金會、愛心企業等很放心把公益慈善項目交給我們來策劃和實施。”精準救助得到認可,社工站也獲得了更多的救助資源。

“物質+服務”,因為加入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方式,實現了救助流程的精準再造、“政策找人”的主動出擊,實現了對人的關懷、建設和發展,給傳統社會救助帶來一場新的改變。

(策劃/ 《中國社會工作》編輯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