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一個社會組織參與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的十五年探索——
攜患者之手助其走出“旋轉門”困境

時間:2022-02-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王 銘

社區康復是精神障礙患者逐步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擺脫疾病、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多學科、多專業融合發展的社會服務工作。

在過去的近15年里,湖南省長沙市在醫院治療體系外,探索建立跨學科的社會組織——長沙心翼精神康復所(以下簡稱心翼康復所),通過搭建過渡緩沖的社區康復服務平臺,對患者開展職業訓練、心理疏導、行為矯正、教育支持和社交就業服務,用更專業、更開放的方式助力他們重塑自信、回歸家庭、融入生活。

如今,這家由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市九醫院)主辦的公益機構,更是成為全省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一個引擎。他們開展“駐家親屬社工培訓計劃”,增強家庭照護能力;他們輸出自身經驗,成功孵化81家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讓更多患者家庭拓寬了康復之路。

平等:把他們當成一樣的人

“住院—回家—再次發病入院”,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在精神康復領域被稱為“旋轉門”現象。“關愛精神障礙患者,需要多樣化、鏈條化的康復治療手段。”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有關負責人說,醫院治療、社區康復和家庭護理都不能缺,更要持續關注出院后的精神狀態和實際需求。

為了幫助精神障礙患者走出“旋轉門”的困境,2007 年8 月,長沙市民政局引進國際先進理念,以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形式建立心翼康復所。這里模擬工作場景,沒有病房、沒有醫生,患者不再是被治療的病人,而是以會員身份出現,和職員(工作人員)一起工作與交流。

在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從事了13年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的羅月紅,主動請纓參與這項新工作,并成為該機構的主管,搭建起一個由醫務工作者、社工、心理咨詢師、愛心人士等組成的跨專業團隊,她的工作和生活與精神障礙患者綁定得更為緊密。

康復會員老張是雙向情感障礙患者,近日跟記者談起在心翼康復所的情況時,就像在訴說著一段個人心靈史。2007年下半年出院時,主治醫生建議他到心翼康復所去看看,他直接回了一句:“我不去,你是叫我去認識另一幫精神病人嗎?”醫生鼓勵他說:“您真的可以去看看,他們或許不一樣。”

帶著去求證的心態,老張到了心翼康復所。“一進門,就發現不得了,大家朝氣蓬勃,有說有笑,有的在學習,有的在工作。可我當時的表現不怎么樣,看到羅主管時都不敢說話。但她一直在等我平靜下來。”老張說,當時腦袋里直接蹦出了一個詞——平等。多年后,他擔任了心翼康復所面試考官,更是體會到了這個詞的價值與分量。

羅月紅說:“心翼康復所的價值感就是尊重每個會員的意愿,并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只有把自己放到患者的位置上去考量,把他們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他們才能真正接納我們。”

提升:助他們重拾生活信心

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孤島,精神障礙患者也不例外。為了讓他們放下內心的不安,重拾生活信心,心翼康復所推行個性化、階梯式康復服務,在行動中告訴每一位會員,不要忘記自己是社會的人,未來也要在社會生活中療愈自己。

第一次走進這里時,熱情專業的職員、溫馨的場所布置,感染了患有幻聽和妄想癥的小勝。在職員和其他康復會員的幫助下,小勝加入了心翼康復所的行政就業部,專門負責物品領取登記和物品盤存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他主動到健康生活部幫廚,學會了切菜、炒菜等技能。他說,在這里不僅知道了做事情要分輕重緩急,還認識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現在,小勝不僅自告奮勇當起了心翼康復所周會和月會的主持人,還在家里主動為父母做起了飯菜。

“這里善于發現每個人的優點,鼓勵我們大膽嘗試,讓我們找到自信。”小游等15個康復會員喜歡畫畫,他們說自己是“原生畫家”。心翼康復所專門安排了一間畫室,供他們學習、展示作品。小游還建了一個交流群,開展每天一畫主題活動,互相激勵,不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會員小琛患有精神分裂癥,來心翼康復所不到兩個月。看到大家每天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他就一邊適應環境,一邊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今年春節后,他找到健康生活部的鄒宜容說:“我很認可你,我覺得你這個部門的工作做得不錯,我想到這個部門工作,為大家服務。”入職心翼康復所不到9個月的鄒宜容為此開心了好一陣。“康復會員主動選擇和我一起工作,代表他接納了我,是對我工作的認可。”鄒宜容說。

為更好地幫助會員,除了工作場景模擬、心理疏導外,心翼康復所還定期開展問卷調查,根據會員真實需求,用科學的康復方法,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提高會員的生活、社交、教育和職業能力。截至目前,心翼康復所已發展會員近800名,成功幫助會員實現過渡就業153人次,輔助就業69人次,獨立就業278人次,小組就業163人次。

增效:為他們的家屬親人賦能

“我之唯一目的,為病人家庭謀幸福。”羅月紅說,將學醫時第一課上的那句誓言踐行在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這個領域,她從內心深處真正感受到,與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庭并肩攜手跨越“障礙”,尤其是減輕家庭照料康復過渡期患者的負擔,是一件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2019年,為破解精神障礙患者家庭負擔重、能力弱、資源少的難題,心翼康復所推出駐家親屬社工計劃,通過采取“親情+社工”的介護方式,讓社工引導家屬,家屬成為社工,增強家屬照護能力;通過設計精神疾病照護課程,開展家屬培訓20場次,服務3000余人次,讓家庭成為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和資源。

“和身體會生病一樣,精神障礙就是精神心理上生了病,只要我們不放棄,患病的家人就有康復的希望。”一位家屬對記者說,“通過定期參加心翼康復所的專題講座、戶外聯誼等活動,不僅使我們快速有效地掌握了精神衛生護理知識,還學會了傾聽、共情、溝通、包容,激勵我們樂觀面對、勇敢前行。”

為了彌補精神障礙群體與社區服務能力之間的鴻溝,近年來,長沙市還以心翼康復所為示范藍本,在全市建立14家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直接服務1800個家庭。同時,心翼康復所還為“湖南省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孵化基地”開展技術指導,在全省孵化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機構81個,已直接為2.1萬康復會員開展了服務。近日,心翼康復所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

離開心翼康復所時,康復會員自己動手做出的午餐飄香四溢,開朗的會員小玲哼著心翼康復所的主題歌《我們攜手》往餐廳里走,“我們每天都有一個希望,讓我看到你的微笑,不管經歷多少風雨,我們依然享受陽光;我們互相真誠的協作,共同面對困難與煩惱,我們互為良師益友,一起創造成功與歡樂……”畫室里的小峰正為新創作的山水畫起名,畫中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他對記者說:“就叫《春天》吧。春天,充滿希望;未來,更有希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2月25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