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顏小釵 許 娓
一次為民謀幸福的生動實踐,一次基層治理的創新探索……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正在用“五社聯動”機制,著力破解基層基礎工作中的難點問題,推動“三治融合”,共繪民生服務與基層治理“同心圓”。
“一核四化”:
“五社”破解基層治理難點堵點
“居民需求個性化,服務還是老辦法”“社區本是一家親,鄰里淡漠感情冷”“網上生活好熱鬧,治理僅在線下跑”……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民政局副局長袁小梅總結了基層治理的難點和堵點。這樣的感受也一直縈繞在鄂爾多斯各級黨政干部的心頭。如何破局?鄂爾多斯從過去3年的“三社聯動”實踐中找到了金鑰匙——堅持黨建引領、多元參與、激發社會活力。恰逢此時,自治區17部門正在實施“提升基層治理和服務能力行動計劃”,提出建立“五社聯動”機制,構建基層社工服務平臺。
應時而上,躬身為民。鄂爾多斯將“三社聯動”提檔升級為“五社聯動”,并將此寫入市第五次黨代會工作報告。市委、市政府制訂出臺《黨建引領“五社聯動”創新提升基層治理與服務能力實施方案》,市、旗(區)兩級相繼成立由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任組長,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五社聯動”工作領導小組,蘇木鄉鎮(街道)、社區成立工作推進小組,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一把尺子量到底。據鄂爾多斯市民政局局長辛宏亮介紹,市、旗(區)民政局分別成立社會組織黨建辦和黨委,在社區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基礎,融合社會組織黨組織、各領域黨組織的聯合黨委(黨總支),聯合社區黨員,引領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等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實現黨建聯抓、活動聯辦、難題聯解,“五社”聯起“黨建同心軸”。
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民政部門具體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五社聯動”工作機制自此建成。
“市—旗(區)—蘇木鄉鎮(街道)—城鄉社區”四級社會工作服務平臺依序落地。目前,市級已設立1個社會工作服務指導中心、旗(區)設立9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蘇木鄉鎮(街道)設立55個社工站、城鄉社區設立150個社工室。
為激勵社工成長,鄂爾多斯對從事一線服務的高、中、初級持證社工分別落實每月800元、500元、300元崗位津貼,市級每年對每個蘇木鄉鎮(街道)的“五社聯動”項目給予不少于15萬元的資金支持。
“黨建核心引領,社工站建設一體化、社工人才隊伍專業化、民生服務集約化、服務群眾精細化的‘一核四化’工作路徑逐漸清晰。”市民政局副局長王國良對記者說。
暖心服務:
“五社”聯出幸福共同體
新北社區位于阿勒騰席熱鎮西北部,是伊金霍洛旗各鄉鎮轉移農牧民集中居住社區。該社區黨支部將專業社工與網格力量整合,采取入戶走訪、居民提案、定期協商等方式,梳理出資源、需求及項目三張清單,聯動“五社”為居民開展暖心服務。
走進新北社區的手縫工車間,記者看到海霞工作室的負責人趙海霞正帶著婦女們一針一線地縫制羊毛衫的袖口。她從農村轉移進城后,剛開始很迷茫,沒事可干,便參加了社區手縫工技能培訓。
鎮社工站和新北社區社工室的社工在走訪時發現,就業是該社區居民的最大需求。于是,社工重點對就業困難群體的文化程度、就業意愿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后來,鎮政府、鎮社工站支持趙海霞創辦了社區社會組織——海霞工作室,并鏈接社會慈善資源定期對社區居民開展手縫工技能培訓,解決了300余人的就業問題。
“在社工的帶動下,我們工作室還成立了志愿者團隊,空閑時參與社區服務。”趙海霞告訴記者。
“五社聯動”聯起了社區居民的“幸福家”。這個“家”牽動著每一個在外務工的人。社區服務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上去了,讓每個在外務工的人都有回鄉的動力。
喬慧受全市濃厚的社會服務氛圍感染回到家鄉,在工作之余做起了志愿服務。
東勝區是喬慧的老家,農村有大量人口已流向城鎮。如何讓留守群體獲得更多幸福感,讓幾乎“空殼”的鄉村實現振興?回鄉后的喬慧一直在琢磨,她發現在城鄉融合治理過程中,鄉鎮基層服務力量不足。她就把家“駐”在罕臺鎮,從為老志愿活動干起,到以專職社工身份開展“銀齡365”為老服務項目,再到現在全力以赴做“五社聯動”試點項目。
在罕臺鎮罕臺村問家灣社,有兩位70多歲的空巢老人有一塊5畝多的農田,主要種植玉米和土豆。老人因年事已高,無力耕種。喬慧在走訪了解后,把老人的農田劃為公益農場,組織志愿者幫耕幫種,并計劃鏈接助農公益平臺銷售農產品,助農增收。喬慧告訴記者,近期陸續有獨居老人申請將農田納入公益農場中。
這讓喬慧更堅定了做好社工這份職業的信心。如今,兒童青少年成長、留守婦女創收工坊等服務都打包走進鄉村,激活了這片“沉睡已久”的鄉野。
資源下沉:
“五社”聯成“共治生態圈”
“‘五社聯動’機制,參與的主體更廣泛,能讓我們擁有更豐富的資源,但‘五社聯動’中最難的是慈善資源的聯動。”經歷了從“三社”到“五社”試點的新北社區黨支部書記何佳對記者說。
如何讓慈善資源下沉到基層?鄂爾多斯市天驕城鄉社區發展基金會于2021年9月成立,并在伊金霍洛旗23個社區成立暖心基金。每個暖心基金下設管委會,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管委會主任,專職工作人員、社會組織、社工、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等代表擔任管委會委員。
在新北社區,居民提出希望解決兩個小區亂停車的問題,但規劃小區車位需要1萬元費用。經管委會商議后,居民自發捐贈了5500元,暖心基金補充了4500元。兩周后,450個車位順利規劃完畢,亂停車的問題解決了。“雖然是小事,但從立項、募捐到執行等各環節都有序進行,居民共同做成了一件暖心大事。”基金會秘書長王宇龍表示。為更精準地服務社區,基金會每季度都會舉辦社區服務需求對接會、慈善推介會,實施社區和社會組織供需對接“牽手計劃”,廣泛鏈接愛心企業等慈善資源。
無獨有偶。在康巴什區,各街道社工站主動鏈接社會慈善資源,區屬國有企業發起成立鄂爾多斯惠民公益基金會,捐助140萬元開展惠民服務項目,將一樁樁百姓的“堵心事”變成了民生“暖心事”。
社會慈善資源積聚起來,社工的專業角色也慢慢被群眾熟知。據康巴什區濱河街道社工站站長陳宇回憶,當初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意愿弱,對社工認可度低,后來社工摸底需求后,從一個“巧手緣”手工小組開始,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居民對社工的認同感增強了,最終成立了一支固定的志愿者隊伍,還孵化成立了呼嚕格馬頭琴協會、桃花調解工作室等社區社會組織。為此他感慨不已:“社工站在活躍群眾文化、矛盾糾紛調解、慈善救助關愛等方面發揮了專業引領作用,有效填補了街道社區人員緊缺、服務供給不足的短板,解決了一大批過去單單依靠街道和社區無法解決的問題。”
服務好不好,居民說了算。康巴什區以創建國家首批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為契機,自主研發“多多評·碼上生活”智能綜合服務平臺,開發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評價碼,把評價權交還給居民。同時,建立了市民品德積分體系,與優質社會資源配置掛鉤,居民積分越高,享受的福利就越多,實現了基層自治和德治的結合。
“‘五社聯動’機制運行以來,通過數字賦能、社會協同、多元參與,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和社區服務治理能力。”這讓從持社工證的社區黨委書記到社會工作促進中心主任,再到民政局分管社工業務副局長的袁小梅深有感觸。
共建、共治、共享,法治、自治、德治。在鄂爾多斯,“五社聯動”破解基層治理難點堵點,聯起“黨建同心軸”、聯出“幸福共同體”、聯成“共治生態圈”,給基層基礎工作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