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通訊員 王 凌
2020年以來,福建省三明市采取集中供養和社會支持并舉的方式,完善孤棄兒童、農村留守(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和關愛服務體系,全力開展“福蕾行動計劃”,全面構建關愛保護陣地,著力提升兒童關愛保護和服務能力與水平,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統籌謀劃,精心建設兒童關愛陣地
三明市委、市政府把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予以部署和推進,并成立由市主要領導負責的領導小組,市、縣兩級定期召開部門聯席會議,謀劃和推進工作。編印《兒童關愛保護常用法規資料匯編》,保障人員和經費,大力開展宣傳活動。2020年以來,全市有關部門和單位結合“福蕾行動計劃”,合力實施了“真愛家園”“紅燭暖心”“五老關愛”等八大工程。目前,全市各級每年用于關愛兒童保障的資金達千萬余元,配備專職或兼職兒童福利工作人員2000余人,并組織輪訓。全市11個縣(市、區)均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依托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和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建立兒童關愛服務指導中心,開展孤棄兒童臨時照料、康復指導、精神慰藉等服務。
針對農村留守(困境)兒童課后“失管”現象,各地紛紛開設“六點半”學校和周末驛站,提供作業輔導和照料管理等。其中,將樂縣每年做好預算,支持12個“六點半”學校和6所“周末驛站”的運營,這18個示范點都開展了課業輔導、心理援助、心理疏導、親情陪伴等相關活動,已惠及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約1.5萬人次。
將樂縣積善村9歲的小慧(化名)不愿與人交流。社工得知情況后,策劃實施了個案服務。社工每天與小慧見一次面,引導小慧分享自己遇到的趣事,緩解小慧的焦慮與不安,還鼓勵小慧參加“周末驛站”團建活動,增進她與同齡人的交流。經過一年的個案服務,小慧變得活潑開朗了,在班上有了好朋友,學習成績取得明顯進步。
積聚資源,全力優化集中供養和社會支持
目前,三明市11個縣(市、區)兒童福利機構已全部完成養育兒童向市級移交工作。市民政局投入320萬元,建立兒童綜合訓練康復園,為自閉癥兒童、腦癱兒童等提供系統康復訓練。縣級民政部門則依托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或學校周邊空置場所建立兒童關愛服務站,設立功能室,為留守(困境)兒童提供課業輔導、心理疏導和安全防護。
三明市兒童福利院院民小東(化名)是腦癱患者,成年后想外出工作,但因摔傷不能成行,很是氣餒。福利院院長童松知曉后,鏈接專業社工資源,為小東開展心理疏導,讓他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身價值,實現價值的途徑是多樣的。童松鼓勵小東樹立自信心,發揮做手工串珠的特長,堅持畫畫的愛好,并陪伴他到養老機構教老人畫畫。社工還為小東舉辦了作品展及義賣活動,讓他獲得了成就感和價值感。
縣(市、區)民政部門積極鏈接政府、社區及社會服務機構等資源,招募志愿者,構建兒童關愛網絡。利用村里閑置的房屋建立兒童成長學校,有效銜接課外教育、送溫暖等愛心活動,通過開展“老少共學”“清潔家園環境整治”等主題活動構建社會支持網絡。
目前,全市已建立關愛服務指導中心 11個、兒童關愛服務站95個、兒童成長學校503個,共有關愛兒童志愿者1.2萬余人,打造了建寧縣關愛服務指導中心、泰寧縣兒童關愛服務站、沙縣區夏茂鎮洋元村七色花兒童成長學校等一批試點。
整合人力,扎實開展關愛服務實踐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三明市已培育扶持兒童關愛類專業化社會組織41家,大多配備了專職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在廣泛開展心理健康宣傳的同時,積極運用小組活動、個案咨詢等方式,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思想引領、情感教育等,幫助孩子們消除自卑、偏執等不良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目前,全市已開展各類個案服務540余人次,舉辦夏令營、冬令營等共計160余期。
此外,三明各地廣泛開通“親情熱線”“師長熱線”,加強留守(困境)兒童與家長、老師以及愛心人士的交流互動。截至目前,全市已開通此類熱線300多條。
2020年,三明市還從社會各界招募“愛心家長”1486名。“愛心家長”每月與結對兒童開展1次談心交流、每季度1次入戶看望、每學期與監護人溝通聯系1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結對幫扶1132對,開展入戶訪談等累計4360人次。
沙縣區南霞鄉東周村9歲的曉晗(化名)的父母均患有殘疾,家庭收入微薄。市民侯芳報名參選成為曉晗的“愛心媽媽”。曉晗乖巧懂事,侯芳有空了就常去陪伴她,帶她去自己家里玩,學習乒乓球、跳繩,送她芭比娃娃、帽子、書包……
“孩子其實不需要什么特殊的關愛方式,她需要的是陪伴。你給到她充足的陪伴,用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她,其實就是在給她最好的。”侯芳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