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用腳步丈量民情 用行動溫暖民心
——廣西民政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時間:2021-11-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吳甲信

“多虧民政干部上門問需,了解到我的困難并給予臨時救助,才幫我們家渡過了難關。”提及不幸患病后的經歷,家住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金陵鎮金陵村的梁女士感慨地說。

40歲的梁女士今年3月患腦膜瘤住院治療,治療費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報銷救助后,個人仍需負擔2萬余元。因其出院后一直在家養病,無經濟來源,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區民政干部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入戶走訪時了解到這一情況,主動幫她申請辦理了臨時救助,給予11850元的臨時救助金,緩解了她的生活壓力。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西民政系統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解民憂,用行動溫暖民心,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中踐行初心使命。

上門體察群眾急 著力解決群眾難

自治區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切實解決困難群眾面臨的難題,廣西將兜底保障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重點任務和民生事項統籌推進,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兜牢民生底線。

深入走訪慰問,將政策送上門。圍繞保持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穩”、主動上門體察群眾“急”、著力解決困難群眾“難”,組織動員民政系統黨員干部以“一對一結對幫扶”等形式,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開展走訪慰問。組織工作組深入易地搬遷安置點和基層一線,將社會救助政策送進千家萬戶。截至目前,全區各地累計組織排查低收入人口425萬人次,走訪慰問特殊困難群眾12萬人,發放 “社會救助溫暖清單” 12萬份,解決困難群眾問題3.1萬個。

完善政策措施,鞏固脫貧成果。保持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實施“按戶施保”和“按人施保”相結合的救助模式,繼續將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依規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供養范圍。截至10月,全區共發放低保金79.3億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費16億元。

建立監測平臺,健全幫扶機制。建成全區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聯合鄉村振興、教育、醫保等部門整合信息數據,實行動態監測比對,對觸發預警機制的低收入人口及時給予幫扶,全區已納入動態監測的低收入人口339萬人。

推進改革創新,提升服務實效。大力推廣應用社會救助自助申請平臺,實現“指尖辦”“掌上辦”。將“解憂暖心傳黨恩”活動向城鎮困難群眾延伸拓展,常態化夯實城鎮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基本醫療、教育救助、基本住房安全、就業創業、社會保險政策待遇“六條保障線”。

老人有幸福晚年 兒童有美好未來

每餐兩菜一湯可隨意搭配,健康營養又方便劃算。每到中午,欽州市欽南區文峰街道三宣堂社區的“長者食堂”就有很多老人前來刷卡、排隊取餐,“我們社區獲評廣西老年人宜居社區,長者食堂功不可沒!”三宣堂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陳志堅說,長者食堂采取“老人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形式,為社區6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務,每天大概有110名老人前來用餐。對于80歲以上及行動不便的老人,由黨員志愿者免費為他們送餐。“長者食堂解決了老人就餐難,讓居家老人的生活更方便。”

自治區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聚焦老人和兒童所需所盼,廣西各地民政系統加快完善服務體系,擴大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努力讓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讓兒童有美好的未來。

聚焦舒心服務,自治區民政廳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110多家社會組織在350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為鄉鎮敬老院、農村幸福院、農村留守老人開展服務,累計服務超過2.6萬人次。

聚焦暖心關懷,推動新建居住(小)區按每百戶不低于20平方米、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按每百戶不低于15平方米的標準配建養老服務設施,培育打造18個集養老護理、日間照料等功能于一體的老年人宜居社區。

積極推進“幼有所育”。自治區民政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已被認定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年滿18周歲后在高等院校及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給予一定的助學金資助。建立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2021年機構養育孤兒最低生活養育標準從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至1350元。

解決城鄉居民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廣西通過不斷完善基層服務平臺、健全服務隊伍、創新服務機制,努力解決城鄉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完善兩級服務平臺。健全社區服務平臺,安排2000多萬元在42個縣(市、區)推進城鄉社區服務設施規范化建設,規范設立“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細化服務內容、流程、標準。完善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全區已建成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375個,推進社會工作服務站向大規模集中安置區覆蓋,優化面向脫貧群眾的服務供給。

健全三支服務隊伍。選優村(社區)“兩委”干部隊伍,共選舉新一屆“兩委”成員12.96萬人,99.6%的村(社區)實現黨組織書記和村(居)委會主任“一肩挑”,班子學歷、年齡等結構大幅優化。壯大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一批政治素質高、群眾基礎好、服務本領強的人員成為社區專職工作者。發展社會工作者隊伍,通過集中培育孵化、項目支持等方式支持發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370余家。

創新四項服務機制。創新議事協商機制,高標準高質量打造35個社區議事協商示范點,做到協商有載體、按流程、講規則、能落實,在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中解決居民急事難事。創新為基層減負機制,印發《全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清單》,將需要村(居)委會出具證明事項壓減至5項。創新信息化服務機制,推進線上線下社區服務深入融合。創新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公益資源“五社聯動”機制,精準聚焦城鄉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難群眾,為他們鏈接資源、提供支持。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2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