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通訊員 彭嘯濤
巴山秀美,蜀水安瀾。十年發展,天府之國更加富足安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四川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四川做好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對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全省民政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凝心聚力兜底線、保穩定、促發展,在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讓民政服務對象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贏脫貧攻堅戰 筑牢“最后一道防線”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市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時強調,提高脫貧質量,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扎扎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前進。全省民政系統牢記囑托,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筑牢脫貧攻堅“最后一道防線”。
應兜盡兜。連續五年牽頭落實兜底保障脫貧工作,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將165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兜底保障,占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總數的26%。
救助幫扶。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攻堅,連續五年保持中央和省級新增社會救助補助資金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特別是省民政廳與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簽署“共同推進脫貧攻堅合作備忘錄”,開展掛牌督戰行動,實施“索瑪花開”項目、“彝路相伴”天府社工智援涼山三年計劃,助力涼山州脫貧攻堅。完善對低收入人口分類救助政策,農村危房改造等補助范圍拓展到易返貧致貧人口和支出型困難家庭。
持續投入。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加強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治理,穩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省社會組織及其會員單位累計實施扶貧項目1.8萬余個,投入扶貧資金44.3億元,幫扶困難群眾361.9萬余人次。全省慈善組織在涼山州開展扶貧濟困、扶老助殘、救孤恤病等慈善項目1200余個,累計投入資金20余億元,直接受益群眾達150萬余人。
兜牢基本民生 構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民政系統堅持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構建分層分類、城鄉統籌、兜底保障功能有效發揮的社會救助體系,織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網。
提高保障標準。全面建立省、市、縣三級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普遍建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推進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等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掛鉤。全省城鄉低保標準低限目前達到每人每月680元和480元,惠及400萬名困難群眾。45.8萬名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員全部納入特困救助供養范圍,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884元和624元,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100%。實施臨時救助187萬人次,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40萬人次。
健全補貼制度。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制度,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持續穩步提升,機構養育孤兒和社會散居孤兒最低養育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600元和1200元。全面建立并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自然增長機制,惠及82萬名困難殘疾人、106萬名重度殘疾人。
聚焦“一老一小” 服務抓早、保護抓實
“一老一小”同是“國之大者”,做好關愛服務工作是關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國家長治久安、增強大國發展韌性的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民政系統堅持應對老齡化沖擊要早、關愛保護兒童要實的指導思想,積極構建養老服務新格局,扎實抓好未成年人關愛保護。
升級養老設施。修訂《四川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在城市,創新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開展家庭照護床位建設試點,打造城市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在農村,創新推進農村敬老院“四個轉變”,加強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穩步推進。全省有養老機構和設施1.8萬個、床位50.75萬張,城鄉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達90%和60%。為1.7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提供適老化改造。
培育養老人才。連續三年實施“百千萬養老骨干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累計培訓13.2萬人次。開展“最美老人”“孝親敬老楷模”“優秀養老護理員”等評選活動。召開全省老年志愿服務大會,老年志愿服務隊伍達4662支,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老年志愿者人數達90.1萬人。實施“1+3+3+N”川渝兩地養老服務共建共享工程,與西部11個省份開展養老服務協同合作,與粵湘渝黔陜5省(直轄市)開展旅居養老合作。舉辦四屆中國(四川)老齡事業暨養老服務業博覽會,累計簽約金額達270億元。
健全未保機制。推動修訂《四川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構建未成年人保護“661”工作格局。成立由省長任組長的未保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省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暨全省未保工作推進會議,強化頂層設計和制度性安排,部署推動未保工作落地落實。全省各市(州)、縣(市、區)均成立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未保工作議事協調機制。
打造未保陣地。按照“一機構、一站、一家、一點”思路,推進市縣未保中心、鄉鎮未保站、村兒童之家、組兒童工作站建設,筑牢全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陣地,建成市縣未保中心132個、鄉鎮未保站1000余個、“童之家”兒童服務點3.5萬余個,配備兒童督導員和村(居)兒童主任3.8萬余名,試點網格員兼任未保小組長。實施“童之助、童之護、童之家、童之行、童之愛”農村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項目。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和“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項目,投入4600余萬元用于孤兒就學就醫保障。實施“百鎮千村·助愛牽手”“快樂同行”等關愛服務項目,惠及全省130余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
服務鄉村振興 穩步推進“兩項改革”
郡縣治,天下安。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層基礎,2019年,四川省啟動全省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兩項改革”,全省民政系統審慎穩妥推進相關改革工作。
優化鎮村。通過“調鄉、合村、并組、優化社區”,全省鄉鎮(街道)、建制村、村民小組分別減少1509個、1.9萬余個、15.6萬余個;優化社區4778個,新增社區461個,實現縣域經濟版圖的整體性重塑、城鄉融合格局的系統性再造、基層治理體系的結構性變革。
謀深做實。推動省委、省政府出臺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指導意見和“1+24+1”工作方案,召開推進會、培訓會、現場會,建立改革成效監測評估體系,開展全覆蓋巡回指導,推動工作落地落實。堅持把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總牽引和主抓手,科學推進全省縣域內片區劃分,形成809個鄉鎮級片區、6812個村級片區,設置700個中心鎮、128個副中心鎮、7392個中心村,形成縣域內“縣城(駐地鎮)—中心鎮(一級鎮)—其他鄉鎮(街道)—中心村—其他村(社區)”梯次帶動的鎮村體系。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優化公共服務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成色。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民政系統持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優化基本社會服務,治理更精細、服務更便捷、惠及更廣泛,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圓滿完成全省第十一屆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黨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實踐持續深化,“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科技賦能”社區治理新框架得到進一步完善。持續開展社區治理試點示范,培育一批社區治理行業標桿。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94%、80%。
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基本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4536家行業協會商會實現脫鉤。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取締勸散非法社會組織64家。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社會組織孵化體系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培育、發展、監管全生命管理服務體系加速構建。全省4.5萬家社會組織吸納就業56.7萬人。
慈善事業更具影響力。開展“四川慈善獎”評選表彰,引導慈善力量服務民生保障,助力脫貧攻堅,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和重大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助。構建縣域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成社會工作站點4362個,全省現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近12萬人。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實名注冊志愿者1337.8萬人,占居民人口總數的15.9%。2017—2021年,累計銷售福利彩票434億元,籌集公益金132億元,有力支持了全省社會福利和公益事業加快發展。
殯葬改革更惠民。加強“殯、葬、祭、宣”閉環管理,推進“法治、惠民、綠色、人文、陽光”五個殯葬建設,促進殯葬事業健康發展。2019年起,將綠色惠民殯葬政策納入全省民生實事范疇,累計為57.28萬余名逝者家庭減免或補貼基本殯葬服務費用4.5億余元,促進基本殯葬服務普惠性、均等化。
婚姻登記更便捷。完成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任務,實現省內任何一個縣(市、區)憑當地居住證即可辦理婚姻登記,全省實現婚姻登記“全市(州)通辦”。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確定10個縣(市、區)為婚俗改革實驗區,遏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高額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婚姻家庭文化。
十年來,樁樁為民事盡顯濃濃愛民情。踏上新征程,四川省民政系統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全省民政事業“583”發展架構為統攬,以“共同富裕”為總目標,以“守正創新”為總基調,再接再厲、奮勇前行、篤行不怠,續寫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