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基層治理有溫度 小題實做幸福來

時間:2022-08-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王 銘

三湘四水聚活力,芙蓉國里盡朝暉。近年來,湖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黨建引領貫穿到基層治理創新全過程、各方面,通過運用系統思維,選好服務群眾小切口,亮出為民服務實舉措,打造服務基層大引擎,讓城鄉社區各種治理功能充分發揮、各類治理主體深度融合、各個治理平臺充滿活力,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建賦能,凝聚治理合力

小小社區,千頭萬緒。作為基層治理的前沿陣地,社區對民聲民情的冷熱變化最為敏感。

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街道王家垅社區,有49棟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居民樓,因為沒有物業管理,樓道照明的電費一直由社區志愿者上門代收。碰到電費收不上時,入夜的樓道就會“失明”。近期,王家垅社區和城管部門在小區、樓道規劃出公益廣告位,招攬亮燈冠名權,通過區域化黨建聯盟發動轄區黨組織參與,得到了兩家企業黨組織的積極響應,社區的難題解決了。

王家垅社區開展的“亮巷行動”,是湖南以黨建聚合力、破難題、補短板,穩穩托住基層治理底盤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湖南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乘數效應”,加強黨建引領網格管理,統籌把社區內各類網格統一整合成“一張網”,全面推行以黨員聯系到戶、民情走訪到戶、政策落實到戶、就業對接到戶、精準服務到戶為主要內容的黨群連心“五個到戶”為民服務機制,構建起有溫度、有活力的基層治理格局。

黨建引領,夯實基礎;黨建賦能,暢通基層治理微循環——

懷化市全面推行“黨建+微網格”機制,由黨員干部深入一線訪民情、問民需、排民憂,對群眾實行更精細、更溫馨的服務,2021年辦結群眾各類訴求問題33.9萬個。

常德市武陵區將黨的組織觸角延伸到小區這個“神經末梢”,將167個小區黨支部變成撬動社區治理的支點、聯結政府與居民的節點、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支撐點,回應群眾“急難愁盼”。位于該區啟明街道的東方嘉園小區曾一度出現停車位靠搶、高峰用水靠等、設施維修靠吵的情況,居民和物業之間矛盾很多。小區居民朱信權深有感觸地說,自2019年成立小區黨支部后,通過協調業委會與物業公司,搭建解決問題的平臺,一步步把小區變成了道路整潔、環境優美的幸福家園。

群眾自治,激發內生動力

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需要群眾廣泛參與。近年來,湖南各地創新群眾自治內容和載體,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將黨員干部“一頭熱”轉化為干群“齊發力”,讓鄰里關系更和睦、鄉風民風更文明、共同富裕信心更足。

耒陽市內大小河流遍布全域,湘江支流耒水繞城而過,當地由此衍生臨水建房、沿灣而居的傳統。“灣村”一詞也成為耒陽人家鄉的代名詞。自去年開始,耒陽以“灣”為單元,創新推出“灣村明白人”基層治理新模式,推選出了5000多名“灣村明白人”,幫助解決矛盾糾紛,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破除陳規陋習。

該市三架街道七嶺社區黃泥嘴灣住著67戶、310人,以前這里辦一場紅白喜事,少則4萬元,多則10萬元。去年,在外經商多年的返鄉能人徐柏林被灣里推選為“灣村明白人”后,起草了一份移風易俗倡議書,還發揮自身美術特長,以漫畫形式在灣里過道的墻上畫上了“勤、禮、孝、廉”等傳統文化故事,傳播文明理念,受到村民歡迎。今年大年初一,灣里一改以往放鞭炮、送紅包的拜年方式,大家坐在一起開起集體茶話會,敘舊情、談發展。

屋場上、曬谷坪上,一張桌子、幾條板凳,黨員、干部和群眾身挨身坐、心貼心聊。汨羅市羅江鎮黨委、政府建立“羅江夜話”屋場自治長效機制,在一次次懇談會中叩開群眾心門。前不久,該鎮黃市村開展了一場名為“充分就業促增收”的屋場夜話活動,由相關部門和企業為村民講政策、送崗位。村民們開心地說:“以前找工作缺少靠譜的信息,現在就業政策宣講送到家門口,再也不怕走彎路了。”(下轉2版)(上接1版)

在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羅家水村,村里事村民管,小積分激發大文明。從去年9月開始,湖南省民政廳駐羅家水村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將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轉化為可量化指標,將積分結果與村里模范評選掛鉤,讓群眾在參與基層治理中感受到尊重和價值實現。還配套出臺15條產業振興獎補項目清單,由黨支部提議、村委會商議、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選出核查小組來實施。今年7月,養羊70只、生豬2頭、雞鴨100多只的尹華海一家,獲得獎補資金1萬多元后,當即決定繼續擴大養殖規模,點燃了村里產業振興大比拼的熱情。

補齊短板,提升服務能力

基層治理的目標,歸根到底就是讓群眾生活更便捷、更舒心。近年來,湖南各地下沉資源,補齊短板,增強基層公共服務能力,創新探索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讓一個個城鄉社區小盆景匯成了一域大風景。

“辦事方便快捷,事情很快就有著落。”衡南縣著力打造 “一刻鐘服務圈”,搭建“家門口”便民平臺,讓社會事務、綜合文化、醫療衛生、矛盾調處等各類事項,在村內實現“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還建立了2053個屋場黨小組,變“群眾往上跑”為“干部往下跑”,及時了解群眾困難、化解矛盾糾紛,做到“小事不出屋場,大事不出村鎮”。

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創新實行馬上辦、網上辦、預約辦、指導辦、上門代辦的“五辦”服務模式,提升為民服務效能。村民朱小勇感慨地說,早些年很多事情需要跑好幾趟,有時還需要坐車到縣城。如今,越來越便利了,村里的服務中心“門一開,人一坐,事就辦成了”。

與此同時,湖南各地還通過持續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服務水平,讓基層治理更有效、服務群眾更暖心——

株洲市荷塘區探索將“五社聯動”機制運用到困難群眾幫扶工作中,通過發揮社區基礎性平臺作用,精準識別特殊困難群體;提升社會組織承載能力,為困難群眾提供個性化幫扶;強化社工專業支撐力量,為社區補空助力;發揮社區志愿者的服務優勢,開展“家門口”志愿服務;撬動社會慈善資源,整合資源持續改善特殊困難群體生活狀況,更好地解決了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長沙市雨花區井灣子街道井巷社區整合社會組織力量,成立“鄰幫公益聯合黨支部”, 組建一支由社工機構、志愿者團隊組成的愛心服務隊,開通24小時社區服務熱線“鄰幫一號通”,實現15分鐘響應、30分鐘到達現場,有效解決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湖南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用一張網融合治理、一條心合力治理,用一項項硬舉措讓群眾得實惠,讓幸福在群眾的“家門口”得到了升級。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