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巴渝大地鋪展幸福民生圖景

時間:2022-08-2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祝 闖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巴渝大地鋪展幅幅幸福民生圖景,處處可見為民愛民真情。

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重慶市,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山城、江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重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時強調,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這十年,重慶市民政系統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持續推進民政工作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同時,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抓手,夯實民生之基,推動全市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本民生保障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強調,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這些年來,重慶市民政系統牢記囑托,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將26萬名扶貧對象納入低保、特困兜底保障,對8萬余名扶貧對象給予臨時救助,并對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出了制度安排。同時,建成與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本民生保障體系,社會救助、兒童和殘疾人福利水平不斷提高,讓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生活更有保障、更有盼頭。

打贏脫貧攻堅戰。重慶市民政局制訂出臺全市民政領域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實施方案等文件,著力助推全市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印發《關于切實做好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的通知》,制定《民政領域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具體舉措》。出臺低保邊緣家庭認定辦法,合理調整低保標準,將符合條件的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剛性支出困難人口及時納入兜底保障。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重慶市成立市、區兩級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等統籌協調機制,搭建“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綜合信息平臺,鄉鎮(街道)實現社會救助“一窗通辦”全覆蓋。2012年以來,城鄉低保標準差距持續縮小。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實現城鄉統一,按自理能力分三檔確定照料護理補貼標準。探索實施“民政惠民濟困保”項目,為100余萬名救助對象購買綜合性商業保險。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強化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全市村(社區)配備社會救助協理員1.6萬余名,設立社會救助工作站5568個。

全力保護未成年人。重慶市、區兩級成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出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實施意見及職責分工等配套文件。圍繞保護未成年人生命安全開展十項安全守護行動,建立主動發現、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等困境兒童救助幫扶機制。完善市、區、鄉、村四級兒童關愛服務網絡,全市配備1031名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1.1萬名村(居)兒童主任。全市集中養育和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分別從2012年的月人均1000元、600元,提高到2022年的月人均1477元、1277元。全面建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持續實施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助醫項目。推進全市14家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推動兒童養育、醫療、康復、教育、社會工作一體化發展。

盡心服務殘疾人。重慶市持續加強殘疾人兩項補貼工作,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全面實施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加強信息共享比對,主動發現并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納入補貼范圍。印發《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市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試點工作。3個區被確定為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第二批綜合創新試點地區。

基層社會治理與改革創新“相得益彰”

“有事找老楊。”這是重慶市九龍坡區金鳳鎮群眾經常說的話。2018年成立的“老楊群工”通過黨建引領構建起的鎮、村、組“三位一體”服務網絡,有千余名志愿者參與服務,解決群眾反映事項500件次。這是重慶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民政系統牢固樹立“大抓基層、抓實基層”的鮮明導向,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三治結合、五社聯動、三事分流、智能支撐”的基層治理實踐路徑,向著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邁出堅實步伐。

創新居民自治。重慶市探索“三事分流”工作機制,推行“大事”政府快辦、“小事”協商共辦、“私事”引導自辦,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社區組織和居民群眾個人的職責邊界和互補共生關系,推動政府治理與社會協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獲評“全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村(居)委會成員結構不斷優化,新一屆村(居)委會成員實現年齡、學歷“一降一升”。穩步推進基層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一肩挑”比例達到98%。全市所有村(社區)完成村規民約備案審查,建立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

優化社區服務。重慶市頒布《城市街道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規劃導則》《主城區街道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布點規劃》,明確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構建10分鐘可達的“社區生活服務圈”,推進形成社區綜合服務體。實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補齊治理短板。按照“大數據+大平臺”的思路,全面整合社區和養老服務信息資源,建設“渝快社區”云平臺,實現“五個民主”線上線下一體推進。

壯大基層隊伍。重慶市實施城鄉社區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每年舉辦多期市級城鄉社區工作者能力提升示范培訓班,示范引領、指導帶動城鄉社區工作者培訓,推動社區工作者政治素質提升、專業能力增強、學歷層次提高。全市登記社會組織1.8萬余家,相較2012年增長64.7%。培育登記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446家、社會工作行業協會13家。建成區(縣)社會工作指導中心29個、鎮(街)社會工作站221個、村(社區)社會工作室2762個。注冊志愿服務組織(團體)達4.9萬余個,實名注冊志愿者達66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0.1%。全市城鄉社區志愿服務站(點)已建成1萬余個。

發揮慈善作用。重慶市堅持以政府推動、社會實施、公眾參與為原則,著力打造法治慈善、陽光慈善、全民慈善、惠民慈善。目前,已培育發展基金會90家,全市互聯網慈善活動實現大幅增長,2021年通過互聯網募捐金額達到6.8億元。“十三五”期間,全市慈善組織、紅十字會累計接受捐贈105.26億元,慈善救助超過1000萬人次,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基本社會服務與高品質生活“同向聚合”

基本社會服務關系千家萬戶的生活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民政系統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全面提高基本社會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民生需求,讓巴渝兒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讓老有所養。重慶市委、市政府將養老服務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計劃,連續5年作為市級重點民生實事加快推進,先后出臺養老機構管理辦法、推進養老服務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法規文件,配套出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實施方案等15個實施細則,逐步完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始終堅持需求導向,突出“家門口”養老,建成街道養老服務中心22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2912個,覆蓋率均達到100%。打造“中心帶站”聯合體162個,整合社區養老服務站1513個,形成“一網覆蓋、一體服務”聯網運營模式,全市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站社會化運營率分別為100%、83.5%。試點開展助餐、助浴、助醫“三助”行動,開辦“中央廚房”,開通“助浴快車”。在農村推行“四有五助”互助養老模式,建成鄉鎮養老服務中心623個,升級改造鄉鎮敬老院529家,設置村級互助養老點7121個。推進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建成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構60個、護理型床位8000余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辦養老服務設施運營管理,全市有21個區(縣)205家鄉鎮敬老院開展公建民營改革試點,平均服務項目從13項增至46項。

讓逝有所安。重慶市委、市政府成立殯葬改革管理服務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殯葬工作。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切實做好經營性公墓審批監管,城鄉公益性公墓由2012年的70個增長到2021年的205個。全面運用全國通用版殯葬管理服務信息系統,開通重慶市“96000”殯葬服務熱線,為群眾提供便捷的殯葬服務。2012年以來,為10.25萬名困難群眾免除基本喪葬費1.4億元。

讓婚俗有新風。為穩妥推進婚俗改革試點,市級出臺《支持婚俗改革試點工作政策措施清單》,明確16條具體政策措施,確定10個市級婚俗改革實驗區(縣),大足區獲批第一批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2021年,重慶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婚姻登記“跨省通辦”首批試點地區,截至目前,全市辦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2399對、“全渝通辦”1.45萬對。

讓區劃地名煥發活力。重慶市制定《重慶市鎮設立標準》《重慶市街道設立標準》,每年更新編制《重慶市行政區劃圖》,優化行政區劃格局。開展省級行政區域界線和縣級行政區域界線第三、四輪聯檢。深化平安邊界創建,探索信息化管界方式,開展鄉鎮行政區域界線勘定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修訂出臺《重慶市地名管理條例》。建成市級地名信息庫、地名政務共享服務平臺。編制《重慶市主城中心城區地名規劃(2021—2035年)》。出臺《重慶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方案》,建設重慶地名文化展示館,發布市級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兩批共211條,開展紅色地名文化宣傳“五進”活動,實施紅色地名分級分類保護。攝制15集《重慶地名》宣傳片,編撰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重慶卷)》、重慶市標準地名圖錄典志和地名文化叢書。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在新的趕考路上,重慶市民政系統將永葆初心、奮勇向前、踔厲奮發,書寫新時代民政工作的新篇章。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