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通訊員 鄒仁清 陳 松
社會救助工作關系到困難群眾的衣食冷暖,體現著社會的公平與溫度。作為民政部開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區縣之一的重慶市墊江縣,從2020年年底開始試點就確立了“黨建+社會救助”的探索方向。在墊江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基層黨員干部將困難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將社會救助融入基層黨建工作網絡,逐步構建起網格化發現、信息化求助、動態化監測的社會救助工作格局。
群眾冷暖在心間,主動發現解急難
家住墊江縣周嘉鎮騎龍村的黃某瑜,早年因事故右臂截肢。2020年,他又患上重病,長期住院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且后續治療仍需較大花費。為了照顧他和兩個還在上學的孩子,原本在外打工的妻子只得回家。沒了收入來源,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在一次入戶走訪排查中,村社會救助專干李義芳了解了黃某瑜一家的困難,立即將情況上報鎮民政辦。隨后,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幾次上門核實情況,講解社會救助政策。在鎮、村幫助下,黃某瑜一家不僅被納入低保,還得到了民政惠民濟困保險理賠。針對黃某瑜看病花費較多的實際,縣民政局依照政策又給予他相關救助,并將他轉介到重慶市社會救助基金會,進行再次救助。
對黃某瑜一家的救助是墊江縣黨建引領社會救助、用心幫困難群眾解急難的一個縮影。
“‘黨建+社會救助’就是將社會救助納入鄉鎮(街道)黨建工作體系,讓鄉鎮黨委書記和分管民政工作的負責人、村(居)救助專干、村(居)民黨小組組長扛起困難群眾發現、救助、幫扶的責任。”墊江縣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李必樹說,“為督促村級黨組織落實社會救助責任,我們在已有黨建工作機制上做‘加法’,成本低、起點高、見效快,困難群眾更容易接受。”
據統計,開展“黨建+社會救助”試點至今,全縣已通過三級黨建工作體系主動發現困難群眾17926人次,經過核查納入最低生活保障2326人,實施臨時救助5808人次。
“動靜結合”強宣傳,密織網、廣覆蓋
在墊江縣桂溪街道南街社區,有一個標有“南街社區網格服務驛站”的崗亭格外醒目,不時有人駐足咨詢社會救助政策,崗亭內身穿紅色馬甲的社會救助協理員耐心地解答著群眾的問題。
“自從網格服務驛站增加了宣傳社會救助政策的內容后,驛站的小喇叭每天都會循環播放社會救助政策。”在驛站值守的社會救助協理員胡傳容告訴記者,驛站備有包括社會救助在內的各種政策宣傳資料,居民可以隨手領取,有困難也可以到驛站尋求幫助。
“在黨建引領下,基層黨建的每一個陣地都是我們宣傳社會救助政策和提供幫助的平臺。”墊江縣民政局低保中心的周子楹告訴記者,除了利用網格服務驛站定點“靜態”向居民宣傳社會救助政策外,縣民政局黨委還引導社會組織和志愿服務隊,開展社會救助政策的“動態”宣傳。
3月27日,墊江縣心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陳夢思敲開了龔某元老人的家門。龔某元是桂溪街道鎮中社區的低保對象,陳夢思這次來主要是了解這家人的近況。
龔某元告訴陳夢思,女兒離異后回娘家住了,還帶著個兩歲的孩子。陳夢思向老人詳細了解孩子的情況后說:“等孩子媽媽回來后,我會和她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情況,如果符合相關政策規定,我會協助辦理相關手續。”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縣共有8家社工機構參與到走村入戶宣傳救助政策工作中。此外,由退休干部、老黨員組建的“銀發志愿者服務隊”也積極發揮余熱,協助開展社會救助政策宣傳。
“動靜結合”的宣傳,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政策的知曉度。據統計,從2021年至今,全縣已入戶宣傳走訪困難群眾68567人次。
大數據信息共享,掌上求助指尖辦
“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和聯系電話,選擇所屬鎮街、申請救助原因,再上傳相關照片就可以了。”3月23日,在墊江縣桂陽街道天寶社區,社會救助專干蕭本貴正在手把手地教居民用手機申請社會救助。
據墊江縣民政局社會救助和兒童福利科科長孫瑜介紹,“墊江社會救助”微信公眾號開通了“線上辦理”功能,主要是為了方便困難群眾自主申請社會救助。同時,也為基層黨員干部、社區網格員、志愿者、熱心群眾等發現救助線索后及時上報提供便利。目前,相關功能又進一步完善,上傳信息自動分類后能夠逐級推送給社區和鎮街,還可以隨時查看辦理進度和政策落實情況。
記者了解到,“墊江社會救助”微信公眾號各項功能的實現,都得益于墊江縣“黨建+社會救助”大數據信息平臺信息共享功能的有效發揮。
墊江縣民政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洪世新告訴記者,在部門信息共享的基礎上,縣民政局還建立了縣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庫、社會救助信息數據庫,能夠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困兒童等困難群體,以及因病、因災、因學、因突發事件等情況出現致貧或返貧風險人群進行動態監測。目前,全縣3.2萬名困難群眾全部納入動態監測范圍。
“‘黨建+社會救助’試點開展以來,主動、及時、有效地回應了困難群眾的訴求,涉及社會救助的來信來訪數量明顯下降,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關心關愛困難群眾的氛圍越來越濃。”李必樹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試點工作促進了基層黨建和社會救助的深度融合,困難群眾的生活更安穩和幸福,社會救助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進一步得到發揮。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