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我希望,未來流浪乞討人員都有溫暖的住所,都得到良好的照顧,都過上正常的生活,享受共同富裕的成果。”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李紀恒如此表達對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的美好愿景。這也是民政救助管理戰線全體干部職工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
歷時一年半的拍攝,我國首部反映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的電影《歸路》近日在故事取材地山東省濱州市首映。那么,《歸路》有哪些感人的故事?相關人員有哪些感受?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初 心
雨夜救助大壩下的流浪老人、車站苦苦尋覓流浪人員、送受助對象就醫、千方百計找到受助對象的家人……對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這些電影場景再熟悉不過;對于初次接觸的創作人員來說,卻很陌生。
《歸路》主要講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劉斐和同事們一起幫助流浪乞討人員老梁尋找親人、最終團圓的故事。劉斐的扮演者王桂峰通過拍攝,真實體驗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深刻感受到救助管理工作的不易和重要。他說,正是民政部門的兜底保障和民政人的無私奉獻,才讓流浪乞討人員這個最孤立無助的特殊群體享受到了人世間的溫情。
救助管理工作者堅守初心、為民愛民,頂風冒雪幫助流浪乞討人員實現團圓夢的場景深深打動了總制片人董文迪。作為濱州人,董文迪一直想拍一部關于家鄉的電影。濱州市救助管理站護送流浪乞討人員踏上歸途、與親人團聚的素材讓他深受感動,最終決定把這些案例通過電影藝術,把民政人的無私大愛真實、全面地展現出來,以此向民政人致敬。
電影中,藍天下,一條路伸向遠方。這條路連著流浪乞討人員的家鄉和親人,幫他們踏上這條回家的路則體現了民政人的初心使命。
出于這份初心使命,電影設定了老梁這個蓬頭垢面的街頭流浪漢形象,并獲得了巨大成功。
濱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呂景華說,“流浪乞討人員是社會上最困難的群體,他們遠離家鄉,居無定所,生活艱難。保障他們的衣食冷暖,護送他們與家人團聚是救助管理戰線所有工作人員的初心使命。”
也正是出于這份初心使命,濱州市救助管理站探索總結“一看二聽三問四查”的四步尋親工作法和社會化尋親模式,為諸多流浪乞討人員找到了一條通向溫暖的歸路。
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詹成付在電影《歸路》首映式上表示,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是一項大愛事業,黨中央、國務院始終牽掛著流浪乞討人員這一特殊群體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狀況,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過重要批示,民政部和中央有關部門出臺過不少政策。2018年以來,全國救助管理機構共幫助3.3萬名受助人員成功尋親、回歸家庭溫暖。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讓更多人走進流浪乞討救助管理工作,關心關愛這個特殊群體以及為這個群體提供熱忱服務的救助管理干部職工。
溫 情
影片中,劉斐彎下腰蹲著給老梁一點一點搓著洗腳的場景,讓老梁的扮演者康愛石感受頗深。
康愛石說:“在電影中,老梁被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一點點感化,打開心扉。在拍攝過程中,我們對民政救助管理工作的認識也是一點點清晰起來的。為了讓流浪乞討人員有一個溫暖的家,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作了很多探索,重新喚起了流浪乞討人員對人生的希望。”
洗腳場景真實存在,老梁腰里纏好幾圈破布打不開的場景,其實也是一個真實故事。呂景華告訴記者,那是一個冬天,外面天氣零下十幾攝氏度,工作人員在街面巡查時發現一名流浪乞討人員,到站里給他清洗身體時,發現他為了取暖,一層又一層把塑料袋、破布緊緊裹在腳上。因為時間太長,鞋子都脫不下來,工作人員只能用剪刀一層層剪開……
舍棄很多本應該陪伴親人、照顧家庭的時間,把關愛、溫情體現在照顧流浪乞討人員的一餐一飯、一衣一履中,就像影片中的劉斐顧不上摔斷腿的父親,而去陪伴老梁一樣,這樣的場景是許多救助人員的常態。
2016年,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劉飛鵬赴貴州省護送3個流浪未成年人返鄉途中,接到妻子的電話,年幼的女兒手臂骨折,已經送到醫院治療。他知道家里只有妻子一個人照顧,盡管心里著急,但他堅持要先安頓好3個孩子再往回趕。
值夜班、街面巡邏、護送返鄉、處理突發情況……在親屬眼中,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整天奔波在外,見不到人影;在救助對象眼中,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則是一直與他們為伴的親人。
觀影現場,濱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員鄧瑤好幾次感動落淚。她說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對受助對象的愛心、耐心,生動詮釋了“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每名救助對象背后都有故事,故事遠比電影復雜。有的救助對象患有精神疾病,有暴力傾向;有的救助對象酗酒,甚至對工作人員惡語相向;有的救助對象跑站,提出各種無理要求……突發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對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考驗無處不在。
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張亞迪說,盡管這份工作挑戰很多,但是我們會盡最大努力,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給他們,讓流浪乞討人員即使在漆黑的夜里、寒冷的風雨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親人般的照顧。
“獻給所有奉獻在一線的民政工作者”,屏幕上的這句話讓濱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員宋健倍感自豪。呂景華告訴記者,這句話是濱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和創作人員特意加上的。在他們看來,這部電影講述的不只是濱州的故事,講述的是救助管理戰線2萬多名干部職工及所有一線民政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故事。
希 冀
影片中,流浪乞討人員老李因為兒子的反復遺棄去世,劉斐氣憤至極。在一座大橋邊,救助管理站郭站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救助管理站的工作就像那座橋一樣,幫助需要過河的人過河,至于河這邊好還是河那邊好,不是橋能決定的。”
導演張馨說,設計這個情節,主要是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視角,反映對當前救助管理工作的思考。作為一個臨時救助機構,救助管理工作人員負責把流浪乞討人員送回家中,但他們回家后能否得到有效的照顧,主要取決于家庭。
呂景華說,在救助工作中,家人嫌棄、社會歧視等原因讓流浪乞討人員的回家之路舉步維艱。許多流浪乞討人員在回家后因得不到有效照顧,而再次外出流浪。如何從源頭上解決流浪人員返鄉后的生活問題,成為當前救助管理工作亟待解決的難題。
近幾年,濱州市救助管理站搭建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網絡以及開展入戶走訪,強化家庭監護、督促縣區落實政策以及對高危對象進行重點幫扶等措施,探索了流浪乞討源頭治理工作模式,推動濱州籍流浪乞討人員數量同比減少了70%。
這種探索得益于呂景華和同事們幾十年的實戰經驗。讓流浪乞討人員回得去、留得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
劉斐開心地看著老梁牽著孫子的手與兒子一起離開了救助管理站……影片結尾用這樣一個溫馨的場景,來承載民政人對流浪乞討人員美好生活的希冀。這也是《歸路》的落腳點,即喚起社會大眾對流浪乞討人員這個特殊弱勢群體的關心和關注,讓流浪乞討人員回歸家庭的路上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困難,能有溫暖的住所,能得到良好的照顧,能過上正常的生活,能享受共同富裕的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