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村村成立民主議事組織、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組織;每個村(居)按照每百戶城鄉社區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要求,建成服務場所和“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通過資源整合,每個村(社區)建有兒童家園、青年之家、幸福院……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堅持“黨建引領、服務下沉、網格管理、互幫共建”的工作思路,以強化黨組織核心作用,推動陣地規范化、推行管理網格化、增強服務精細化、增進治理法治化、協商議事民主化、促進支撐信息化的“一核六化”模式,探索村(居)規范化建設新路子,初步實現了“環境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目標。
構建三級黨組織規范化建設責任體系
北流市下轄22個鎮、3個街道,278個行政村、32個社區,總人口150多萬人。在深入推進村(居)委會規范化建設工作中,該市始終堅持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地位,構建起“市委—鎮(街)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三級規范化建設責任體系,推進社區黨組織成員與其他組織成員交叉兼職,帶動基層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建設。
該市不斷深化村(社區)黨組織領導、村(居)民代表大會決策、村(居)委會執行、村(居)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的村(社區)組織運行機制,積極鼓勵群眾參與,引導各村(社區)建立起黨組織領導下的民主議事組織、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組織,實現社會事務有人管、集體有收入、群眾有收益、產業發展有人幫。北流鎮甘村通過集體自辦、招商引資等方式,建設了400多畝提子種植基地,并引進數十家企業,有效培育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推動陣地規范化 增進治理法治化
自2015年起,北流市累計投入5億多元,按照“城市社區辦公面積不少于500平方米、鄉鎮社區辦公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標準,推進城鄉社區服務場所規范化建設。目前,全市所有的村(社區)均達到規范化建設標準。
按照每百戶城鄉社區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等標準,北流市在全市村(居)建設了“一站式”綜合服務大廳以及調解室、文化活動室、黨代表工作室、圖書閱覽室、黨員活動室、“兩委”議事室等服務場所。同時,通過整合多部門資源,每個村(社區)基本達到有兒童家園、有青年之家、有幸福院等“十個有”。
為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北流市在村(社區)設立由警官、法官、檢察官、律師組成的“三官一律”工作室,社區民警、駐社區法官、派駐社區執業律師定期輪流免費接待居民咨詢;遇有復雜、疑難案(事)件,由社區召集各方會商,及時化解群眾身邊的矛盾糾紛,推進村(居)治理法治化。此外,各村(社區)還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作用,進一步引導居民崇德向善。
推行治理網格化 增強服務精細化
目前,北流市建立了以村(社區)為一級網格、自然村(居民小組)為二級網格、自然組(樓幢)為三級網格的“三級互動”網格管理服務模式,發揮村(社區)“兩委”干部作用,做好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公共服務幫辦代辦等。
為不斷提高精準服務水平和能力,結合群眾的服務需求,北流市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重點服務對象建立個人檔案,健全生活救助、就業扶持、教育引導等服務管理體系。
此外,按照多元需求、多元參與、多元共享的工作思路,該市將全市黨群服務聯盟的100多家會員單位劃分為6個服務聯盟組織,涵蓋700多家個體工商戶、1000多名會員和1萬多名公益志愿者。每個聯盟組織由社區黨建服務中心一名工作人員作為聯絡員,負責日常聯絡,協助各聯盟開展活動,促進村(社區)志愿服務項目落地落實。
協商議事民主化 公共服務信息化
北流市在全市村(社區)建立統一的常設協商議事機構——村(居)務商議團,同時引導有條件的村(社區)根據實際情況,以村(居)民小組、自然村為單位建立民情理事會、居民議事廳、黨群議事廳。在此基礎上,根據本村(社區)實際,規范協商議事內容、協商議事程序,并明確“收集問題—擬定議題—議前調研—多方商議—公開結果—監督執行”6個基本環節。目前,全市已建立村(社區)議事機構450多個。
此外,北流市在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受理窗口推行“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分工協同”服務模式,構建起實體受理窗口、網上辦事大廳、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的多樣化服務格局,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服務。搭建了開放聯動的“北流智慧黨建服務平臺”,居民可在平臺上對各類日常生活問題進行咨詢、投訴,提出意見和建議,做到“發現—上報—受理—處理—辦結—反饋”民情民意線上線下有效傳達、問題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