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李勁松
之江奔涌,潮頭揚帆。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民政系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勇擔使命、踔厲奮發,深入推進民政工作改革創新,全力保障基本民生,創新社會治理,發展社會服務,高水平打造“浙里康養”“浙有眾扶”“善行浙江”“現代社區”“暖心服務”五張金名片,使廣大群眾共享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為忠實踐行“八八戰略”貢獻了民政力量。
“浙里康養”
讓老年人享受福壽康寧美好生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回望這十年,浙江省民政系統聚焦老年人需求精準發力,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安。
浙江省民政廳創造性提出由“老人跟著機構走”變為“機構跟著老人走”。針對舟山偏遠小島老齡化突出、服務欠缺等問題,組織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5個市開展為期3年的“海島支老、一起安好”行動。此外,浙江還將“每萬老年人口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列入《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最重要的35個指標之一。
2017年,浙江實現城市社區居家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累計建成2.1萬家。2019年,康養聯合體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并開展試點,目前全省已有試點250多個。2021年,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累計建成1445家,并全部交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7萬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
浙江多地還在數字化改革的引領下,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養老管家+云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將多方服務資源納入智慧康養服務云平臺,同時把智能終端普及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為老年人提供了精準化、個性化、專業化的居家養老服務,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側優質“產出”。
從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里,浙江百歲老人數由1625人增至4266人;養老床位數由24.7萬張增至45.4萬張;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由2.89張增至3.63張;人均預期壽命由77.5歲提高到82.2歲。
今年,打造“浙里康養”金名片被確定為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十大標志性成果之一,16個省級部門參與其中、協同發力,就是為了讓浙江老年人享受到有保障、有質量、有活力的福壽康寧美好生活。
“浙有眾扶”
一張“幸福清單”為困難群眾送幸福
“除了低保金和殘疾人補貼,我還有了新工作,在家做來料加工,收入穩定多了。”8月1日,云和縣石塘鎮聯合村的低保對象藍永飛指著自己的“幸福清單”,臉上滿是笑意。“幸福清單”是云和縣依托縣級社會救助“聯連幫”信息平臺,由各救助業務部門將救助審批發放情況錄入平臺,經管理員統一整理后,生成的一張政府幫扶困難群眾清單。
這張清單背后是信息化數字化在社會救助領域的深入運用。2017年,浙江探索建設省大救助信息系統,目前已建成橫跨25個部門,縱貫省、市、縣、鄉、村5級的“浙里救”應用。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涵蓋13個部門28類信息,覆蓋全省73家銀行,為社會救助對象精準認定提供了技術支撐。而信息化數字化只是浙江十年傾心編密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回望這十年,浙江省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2014年11月,《浙江省社會救助條例》正式實施,成為全國首部社會救助綜合性地方法規。2019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1+8+X”大救助體系建設,進一步編密織牢了民生保障兜底網。2021年,制定出臺《浙江省社會救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推進助力共同富裕“七大行動”,建立解決相對貧困“五大機制”。
回望這十年,浙江省社會救助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全省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標準從2012年的農村每人每月350元、城鎮每人每月447元提高到2022年6月城鄉同標每人每月949元,統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有力助推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全省15.2萬人納入低保邊緣救助,50個縣(市、區)低保邊緣救助標準提高至低保標準的2倍。
回望這十年,浙江省社會救助向“物質+服務”不斷轉變。全省建成縣級“助聯體”18家,1200多個由第三方執行的服務項目進駐,為當地低收入群體提供物資幫扶和技能提升、心理疏導、陪伴關愛等服務。
目前,浙江正在擬制《“浙有眾扶”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努力構建基本生活滿足、公共服務優享、急難愁盼有助、社會融入友好的可感知圖景。
“善行浙江”
探索構建新型慈善體系
2022年5月30日,溫州市鹿城區慈善綜合體正式啟用。作為浙江首個樞紐型慈善服務綜合體,目前已吸引32家公益慈善組織帶動百余個公益慈善項目入駐,可為困難群體提供扶危助困、心理咨詢、就業培訓等服務。回望這十年,浙江省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空前發展。據民政部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統計季報顯示,浙江省基金會數量已從2012年的226家增至925家,位列全國第二。
十年來,浙江省慈善事業體量迅猛增長。2022年,全省已建立慈善基地101個,并率先在全國建立了省級互聯網公益慈善基地。登記認定慈善組織超過1364家,居全國第二。全省慈善信托備案197單,備案金額11.93億元,備案單數和金額均位居全國第一。上線全國首個“云上公益大腦”,打造全民參與、便民慈善的“指尖公益”,一批網絡募捐平臺發展勢頭強勁。
十年來,浙江省社會工作更有質量。2022年,浙江省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報名人數達17.06萬人,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持證社會工作者人數從2012年的7250人發展為11.2萬人,迅猛增長近15倍,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現代社區”
創出基層治理新格局
“這個‘云票決’系統真方便,我們既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參與村里重大事務決策,離土不離鄉。”在前不久召開的麗水市蓮都區黃泥墩村村民代表大會上,該村首次上線使用“云票決”系統表決“實施黃泥墩公路沿線節點改造項目”,線下35位村民與線上9位村民參與其中。這也是浙江省村級事務陽光票決管理系統2.0版本開發優化后的首次亮相。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城鄉社區治理堅持黨建統領,“數”“治”結合。各方力量的有機連接和統籌利用,已經成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現代社區”的關鍵鑰匙。
社區治理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浙江省民政廳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落實激勵關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社區工作者舉措的通知》等;率先建立農村社區建設測評指標體系,促進分類指導、分層提升。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健全。圍繞提升基層治理與服務水平,浙江省民政系統深入推進區域化黨建和社區“大黨委制”,組織體系向小區、樓道、自然村、網格延伸。新一輪村社組織換屆高質量完成,“一肩挑”比例從12.23%大幅躍升到98.43%。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建設進一步深化,“五議兩公開”、村民代表規范履職、基層協商民主、村(居)務陽光工程等實踐走深走實,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得到極大暢通。
社區治理新模式探索不斷深入。2022年5月5日召開的全省城鄉社區工作會議,開啟“現代社區”建設新征程。目前,全省已建成32個國家級和68個省級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成為浙江基層治理創新主陣地。
回望這十年,浙江打造了一支沖在前線、心懷群眾、善于戰斗的社區工作者隊伍。19.95萬名城鄉社區工作者守護著一方平安。
回望這十年,浙江省著眼于人民群眾共同富裕新期盼,加快構建現代型城鄉社區服務體系,社會的“神經末梢”越來越暢通,共富愿景下“現代社區”美好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暖心服務”
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紹興市康復醫院,患有腦癱的困難家庭兒童、10歲的男孩浩浩從小在此接受康復訓練,如今,他已經能和同齡孩子一起坐在教室里學習了。這得益于浙江省民政廳2015年創新開展的“添翼計劃”——依托兒童福利機構設施設備和專業人才等資源優勢,每年面向7—18周歲困難家庭重病和殘疾兒童,提供為期3—9個月的集中養育康復訓練,緩解困難家庭的經濟精神雙重壓力。截至目前,該項目已投入省級福彩公益金6000余萬元,惠及近3000名困難家庭重病和殘疾兒童。
十年來,浙江省民政廳積極開展困境兒童精準保護。2014年,全面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截至2022年6月,全省共有9萬名困境兒童被納入政府保障體系。兒童福利機構實現優化提質和轉型發展,浙江省民政廳出臺的《關于推進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每個設區市建有1個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縣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實現全覆蓋;浙江省民政廳等14個省級部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5年全面完成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工作。未成年人保護體系也得到進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69個、鄉鎮(街道)未保站566個;投入省級資金1億元支持“兒童之家”建設,建成示范型“兒童之家”3000余個,山區26縣基礎型“兒童之家”實現應建盡建,關愛保護未成年人有了基層陣地。
“暖心服務”不止于此。十年來,浙江省社會組織數量穩步增長,社會組織在參與疫情防控、推動復工復產復課復學、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穩慎優化空間布局,2019年,溫州獲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蒼南縣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實現了“農民城”到全國首個“鎮改市”的歷史性跨越;水庫移民安置工作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實施,65%的水庫移民安置在城鎮及周邊,在新環境中順利開啟新生活。
干事創業正當時,牢記初心向未來。從東海之濱到錢江之源,從太湖南岸到甌江之畔,浙江民政系統干部職工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以更有力行動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推進“兩個先行”,堅持創新制勝、變革重塑、防控風險、唯實惟先,忠誠履職盡責,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力書寫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