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為人民而寫為信仰而歌——作家、詩人魏巍之女魏平眼中的父親

時間:2022-08-0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儲慧靜

站在記者面前的,是自駕1個多小時風塵仆仆趕到約定地點的魏平。她一身深色印花連衣裙,留著利落的短發,體態輕盈,神采奕奕,談話間總是笑意盈盈,恍惚間讓人忘了她已年近古稀。

話題聚焦到父親魏巍,魏平深情回憶,淚光閃閃。父親去世已經14載,她思念不減,難以釋懷。在她眼中,父親是名軍人,是位慈父,是個“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的歷史記錄者。

■ 人生的路要堅持正確方向

17歲時,魏巍前往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在這里,他找到了堅持一生的真理,這就是共產主義。2000年,在魏巍創作歷程暨《魏巍文集》研討會上所致答謝詞中,魏巍說道:“延安真的給了我真理,她沒有欺騙我。幾十年來,我就沿著她指引的道路和偉大的理想奮斗著。我從下層干起,一步一步地成長。我是依靠黨的培養、革命軍隊的培養,以及人民群眾精神的滋養和吃了老百姓的小米成長起來的。”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魏巍在戰斗部隊任職,在戰火中成長,在戰火中進步。一次秋季反掃蕩,部隊攀登一座像肩膀一樣窄的白云山路,所有戰士饑腸轆轆,極度疲累,眼見其中一個倏然跌下山谷,他心里仿佛有個聲音在吶喊:不能停步,不能停步!“今夜的每個上坡、每個轉彎,都是我們應走的歷史的路。”他說革命的道路絕不能因為困難退縮不前。

魏平說,從小到大,家里的孩子們并沒有覺得自己有什么特殊,“如果非說有,那就是我們是革命家庭,父親要求我們必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希望我們都成為革命的后繼者。”

魏巍特別關注家中第三代年輕人的思想狀態,唯恐他們經不住誘惑,走了歧路。他與孩子們談生活的時候少,談馬列、國情、時事的時候多。他向孩子們推薦《共產黨宣言》《毛澤東選集》等經典書籍和英雄模范事跡、底層群眾現狀等報道。孫子魏崍剛從英國讀書回來,見到爺爺打過招呼,便收到了一份爺爺提供的有關中國國情的材料,要求馬上仔細閱讀,爾后談認識、談體會。而在外孫李唯同印象里,只聽姥爺唱過三首歌,一首是《抗大校歌》,第二首是哄孫女睡覺時唱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還有一首是《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 切勿對人民群眾指手畫腳

從朝鮮回來后,魏巍就著手創作長篇小說《東方》。他認為,關于抗美援朝戰爭,僅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有一個長篇的文學作品把這場戰爭全景式展現出來,不但要有朝鮮前線的戰爭場景,還要有后方祖國的農村、工廠的人民生活。

為創作《東方》,他想到了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廠,這里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早期工人運動開展得最為轟轟烈烈的地方。

為了深入生活,魏巍代職一個工廠車間的黨支部副書記。他每天和工人一起上下班,夾著飯盒和工人們一起排隊打飯,晚上住在工廠的單身宿舍,業余時與工人們下棋、打撲克,和工人們打成一片。車間的師傅們跟他熟悉了,都叫他“魏頭兒”,他聽了覺得很親切、很高興,覺得這是對他的認可。他對時任廠黨委書記黃英夫說:“我深入生活,除了為寫長篇小說做準備,也是為了尋找我的這個階級。”

魏平下鄉勞動時,多與父親書信往來。書信中,魏巍不忘提到捎給女兒的毛衣、襪子,問候生活勞動情況,更不忘在作風問題上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連隊提議讓魏平做小學教師,魏巍則回信表示,希望女兒“要在泥巴里好好滾一滾”,戒掉驕嬌二氣、性格急躁等缺點,只有繼續加強勞動鍛煉才能夠勝任。

對于工農群眾的看法,魏巍教導女兒,切勿對工農群眾的缺點指手畫腳,而要在長期實踐中,好好認識工人階級。魏巍寫道:“毛澤東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認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不樹立起這個觀點,就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年少時的外孫李唯同曾經與魏巍有這樣的對話:“姥爺,什么是作家呀?”“作家就是為人民寫文章的人。”“那什么是人民呀?”“人民就是勞動的人,就是那些讓我們幸福的人。”長大后,李唯同當上了記者,魏巍則告誡他,一個有人民性的記者才是好記者,并送其一幅含義深遠的題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魏巍從舊社會走過來,撿過煤核,賣過煙卷,替人抄過書,深深體味到舊社會帶給勞動人民的苦難,所以始終把窮苦底層人民放在心上。2007年,在聽說山西黑磚窯事件后,他撰文《驚聞山西“黑磚窯”事件》,予以大聲疾呼。諸如此類的文章,還有《教育應向弱勢群體傾斜》《也談農民工問題》等,收錄在他2008年1月出版的《新語絲》中。

■ 始終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

在家人眼中,魏巍是勤奮的表率。在家的日子,他堅持早起讀書寫作,每天都要給自己列計劃表,生活平實而緊湊,從不虛度光陰,更不會因無事可做而惆悵徘徊。這樣的習慣,即使在他生病住院期間,也從未改變。

2008年出版《新語絲》和《四行日記》兩書,魏巍在病榻上堅持工作,數十萬字不到一個月時間即校對完畢。去世5個月前,他還創作了一首207行的快板詩,去世3個月前花了兩天,顫顫巍巍手寫完成了6000余字的長文《紀念田間》。大家心疼他,怕他過度勞累辛苦,都勸他多休息,他卻堅持要獨立自主完成。去世前一天,李唯同給他讀了兩篇關于中國法制建設的材料,遇到沒聽清楚的,還要拿到眼前看一看。隨后,聽了關于自己作品的評論,又把當日《參考消息》的標題讀了一遍。李唯同粗略算了一下,那天為他讀的材料大約有5000字左右。

生活上魏巍樸素低調。李唯同戲言家里有“四舊”:第一舊是姥爺的舊襯衫,領子磨破了換個領子接著穿;第二舊是姥爺的舊布鞋,底都快磨透了還在穿;第三舊是姥爺的舊襪子,當然是補丁摞補丁;第四舊是姥姥的背心,后面全是窟窿眼,洗得像豆包布一樣薄,仍然不舍得扔。除了穿著樸素,家里的家具也是一樣。電視柜、沙發和飯桌基本都有20多年的歷史,衣帽鉤以及幾個書柜則都是向家中兄長或叔父輩借用的。

“父親始終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對自己想方設法節省,但只要有人上門尋求幫助,他總會竭盡全力,尊重善待。”多年以前,在抗美援朝松骨峰阻擊戰中犧牲的烈士隋金山后代隋鳳喜,給魏巍寫信談及家庭拮據的情況,讓他很掛心。魏巍不僅多方聯系,幫助其解決工作,還給對方寄了2000元錢。在隨后的16年間,魏巍一直與隋鳳喜保持書信來往,關心其生活、工作、思想狀態,讓隋鳳喜感受到了如同父親般的溫暖,親昵地稱他為“爸爸”。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魏巍還曾向為他換藥的護士道歉說:“我由于生病情緒不好,有時不配合治療,希望你們原諒。”當時病房里聽見這句話的人都在流淚,誰也沒有想到他在彌留之際還如此替人著想。

2008年8月24日,魏巍病逝。2012年4月11日,魏巍部分骨灰還鄉安葬,長眠于河南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同時,其紀念雕像揭幕。茵茵綠草之上,身著軍大衣的魏巍雕像昂首挺立,目光炯炯,一旁的石碑上刻著《誰是最可愛的人》部分段落。園區內魏巍紀念館內展出了魏巍生前使用過的衣柜、書桌、所穿衣物等百余件珍貴物品,供人們懷念憑吊。

魏巍雖然已經與世長辭,但是他一生熱烈追求的理想,他作品中歌頌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仍然激勵鼓舞著后人。2021年,魏平前往河北易縣狼牙山地區,重走父親當年走過的路,為當地學生講述革命先烈故事。教室里,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片段:“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于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鏗鏘有力的聲音久久回蕩在魏平耳邊,也像沖鋒的號角鼓舞著奮勇向前的孩子們。“父親,您看到了嗎?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革命之路后繼有人。”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