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遼寧省營口市以促進基層社區減負、深化基層民主協商、推動數字化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為目的,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從傳統方式向高效能智慧治理轉變。
減負增能
推動城鄉社區回歸本位
營口市積極推動社區減負增效,組建了市城鄉社區建設工作委員會,統籌全市各縣(市)區相繼成立了城鄉社區建設工作委員會,構成了整體化推進、層級化落實的工作體系,鲅魚圈區針對“奇葩證明”問題建立協調機制;大石橋市用通俗易懂的“加減乘除”模式,研究制定并形成了操作性強的減負工作舉措(22項),并列舉出10項具體保留清單目錄。
營口市系統化收集整理了98家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呈報的城鄉社區承擔上級交辦事項,最終確定了城鄉社區依法自治事項、依法協助黨委政府工作事項、出具證明事項、年度工作任務動態及考核評比事項“五個清單”,清單事項由原來的116項減少到69項,減少41%。
去年起,對全市城鄉社區掛牌問題進行了清理,目前,全市184個社區、644個村已全面完成清理工作,共清理城鄉社區掛牌3946塊,平均每個社區清理5塊不合理社區掛牌。在全市設立為基層減負問題舉報熱線電話(12345),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切實解決了基層社區負擔重、準入機制不嚴格等實際問題,厘清了城鄉社區職責邊界,提升了社會治理水平。
議事協商
激發居民自治活力
營口市出臺系列文件,建立村(社區)協商制度,規范協商程序,明確協商內容。在全市城市社區實行“五議五公開制度”,農村社區實行“四議一審兩公開”、村務聯席會等制度,健全了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規程。在協商民主實踐中,積極引導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議事協商活動。老邊區成立了居民議事組織機構,開展了“民情大家議”活動;大石橋市建立了居民議事領導小組,社區黨組織、社區黨員、黨代表主動參與,積極組織、溝通、協調社區公開協商工作,解決了居民群眾的困難和問題;站前區成立了30個“民情家訪”工作室,通過“兩代表一委員”“民情家訪”“社區事務聽證會”“社區黨建聯席會”“社區居民議事監督委員會”等多種渠道和形式,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確保民意有回音、有落實,得到居民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結合實際編制了村務公開目錄,營口市644個村均結合實際建立公開陣地,積極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形成了協商主體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程序科學、制度健全、成效顯著的城鄉社區協商新局面。其中64個村被評為“遼寧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村”,10個鄉鎮被評為“遼寧省示范鄉鎮”,老邊區被評為“遼寧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區”。
推開“一張網”
搭好線上服務平臺
2020年起的疫情大考實戰檢驗了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全面推進“線上管控、數據發力”成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時代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不留空檔、高效推進的有效途徑。
營口市充分利用網格管理扁平化、覆蓋化、精準化的優勢,加強基礎數據、技術平臺、共享開放、行業應用等相關標準、規范、制度的研究,將城鄉社區網格化進行數據處理,搭建智慧治理平臺,拓展智慧治理應用場景,探索建構城鄉社區轄區概況、人口信息、重點關注、應急聯動等模塊。以現有的管理體制機制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深化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協同工作,開展村(社區)數據資源摸底和綜合采集,建立以村(社區)為單位的數據資源目錄,利用網格員對轄區范圍內的人、地、物、情、事、組織六大要素進行全面的信息采集管理,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全面推開“黨群一張網、服務叫得響”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工作,構建聯接黨委、政府、城鄉社區群眾的“一張網”。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線上提供大字體、字母輔助等無障礙服務功能,線下提供全面的幫辦代辦服務,切實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建設政務服務驛站,實現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流程標準化、材料標準化,推進政務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通過線上平臺分析并整合資源,線下網格員實地服務,“雙向奔赴”提升基層城鄉社區治理能力。(作者系遼寧省營口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來源:《中國社區報》作者:薛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