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劍 王舉文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只楚街道楚祥社區是典型的“村改居”社區,在由農民變居民、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型的過渡階段,社區面臨著黨組織凝聚力不強、群眾滿意度低、民生服務缺失等諸多難題。為建強基層黨組織,有效破解治理難題,社區黨委以“三建三治三服務”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結果導向,不斷增強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項建設”夯基礎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通過強組織、聚思想、抓隊伍,為社區黨組織固本強基。
組織“造形”,提升社區黨組織的組織力。從全區范圍內選拔優秀社區書記擔任楚祥社區黨組織書記,聘請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大海陽社區黨委書記冷曉燕擔任社區黨建導師,幫帶社區班子。在11個基礎網格設立黨支部,將支部建在網格、黨小組建到樓院,全面建立“社區—網格—樓院”黨組織架構。組建社區“大黨委”,實施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需求、資源和項目三張清單,通過簽約共建、服務項目雙向認領等方式,開展區域聯建共建活動。
思想“鑄魂”,提升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開展多項內容的自查評議行動,組織黨員查擺問題和不足,制定整改清單,明確整改時限,不斷增強黨員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制定黨員量化積分等18項制度,全面規范基礎黨務工作。充分挖掘轄區內“東江縱隊在煙臺”紅色革命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傳承紅色基因。組織老干部宣講團成員定期開展黨史學習宣講,通過講述黨史故事,教育引導黨員群眾樹立正確的黨史觀。
隊伍“強基”,提升社區黨組織的戰斗力。實施“好書記、好班子、好黨員、好代表、好居民”五好隊伍工程,鍛造服務群眾“楚祥雁陣”。開設“初心學堂”,每周固定兩天以夜校的方式開展教育培訓,統一思想提升素質。組織開展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行動、亮服務、亮成效”五亮活動和“黨員掛牌、聯戶分包、志愿服務”等活動,目前,72名自管黨員均認領了“一街巷一胡同”,并結對聯系了720戶居民,全面激發黨員隊伍活力。
“三治融合”聚合力
全面完善社區治理體系
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自治為基,群眾的事讓群眾參與群眾辦。建立民情議事協商機制,采取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決策聽證會、民主評議會4種形式,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決。重大事項實行黨組織提議—“兩委”會議商議—聯席單位聯議—黨員大會審議—居民會議決議的“五議”程序,保障民主決策。修訂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規民約,創作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文明公約“順口溜”并制作成短視頻,進一步濃厚社區自治氛圍。
法治為本,筑牢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建立社區矛盾糾紛排查收集、調處化解、閉環管理的全鏈條體系,依托“和為貴”社區治理服務中心智慧平臺,整合網格管理、法律援助、訴訟服務等多個服務功能,做到“兩不出,兩個零”即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矛盾零上交、糾紛零上行。建立普法志愿服務隊、調解員服務隊、網格律師服務隊、聯防隊及法官、檢察官、警官工作室“四隊一室”法治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法治服務和安全保障。
德治為先,匯聚向上向善力量。推動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可評可學,培樹社區新風新貌。設立楚祥廣播站,黨員及居民代表輪值擔任站長,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黨的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區善行義舉等內容。制定《楚祥社區居民信用管理實施辦法》,建立信用獎勵懲戒機制,獎懲結果與享受社區服務掛鉤,進一步強化居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規則意識。
“三化服務”提效能
全面提升社區服務質量
統籌服務力量,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領域,實現社區服務便民化、精準化、專業化。
便民化服務,讓群眾更暖心。高標準打造面積2000余平方米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按照“規范、便捷、高效”的原則,推行“一窗受理、綜合服務”,實行社區民生服務事項“一口通辦”,為黨員群眾提供黨務、政務、居務“零距離”“一站式”服務。開放楚祥社區老年食堂、燈光球場等18處服務活動場所,探索“黨支部領辦食堂”模式,社區4個支部輪值負責食堂運行,為70歲以上老人提供用餐服務,建好群眾“家門口”服務陣地。
精準化服務,讓群眾更順心。深化推進網格化治理,篩選確定80名網格員,建立“網格發現、社區吹哨、分級響應、協同處置”的民生訴求閉環處置機制。“線下”依托網格員通過“零距離家訪、全天候接訪、帶需求回訪”廣泛摸排需求;“線上”依托區級“e呼應”信息化平臺,實現“一呼即應、一辦到底”。建立“網格就地服務、社區即時服務、政府統籌服務”分類解決機制,打造“芝麻開門·水潤心田”民生服務品牌,25個民生部門73項民生服務全部下沉社區,先后服務居民2500余人次。所有項目由黨員、居民代表和受益群體進行評議打分,讓居民成為最大“發言主體”。
專業化服務,讓群眾更舒心。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機制,成立社區社會工作站,先后培育孵化“添彩夕陽”文明宣講隊等5個社區社會組織;創新“社區合伙人”模式,通過“以空間換服務、以服務換房租”方式,引進煙臺市微泉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等5 家專業社工機構;推行志愿服務“時間銀行”制度,成立“黨員先鋒”等3個志愿服務組織,每月開展活動10余場次,服務群眾400余人次;成立社區慈善公益基金,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有效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作者分別系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