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莫冠婷 何 燕)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發布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專場,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該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廣東不斷完善社會救助制度,2017年以來,相繼出臺了《廣東省社會救助條例》《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省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住房救助、臨時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9項社會救助制度和社會力量參與的“9+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去年以來,還突破城鄉、戶籍限制,將非戶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員及在廣東臨時遇困的居民納入社會救助范圍。與此同時,省民政廳不斷提升兜底保障服務能力,所有鄉鎮(街道)均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窗口,推動社會救助業務“全省通辦”,全面實施“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到目前已配備1.4萬名社工為困難群眾提供專業服務;完善核對機制,依托“粵省事”開通“掌上辦”“指尖辦”救助服務,建成并運行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極大地提升了為民服務能力。
此外,廣東還完成養老服務條例和國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辦法“雙立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養老機構1896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超過2.3萬個,城市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覆蓋率達78%,家庭養老床位已超1.7萬張。建立普惠型高齡老人津(補)貼制度,惠及299萬名老年人;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制度,將3.2萬名農村留守老年人納入關愛服務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