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家住北京市順義區北務鎮郭家務村的楊女士患有二級精神殘疾,與丈夫賈先生育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患有智力殘疾。賈先生一個人的工資,除了維持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還要給妻子和孩子看病,家里經常入不敷出。前不久,北務鎮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在走訪中了解到楊女士一家的情況后,第一時間核實他們的基本信息,受理審批了他們的低保申請,有效緩解了楊女士一家的生活壓力。“多虧你們的全力幫助,讓我們享受到了這么好的政策……”領取到低保金后,賈先生對社會救助工作人員感激地說。
疫情無情人有情,越到困難時期,越要照顧好困難群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順義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始終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強化主動發現機制、完善社會救助各項政策、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 主動發現 一個也不落
為確保社會救助工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順義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不斷強化、運用主動發現機制,組建區、鎮(街道)、村(社區)救助信息聯絡員隊伍,重點對社會救助對象、邊緣困難群眾以及感染患者的生活、防控、居家隔離情況開展“地毯式”摸排,實現救助渠道多元化。
今年59歲的陳大姐就是社會救助工作人員通過主動發現機制幫扶的一名困難群眾。家住北小營鎮后魯各莊村的陳大姐,有一兒一女,均有殘疾,女兒已經結婚且無勞動能力,兒子每月也只有3000元的收入。今年,陳大姐又患上重病,突如其來的噩耗幾乎壓垮了這個家庭。北小營鎮社會救助工作人員通過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了解到具體情況后,以電話聯系、入戶探訪等方式進一步核查,及時幫助陳大姐一家申請到急難型臨時救助金3700元,緩解了他們的就醫壓力。
■ 多維救助 保障無縫銜接
疫情期間,順義區充分發揮以城鄉低保為基礎、專項救助(采暖、電價、物業等)相配套、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作用,加強政策創制和資金投入,依托“順手辦”掌上辦事大廳“社會救助”直通車,各類社會救助資金當月審批、當月足額發放。今年以來,共為2800余戶困難群眾發放救助資金共計3900余萬元,為5戶9人發放臨時救助金1.82萬元,切實發揮臨時救助托底線、救急難作用。
與此同時,順義區還圍繞困難群眾特殊需求,無縫對接慈善力量,充分發揮區慈善協會的補充作用,開展助老慈善醫療補充項目,為全區939名60歲以上低保家庭的老人每人發放醫療補貼費500元。今年81歲的孔大爺,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與他一起生活的兒子患有肢體殘疾,老人只能依靠低保金、高齡補貼等維持基本生活。2021年,孔大爺看病自費1809.35元,依托助老慈善醫療補充項目,領到了500元醫療補貼,相當于藥費自付部分又報銷了28%,緩解了家庭生活壓力。
■ 凝聚合力 社會力量廣參與
疫情防控期間,順義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依托基層黨組織、困難群眾救助服務所、困難群眾救助服務站以及志愿者服務隊,為困難群眾提供必要服務。各鎮(街道)、村(社區)的黨員、志愿者化身“外賣員”“快遞員”,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代送代購服務;安排專人每日對村域內低保對象進行走訪,對封控區困難群眾提供人文關懷并送去慰問品;為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提供入戶核酸采樣服務……這些貼心服務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建立起安全高效的“防護墻”,困難群眾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在大林鎮大韓莊村,為進一步暢通困難群眾外出就醫通道,村委會專門組織全村20余名居家辦公志愿者成立了“大韓莊愛心應急車隊”,為有就醫需求的村民特別是困難群眾提供應急用車服務。村低保戶老張因患病必須定期去醫院進行透析治療,可是因疫情原因實施的交通管制,讓出行成了難題。“您別急!咱村有愛心應急車隊,能點對點送您到醫院?!甭牬甯刹窟@么一說,老張這才松了口氣,把去醫院做透析的始發地、目的地、出發時間、核酸檢測情況等信息一一告知,村干部第一時間為他安排了應急車隊司機提供接送服務。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以困難群眾為中心,積極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民政力量?!表樍x區委社會工委區民政局二級調研員李永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