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深藏在武陵山腹地的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原排碧鄉)十八洞村,曾因交通閉塞、缺田少地等因素制約,一直無法擺脫貧困。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了解鄉親們的生產生活情況,與大家圍坐在一起商量脫貧出路,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自此,十八洞村打開了封閉的山門,開始了每天都有變化的歷史;自此,“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理念如春風一般,從這里吹向大江南北。
8年多來,十八洞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種植、資源開發等措施,在全省首批退出貧困村行列,大步踏上了鄉村振興的致富路。談起現在的好日子,村民們用這樣的苗歌唱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吃住不用愁,衣著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
積極向上不要怕 因地制宜有辦法
“地無三尺平,多是斗笠丘”的十八洞村,人均耕地面積僅0.83畝。2013年,村里人均年收入僅為1668元,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7%,很多大齡男青年都娶不上媳婦。過去,村民們怕養的豬太肥,山路崎嶇扛不出;更怕孩子讀書久,學費交不上。
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十八洞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不斷摸索中,大家知道了“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為整村脫貧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時間,一個個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踏著拓寬的村道返鄉創業——
2013年年底,楊超文開了十八洞村梨子寨第一家農家樂,靠著堅持堅守,他買了梨子寨第一輛私家小轎車。同年,“酒膩子”龍先蘭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學習養蜂技術,不僅成了致富帶頭人,還在村里的相親大會上與鄰村姑娘吳滿金牽手。他給女兒取名“龍思恩”,寓意銘記黨恩。他說,“精準扶貧”讓他恢復了對生活的信心,如今的日子過得比蜜還甜。
一時間,一個個扶貧產業漸次發展起來——
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的“飛地經濟”模式,通過股份合作形式在縣農業園區流轉1000畝土地建設了精品獼猴桃基地;引進企業投資山泉水廠,村集體以資源和品牌入股;打造精品紅色教育課堂、黨性教育課堂、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成立旅游公司,與矮寨、德夯大峽谷景區一起晉升為5A級旅游景區,讓村集體經濟得到充實,更讓村民有了分紅和收益。
截至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到268萬元。現在的十八洞村,自來水進到村民家中,苗家風情的客棧和特產店遍布村子各個角落,銀行、電商服務站開到了家門口。
“互助五興”激活力 共同富裕探新路
2018年,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十八洞村探索推行 “互助五興”基層治理模式。通過黨建引領,全村組建了41個“互助五興”小組,由黨員、鄉賢能人擔任組長,每名組長聯系5戶村民,從“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里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等5個方面建立互幫互助的關系。
“大家好,歡迎來十八洞!”見到有客人來,73歲的“石大姐”站在自家大門口,用普通話向游客們打招呼,聲情并茂地講述著十八洞的故事。“總書記詢問我們有什么困難、有什么打算,還揭開我家谷倉,問我糧食夠不夠吃,種不種果樹,還走到豬欄邊,看養的豬肥不肥。”石大姐家里如今成了游客們的打卡地。她說:“如今生活好了,臘魚臘肉敞開吃也吃不完。”
作為村里的“特約接待員”,如何將苗語轉換成普通話,是石大姐的一塊心病。“因為不會說普通話,她在就業、生活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十八洞村“阿雅”農家樂主理人、“互助五興”小組長楊正邦,主動教石大姐學習普通話,一句句領讀、一句句解釋。如今,學會了普通話的石大姐能夠順利地和游客交流溝通,銷售臘肉等商品再加上個人工資,每年能有兩萬多元的收入。
“雨露陽光,潤我家鄉。飲水思源,自立自強。”十八洞村還以四言形式編寫村規民約,并同步推行群眾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從遵紀守法、社會公德、自力更生、文明風尚等六個方面互相評分。在每年11月3日舉辦的精準扶貧首倡日的紀念晚會上推出“大評小獎”活動,為通過群眾海選、小組評選、網絡推選等程序評出的“最美十八洞人”“最清潔戶”等村民頒發榮譽證書,不僅激發了群眾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還促進了鄉風文明,讓村里人心更齊、干勁更足。
踔厲奮發啟新程 實干巧干向未來
蝶變的十八洞村,擺脫束縛千年的貧瘠,正繼續發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奔赴鄉村振興新征程。
79歲的退休老教師楊東仕說,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現在紛紛回到十八洞,不僅讓村里的產業得到了發展,而且讓家里的老人、小孩得到了照料。村里出現的網絡主播、農民講解員、農家樂老板、民宿店主、票務員、擺渡車司機、保安、保潔員、繡娘等一些過去鮮有的職業,讓村子充滿了生機,更讓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
這幾年,十八洞村“觸電觸網”,“粉絲”越來越多。大學生施康在外積累了電商運營經驗后,回到十八洞村組建新青年電商工作室,從單純直播帶貨轉型到短視頻制作,既展示苗族特色風俗和苗寨風光,又為村里的農產品打開了新銷路。26歲的施康,如今也是村里的團支部書記。他說:“大山曾經是十八洞村的阻礙,現在卻是村里發展的底色和優勢。下一步我們將利用短視頻平臺為鄉村特色旅游引流,還將通過技能培訓讓村里的老年人學會使用智能手機,更多的人能參與直播帶貨,助力十八洞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這幾年,十八洞村放大品牌效應,讓傳統相親變成“新國潮”。連續舉辦5屆十八洞村相親大會,已幫助上百對青年男女成功牽手。其中,十八洞村就有38名青年成功脫單,讓他們的日子越過越舒心。
這幾年,十八洞村越來越智能,生活更便捷更安全。不僅在景區推出智能講解系統,游客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知曉十八洞村各景點的詳細介紹,而且實現了電氣火災監控系統、獨立式火災感煙探測報警器等安全設備設施全覆蓋。
青山不改,苗寨變樣,十八洞正奔向更美好的未來。去年11月3日,花垣縣十八洞鄉村發展基金會成立。5400多萬元的基金規模,正是十八洞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探索匯聚更廣泛社會力量邁出的堅實一步。
記者離開十八洞村時,村里感恩坪廣場上,很多游客正忙著拍照合影;梨子寨石壁上“精準扶貧”四個紅色大字,在陽光的映照下愈發醒目。正在做暑期講解志愿者的初中生施蓉說:“現在來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每天給游客講述十八洞村的故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