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制度改革創新 服務多元貼心
——多地以改革創新提升社會救助質量

時間:2022-04-1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自2020年起,民政部在全國各地部署開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改革完善救助制度、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管理服務的有效路徑。各試點地區從“黨建+社會救助”、“物質+服務”、居住地申辦低保等方面進行探索,以更加豐富的救助方式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黨建聚合力 服務零距離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高里街道西營村村民宋秋玲2020年發生車禍,一直靠丈夫照顧護理。2021年3月,其丈夫又患上了白血病,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村社會救助協理員了解情況后,幫助他們辦理了社會救助申請。經區社會救助中心、街道民政辦入戶核實,夫婦倆自2021年8月起享受低保。村社會救助協理員還為他們講解臨時救助政策,協助辦理臨時救助,使宋秋玲一家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宋秋玲家庭得到救助幫扶,得益于寒亭區開展的“黨建+社會救助”試點。通過建立區、街道、村(居)三級黨組織統領下的社會救助工作領導機制,分布在各個村(居)的社會救助工作人員能及時發現并第一時間為困難群眾提供幫助。

寒亭區總人口46.8萬人,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各類救助對象8915人。在開展“黨建+社會救助”工作中,該區調整區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18個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主要負責人任成員。街道、村(居)也同步進行調整,建立起區、街道、村(居)三級黨組織統領社會救助工作領導機制。同時在區里成立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街道成立由黨工委副書記兼任站長的社會救助工作站,村(居)成立由黨組織書記兼任站長的社會救助服務站,三級救助機構共配備工作人員456名。此外,整合組織、民政、教育等12個部門的業務數據,實現了救助事項“一門受理、一網通辦、一次辦好”。

為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寒亭區將社會救助工作融入黨組織和黨員管理、監督、考核各個環節,把農村黨員幫扶困難群眾情況納入黨員積分管理范圍。指導3800名有幫扶能力的黨員將幫扶困難群眾作為個人承諾事項,將困難群眾救助事項辦理情況納入“燈塔——黨建在線”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系統,把社會救助納入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建述職評議。

對生活困難人員,各級黨組織從培訓就業、醫療、教育等方面進行幫扶。全區共有1500余名黨員與困難群眾建立“一對一”幫扶。建立基層黨組織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制度,村(居)黨組織每月進行一次巡查,及時發現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群眾,確保他們獲得相應救助。

“黨建+社會救助”制度的建立,讓寒亭區的社會救助更有力度,運行機制更加順暢;救助更有速度,服務更加便捷高效;救助更有溫度,更加精準,為困難群眾提供了更加完善、貼心的保障。

眾“相”幫扶 匯聚溫暖

顧云芳是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居民,幾年前因中風導致癱瘓。區民政局和街道及時發現顧云芳的家庭變故后,為其申請了低保和慈善救助,對其進行項目化幫扶:指定1名黨員干部與顧云芳家結對,定期訪視慰問;鏈接區康復醫院資源,為其提供專業康復訓練;安排家庭醫生每月定期上門為其檢查身體,建立健康檔案;購買第三方服務,提供專業心理疏導;安排志愿者為其女兒進行一對一課業輔導……經過綜合幫扶,顧云芳的身體慢慢好轉,生活逐漸回到正軌。

針對困難群眾實際情況提供綜合性幫扶,是相城區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的一項主要內容。該區打造的“相幫扶·城溫暖”困難群體幫扶品牌,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

2021年以來,相城區以全區3240戶4279名困難群體需求為導向,結合群眾困難的差異化特點,按需定制幫扶項目,“一戶一策”施救。突出服務類救助比重,拓展到便民、訪視、照料、心理疏導、法律服務等8大類服務。截至目前,全區共開展957個幫扶項目,其中服務類項目689個,占比72%。救助人員從6類民政兜底救助對象,擴展到生活困難的特困職工、老黨員等28類人員。

圍繞黨建引領、慈善助力、公益服務、扶志自救四個方面,相城區不斷拓展救助廣度,參與救助幫扶的主體更加多元。全區設立了11個社區慈善基金,用于開展幫扶項目;建成23個“殘疾人之家”,區、鎮、村三級慈善組織實現全覆蓋;成立冠名慈善基金59個、兒童關愛之家13個、公益社會組織及愛心團隊170多個。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社會救助工作呈現“弱有眾扶”的新局面。

與此同時,相城區成立“溫情管家”團隊11支,每天都有284名“溫情管家”在一線開展社會救助調查反饋、對接協調。

多元參與 精準幫扶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通過數字化改革,打造出“鏈上”智慧救助服務聯合體,以“多元參與+精準幫扶”“物質+服務”模式,推進救助服務從“貧有所救”向“弱有眾扶”轉變。

解決群眾困難,及時發現是關鍵。海曙區建立起科學評估、精準識別社會救助服務機制,發動17個鄉鎮(街道)的村(社區)干部、網格員等,采取線上關切網絡輿情、定向問卷調查和線下關切群眾訴求、定期上門探訪方式,收集群眾急難事項。打造浙里救“鏈上救助”應用場景,自動篩選出困難群眾需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完善困難群眾基礎數據庫、救助需求庫。建立精細化評估指標體系,梳理形成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項目清單,涵蓋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社會融入等31類內容。

探索“智慧鏈接、供需對接”社會救助模式。海曙區通過社會救助“互聯網+服務”,為救助對象提供“菜單式”服務,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升級區智慧救助服務中心,多部門、多機構入駐,依托30余家“頭雁”專業服務機構,鏈接近4000家社會組織和3000多支志愿服務團隊,繪制需求地圖和資源分布圖,實現政策和服務“主動找人”。拓展救助途徑,以社會組織進駐救助服務站、“時間銀行”志愿服務等形式,營造“微呼百應”社會救助氛圍。

打造“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好評”社會救助服務閉環。海曙區依托81890求助服務中心及智慧救助服務平臺“點派評”制度,建立社會救助服務快速響應機制,形成受理、流轉、反饋、辦結、回訪全流程閉環管理。結合“社區幫辦”制度,組建一支社會力量參與的352人訪問員隊伍,協同社工上門開展資源鏈接、情感支持等社會救助服務。

低保異地辦 群眾更方便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居民陸學煉為給孩子治病,近年來舉家遷至南寧市,生活十分困難。2020年9月,陸學煉向居住地所在的西鄉塘區衡陽街道辦事處提出低保申請。街道迅速啟動調查核實,僅用15天就完成審核審批,當月為他發放了低保金。

隨著異地工作、生活人員的增多,如何及時為這部分困難群眾提供幫助?南寧市在開展居住地申辦低保等社會救助試點中,打破戶籍限制,非本市戶籍人員只要出具在南寧市轄區長期居住的有關證明材料,即可在經常居住地申請低保,免除了群眾在居住地與戶籍地之間往返奔波,也方便了鄉鎮(街道)和民政部門就近做好申請人情況核查。南寧市通過科學規范工作流程,明確界定救助對象、責任主體和人員遷移程序,解決了困擾基層民政部門對“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核查難和動態管理難問題,讓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可以在居住地申請救助,并及時享受救助。

多維貧困認定 綜合救助幫扶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在開展困難家庭救助幫扶綜合評估試點中,運用多維貧困認定方法,綜合評估困難家庭救助需求,多部門聯合實施幫扶,提升救助效益。

大武口區引入大數據智能管理平臺,建立智能核查和賦分評估系統,將入戶核查和賦分評估貫穿數據建立和分析全過程。綜合運用“訪談調查法+實地觀察法+資料印證法+多層復核法”,對每個家庭從收入、健康、教育、家庭環境進行核查,由承接機構、街道、社區三個層面聯合對困難家庭情況進行確認。目前,全區累計錄入困難家庭信息5000條,綜合分析比對信息數據1.6萬次。

大武口區根據各部門的救助政策,分10個模塊、30個賦分項對困難家庭量化評估。通過確定分值區間,對困難家庭進行歸類。按照需求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綜合評估困難家庭救助需求,聯動多部門開展“救助會診”,一戶一檔制訂救助幫扶方案,實現精準救助幫扶,構建起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多層次困難家庭救助幫扶格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4月12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