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截至2021年9月,燕子已經整整30個月沒有發病了,這對于曾經因病8年足不出戶的她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燕子的病名為“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既有躁狂癥發作、又有抑郁癥發作的常見精神障礙,而如今,她已經能與特別的“自己”和平共處。她的轉變發生在接受了17個月的康復驛站服務后。
像燕子一樣的精神障礙患者在蘇州有47219人。他們是一個特殊群體,監護難度大、家庭負擔重,甚至存在一定風險。
江蘇省蘇州市依托康復驛站服務陣地,打造集醫療康復服務、社區支持服務、就業指導服務于一體的“1+3”社區康復服務模式,促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與醫療救治、社會救助、長期照料、就業服務有效銜接,構建起全面康復的服務網絡。
106家康復驛站成為“1+3”社區康復服務陣地
“燕子剛入站時,一會兒情緒高昂、興奮活潑,一會兒又情緒低落、自怨自艾。在站里待了沒幾天,家屬就給我們打電話,說燕子發病了要去住院。”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精神障礙康復驛站站長、明德司法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明德社工)社工張欣欣全程參與了燕子的康復服務,回憶起2019年的那個春天,她很高興燕子能在病情穩定后又回到驛站進行康復。
這是蘇州市首家通過招投標方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運營的康復驛站,提供日托式服務,服務對象在每個工作日的9:00-16:00在驛站進行康復訓練。由社會工作者針對每名服務對象的情況,提供身體鍛煉、心理疏導、自我照料、人際交往、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培訓等康復服務。
像這樣的康復驛站,蘇州市已建成106家,實現了鎮(街道)全覆蓋。“目前,全市孵化培育了從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的社會機構40余家,打造了‘一米陽光’‘浦之翼’等一批本土優質服務品牌,全市96個鎮(街道)逾50%引入專業機構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據蘇州市民政局副局長芮靜珈介紹,今年1月,市政府辦公室出臺《蘇州市促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實施方案》,以鎮(街道)為主體建設社區康復驛站,全面推進“1+3”社區康復服務模式。
醫療康復不僅局限于驛站之內。為了更加精準地對接需求,服務范圍向站外拓展,由政府引入專業機構、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對社區居家的精神障礙人員,特別是一些不適合入站的服務對象,定期上門服務,站內服務項目站外均可享受。
2020年,工業園區勝浦街道引入專業社會組織蘇州工業園區中新社工事務所入駐吳淞社區康復驛站,以“浦之翼”關愛中心為平臺,給轄區內的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專業服務。如在中心內開設“小紅花公益坊”,根據精神障礙人員自身條件,開展茶飲制作、工藝品制作等職業康復訓練。
在該站點服務范圍內共有234名在冊精神障礙人員,其中165人是在站點建檔的精障人員,69名長期不在轄區內居住。“對于不在轄區居住的精神障礙人員,我們通過定期電話訪問的形式,動態掌握他們的情況。”“浦之翼”關愛中心負責人陳玲表示,“建檔人員中,不愿意或不符合到現場參加活動的,我們會派一支專門的社工隊伍,上門訪視,幫助康復。”
在驛站接受康復服務后,有4名精神障礙人員病情日趨穩定,積極走出家門,成為驛站的志愿者。
走出家門、走進社區,邁出關鍵第一步
自2012年受到刺激患病后,燕子有近8年的時間害怕出門,不敢說話,在家常常情緒低落,和家人也幾乎沒有交流。“走出家門,走進社區,這是第一步。”張欣欣說。
社工和家屬建立微信溝通群,每月組織一次聚會,一方面為家屬解壓,另一方面尋求家屬配合。同時,請家屬協助服務對象回家后完成相應的“家庭作業”,如衣物收納、 向家人表達感謝等。
與家庭建立聯系后,社工們開始鼓勵燕子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當她猶豫時,幫忙推她一把;當她遇到挫折時,鼓勵她再試一次;當她做成一件事時,及時給予表揚……“雖然有些緊張,但是能參與到活動中還是很開心,覺得自己不是一無是處!”一次次的團體活動讓燕子變得越來越積極、開朗。
“在康復驛站,通過‘三社聯動’為患者及家庭提供政策咨詢、家庭支持、喘息服務、關愛幫扶、資源協調等支持服務,提升居家照護能力;鼓勵患者參與社區活動,主動融入社會。”芮靜珈介紹道。
在姑蘇區桃花塢街道康復驛站中,幾名精神障礙人員正專注地做著手頭的工作。他們做的是一種出口東南亞的美甲工具,只需將幾個部件用繩子穿好、綁住,就能完成一件。對于這樣簡單的工作,他們做起來卻分外認真。 (下轉3版)
“這類輔助性就業,讓他們有了一份工作和收入,心態、底氣都不一樣了。”驛站站長王良玉提起服務對象發生的變化就止不住笑意。
他們有的以前從不出門,如今每天來驛站前跟家人說“我出去上班了”;有的過去很難與人交流,需要家人24小時照顧,如今能和大伙一起去爬山;有位精神分裂患者病了30年,如今能獨立照顧有智力障礙的妻子……
“驛站院子里種了15種蔬果,來這里活動的服務對象都參與種植勞動,這是一種有效的讓他們走出家門、接觸自然的方法。”王良玉說。
相較于桃花塢街道工療、農療、藥療、娛療等較為傳統的辦法,昆山市周市鎮精神障礙康復驛站使出了“新花樣”。
周市鎮康復驛站引入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根據鎮域較大的實際情況,采取一站多點的運營形式,即“一個中心站+5個分站點”,有效覆蓋轄區各個板塊的服務對象。對轄區內200余名可接觸的精神障礙人員,社工上門走訪,已為134人建立走訪檔案。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社區醫生綜合評定及篩選,目前已開展19個個案跟蹤,累計服務68人次,服務時長102小時。
“在周市鎮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項目中,建立了健康大使制度,目前總計發掘了10名健康大使,包括6名病情穩定的患者和4名家屬,其中6名健康大使通過培訓可獨立完成上門訪視服務,另有4名健康大使通過培訓可協助驛站內患者俱樂部開展活動。” 上海新途社區健康促進社負責人韓笑納細數可喜的變化。
此外,社工還培養“核心”家屬,鼓勵他們現身說法,去幫助社區里更多有需要的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庭。“同理心讓他們與患者更接近。”韓笑納說。
做前臺、進工廠、當“網紅”……他們都是特別的普通人
“我好了為什么還要服藥?”同許多精神障礙患者一樣,燕子起初從心理上并不接納自己是病人且需要長期吃藥。她經常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反復發作。
通過精神科醫生的科普和藥物管理,以及社工的引導,如今燕子表示,“我覺得我和患高血壓、糖尿病的那些人一樣,他們要長期服藥,我也要長期服藥,這都是正常的。”
有了科學、積極的藥物控制,燕子邁出了踏向社會的關鍵一步。在參與站內工作后,她主動報名參加了交通協管員工作,收入比站內工作還要高。2020年8月,燕子又主動提出要出站尋找工作。社工與其他服務對象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出站儀式。出站后,燕子成功找到了前臺文員的工作。工作之余,她時常回到驛站進行同伴支持活動。
如今,燕子已穩定就業超過一年。她覺得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也學會了與精神障礙和平相處,與特別的“自己”和平相處。燕子希望,以后自己能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在醫療康復基礎上,蘇州市特別重視患者家庭支持、社區人文關懷以及參與社會實踐,幫助其家庭減負增能、幫助其鏈接社會資源提供合適就業崗位等,最終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改善生活、實現價值、回歸社會。太倉市、工業園區積極嘗試將康復服務與就業指導有機結合,已幫助86名精神障礙患者實現就業。
在若鄰生產加工外包服務(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若鄰),機器開足馬力印刷著護膚品促銷包裝盒,員工們忙著手中的工作,看不出與普通工人有什么不同。
據若鄰總經理姚熊勇介紹,公司共有80名員工,其中70人身患各類殘疾。自3年前起,若鄰開始雇用精神障礙人員,現在公司有3名精神障礙人員,分別在做紙盒拆除、紙盒收納以及送飯灑掃的工作。
“他們非常珍惜工作的機會,而我們也盡力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崗位、輕松的環境,人事部門經常和員工聊天,交流心情,解決煩惱。”姚熊勇自豪地說,公司成立10年來,有80%的員工已工作了5年以上。在這里,他們找到了安全感和歸屬感,也通過工作實現了個人價值。看著員工們越來越開朗,積極參與年會表演、團建等活動,姚熊勇打心眼里為他們高興。
和進入工廠工作不同,太倉市婁東街道康復驛站的阿琳走了一條不尋常的就業之路——當“網紅”直播帶貨。
康復驛站里設置了幾間直播室,走廊上不時能聽見歌聲、朗誦聲、賣貨聲。走進阿琳的直播室,一張小桌、一臺手機、一個麥克風,構成了一個才藝展示的小天地。今年34歲的阿琳和有更多直播經驗的姐姐組成“姐妹花”,正在高歌一曲《酒醉的蝴蝶》。
“你可能想不到,阿琳患有二級精神殘疾,過去脾氣暴躁,但她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是病。”太倉市婁東街道康復驛站站長高梅介紹道,如今阿琳通過直播唱歌釋放了心中的壓力,大部分時間能保持情緒穩定。“阿琳姐妹的賬號有5000多個粉絲,是個小網紅呢!”
在直播間里,除了表演才藝還有直播帶貨,一部分貨品由愛心商家提供,還有一部分是驛站人員跟非遺傳承人學習制作的手工藝品。
雖然觀看人數少、交易量也不多,但直播卻成為“阿琳們”和外界交流的緩沖帶。“幫助他們先從家里走進社區,等有能力有機會后,再走向社會,就像普通人一樣。”高梅表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