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起,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在京拉開大幕。此前,本著一切為了運動員著想的宗旨,冬奧會結束后,組委會迅速轉換至冬殘奧會工作模式:北京冬殘奧村接待大廳設置了專門的無障礙通道;公寓樓、健身中心、酒店駐地等區域增設了無障礙設施;“雪飛燕”內的雪地上鋪設了木板,加鋪了防滑墊;場館在看臺視野開闊區域設置了無障礙攝影席和媒體席,在場館媒體運行中心設置了無障礙工位,方便殘疾人記者開展工作;在觀眾入口處張貼盲文大字版的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簡介和盲文觸感地圖,方便視障觀眾了解場館信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民族夢、國家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也是每一個殘疾朋友的夢。”春暖花開的北京,芳香四溢,生機勃勃。冬殘奧的賽場上,殘疾朋友們正奮力拼搏、放飛夢想,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活出精彩人生。
享受飛翔的感覺
本報記者 翟 倩 通訊員 劉小惠
熱情開朗,愛笑自信,是李盼盼給記者的第一印象。當記者與李盼盼電話連線時,她正在甘肅雪上項目訓練基地進行訓練,為參加今年冬殘奧會越野滑雪項目做準備。
1992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李盼盼,因先天骶骨尾部脊柱裂伴脊膜膨出,自懂事以來就依靠輪椅生活。“我從小生活在杭州市兒童福利院,2008年被安置到杭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那里就是我現在的家。”李盼盼說。
生活的不幸,并沒有擊倒李盼盼,反而塑造了她勇敢面對生活、勇于挑戰的精神。
2008年,李盼盼進入浙江省殘疾人射箭隊,開啟了運動員生涯,并在3年后,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取得了射箭第三名的好成績。2015年,她轉項進入浙江省殘疾人自行車隊。2018年,憑著良好的身體素質和過硬的運動技能,在浙江省殘聯的推薦下,李盼盼又一次轉項,成功入選中國殘疾人越野滑雪隊。
“從夏季項目來到冬季項目,你感覺有什么不同?”記者問。
“老不同了,射箭屬于安靜型,滑雪需要耐力、體能,而且每天都要挨凍。”李盼盼回答。
剛從南方來到東北訓練時,李盼盼滿心激動。“杭州也下雪,可東北的雪白白的、厚厚的,特別漂亮。我們幾個南方來的姑娘興奮地打雪仗、堆雪人,玩得可開心了。”李盼盼說,“玩的時候,隱約聽著教練說了一句:別那么興奮,以后有你們受的。當時不明白,后來才理解教練的意思。”
教練的隱含意思,很快就讓李盼盼領教了。
一通玩樂之后,轉過天來的滑雪訓練讓這個絲毫沒有滑雪功底的姑娘差點崩潰,“每天就是摔,各種摔,有一次胳膊都摔破了。零下三十多攝氏度,手指凍得麻木。”初看興奮的雪,也讓李盼盼產生了審美疲勞,“什么時候才是個頭啊?”
白天摔跤,晚上復盤。教練指導李盼盼如何掌握滑雪技巧、如何轉彎、哪個彎道要提前預判,在摔倒中不斷總結經驗。“摔多了就有經驗了。”教練這樣安慰她。
而在這一次一次的摔跤中,也激發出了李盼盼的韌勁:我就不信自己做不到。
她開始給自己加碼,每天早上六點四十起床,八點半開始訓練直至中午十二點,下午除了安裝越野滑雪的器材,她還會給自己加練一個半小時,晚上隊友休息的時候,她也會給自己加練,一天下來要滑25公里左右,最長的時候達到了30公里,防滑手套換了一雙又一雙,手上的繭子厚得蓋住了指紋。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逐漸掌握滑雪的動作要領,李盼盼開始享受那種飛翔的感覺,也越來越熱愛冰雪運動。
越野滑雪起源于北歐,需要借助滑雪用具,運用登山、滑降、轉彎、滑行等基本技術,滑行于山丘雪原。對李盼盼來說,最難的就是上坡和轉彎。“我屬于重度殘疾,腰部使不上力,只能依靠上半部分身體,靠著大臂的力量撐上去。”這個弱勢讓李盼盼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常常訓練結束后,手臂抬都抬不起來,吃飯拿筷子的時候抖得不行。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就一定要堅持走下去。
努力是有收獲的,在去年的全國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八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女子越野滑雪項目中,李盼盼表現搶眼,取得坐姿短距離5.2公里銅牌、女子越野滑雪坐姿1.3公里第4名、混合接力越野滑雪第4名等多項佳績。參加北京冬殘奧會,是李盼盼多年的夢想,“希望能夠進前三,信心肯定要有的!不能讓這幾年的付出白費了。”
從2019年來到東北,為了訓練、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李盼盼很少回杭州,在新環境,她適應得很快。“我喜歡外面的世界,喜歡和人接觸,能學到很多東西。我適應能力很強的。”
什么“卡禿嚕皮”“干哈啊”,李盼盼說得特別溜,“我跟老家朋友聊天,他們都說我有一股東北大碴子味兒。”李盼盼笑著說。
對于“家”里,李盼盼很感恩,“他們是我的家人,無論我在哪里,他們都是我最大的后盾。”就像久不歸家的游子一樣,李盼盼給“家”里打電話時總會報喜不報憂,取得了什么成績、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事情都會跟“家”里人聊一聊。
與此同時,“家”里也時刻關注著李盼盼,傾聽她的困難,疏導她的情緒,為她寄去生活必需品、營養品,讓她心無旁騖地實現自己的奧運夢。
在李盼盼的朋友圈簽名中寫著這樣一句話:當你說,我就是要做這件事,多困難我都不在乎時,老天爺就會支持。這句話仿佛是李盼盼的人生信條,指引著她前行的方向。
3月6日11點50分,李盼盼參加的冬殘奧會越野滑雪女子長距離坐姿組開賽,遠在杭州的第一社會福利院里,400多名休養人員與工作人員守在電視機旁,為李盼盼加油。最終,李盼盼以45:17:0的成績為中國增添了一枚銅牌。看到此情此景,院里一片歡呼,“盼盼,你是最棒的!”“站在賽場上,盼盼就是最美的!”“只要有夢想,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大家爭先恐后地為盼盼送出祝福。
在今年的冬殘奧會上,李盼盼還將參加女子越野滑雪坐姿7.5公里和800米的比賽,期盼著她能夠再添獎牌,為國爭光。
加油!盼盼!盡情享受飛翔的感覺吧!
做“雙奧之城”最溫暖的守護者
本報記者 翟 倩
一張鋪著紅布的長桌,一塊“一起向未來”的展板,幾名手捧冰墩墩、雪容融展牌的志愿者,成為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太古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您好,我們是志愿者,您愿意參加冬奧會助力打卡活動嗎?”
“您好,這是為冬奧加油的萬米紅綢,您可以在這里寫下您對冬奧的祝福。”
“小朋友你好,你知道冬奧會的吉祥物是什么嗎?你可以來跟它一起拍照哦。”
從1月15日起,北京中體應急救援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體)的隊員有幸成為北京冬奧會以及冬殘奧會的城市志愿者后,就一直駐守在三里屯服務站點,引導南來北往的游客拍照打卡、書寫祝福,為冬奧加油。
葉十二是站點的當班負責人,也是中體團隊的靈魂人物,她不僅協調當日志愿者的工作,進行統籌規劃,還為大家總結了宣傳話術。由她策劃并剪輯制作的為冬奧加油小視頻及助力冬奧的主題宣傳片,在網上深受大家的好評,獲得點贊。回憶起站點職守的日子,葉十二感受頗深。“除夕那天,大風刮得人都站不穩。住在附近的阿姨買了菜回來看到我們在風中東倒西歪,就問我們要不要去她家里吃年夜飯。”“一位92歲的老奶奶,每天都會路過站點,時間長了,跟我們也熟了,就跟我們講她年輕時候的事情,講她曾經志愿服務的經歷。”“一位哥哥的家人都是冬奧賽場的工作人員,他在跟我們分享時,眼中閃耀著驕傲的光。他說每一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無論是在前面閃光的,還是在背后默默付出的,都值得被尊重和銘記。”這些記憶與分享讓葉十二感受到親如一家的真情、志愿服務的傳承以及意義,讓她更加堅定了志愿服務的初心與恒心。
在江蘇南京上大學的張馨文是個北京孩子,假期回家時,聽說有機會成為北京冬奧會城市志愿者時,立刻就報了名。“我比較關注體育賽事,本身也熱愛滑雪這項運動。尤其北京成為首個‘雙奧之城’,能參與其中服務,是我的榮幸,更是我寶貴的經歷。”她說。
馬俊瀟是一名警察學院的學生,雖不怎么愛說話,可是攝影技術一流,拍出來的照片張張精彩。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打卡,他將自己凌晨排隊買來的冰墩墩,放在站點,供大小朋友們把玩拍照。乍暖還寒的初春,他為了給大家拍照片、做素材,在外面一站就是一天;指路,引導,幫大家領餐包,行動力極佳;每天晚上處理照片到深夜,正能量滿滿。大家都評價他:“這孩子,真棒!什么活兒有他在,我們都省心!”
葉如陵老人是站點最為年長的志愿者,有著41年黨齡,曾任西藏自治區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星光志愿者協會臨時黨支部書記,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葉老并非我們中體的隊員,他是三里屯街道推薦來參與城市志愿服務的。”中體成員李美花說。今年82歲的葉老老當益壯,不辭辛苦,遇有小朋友,葉老彎腰陪伴;遇有鐵粉們,葉老以禮相待;遇有行動不便的,葉老更是主動服務。在志愿服務期間,葉老不厭其煩地進行著冬奧知識宣傳,問路咨詢指引,配合市民拍照。“別看葉老年紀大,他跟老小孩似的,自備服裝、保溫壺就來了。為人特別熱情,休息時,他會跟我們聊天,教導我們:一個人要想對社會做出貢獻,必須要有榜樣、信仰和擔當。”葉老的話感動了在場的大學生志愿者,大家滿懷熱情、面帶微笑,向各國來賓展示著中國當代青年的熱情與中華禮儀之邦的文化魅力。
據統計,中體提供服務保障工作持續40余天,共140人次,服務累計約2萬人。
一位殘疾朋友寫下了“中國加油”,并抱著冰墩墩照相留念。
一位參加過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志愿活動、年近古稀的老人,不僅寫下了祝福,還讓志愿者幫他錄制了祝福視頻。
一個韓國家庭表達了對冬奧的祝福,其中,大女兒在紅綢上用英文寫下了“Good Luck”。
兩位來自南非的小姐姐參與了“為冬奧加油”視頻的拍攝。
兩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人,一看到宣傳語就主動走過來,揮筆寫下了祝福語,老人說:“北京成為世界上首座‘雙奧之城’。國家強盛了,我一定要留下祝福語,祝福祖國,祝福冬奧!”
…………
“這次志愿活動,除了為大家服務,我們的收獲也很多。”中體負責人孫麗霞告訴記者,除夕時,共青團朝陽區委副書記顧欣給志愿者們送來了餃子;大年初四,三里屯街道工委書記孫曙光送來了暖暖的姜糖水;站點沒有熱水,旁邊的星巴克為大家送來熱咖啡;看到志愿者只能吃方便食品,游客便買來蛋糕與當值志愿者一起分享;喜茶每周五都會送20杯熱飲給志愿者暖身子;還有主動幫忙維持秩序的民警……“這種相互幫扶、相互服務,讓我們雖然身處寒風,心也是暖的。”
“志愿者是北京展現給世界最好的名片,是不可或缺的中國力量。在這個繽紛的日子里,我們都是‘燃燒的雪花’,點亮京城,助力冬奧,續航冬殘奧,展示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做‘雙奧之城’最溫暖的守護者。”孫麗霞最后說。
人生就是要不急、不躁、不傲
——訪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河北肅寧籍選手王若家人
張思璇
今年19歲的王若出生于河北省肅寧縣肅寧鎮贠家莊村,因先天性發育障礙致單前臂缺失。作為一名冬季項目殘疾人運動員,她近年來在國際國內多項大賽中屢創佳績。
冬殘奧會開賽前,在縣融媒體中心的廚房,筆者見到了在這里工作的王若母親王素芬。談起自己的女兒,王素芬臉上充滿了幸福與自豪。
每天忙完單位的事后打開手機聽聽女兒發來的信息,是王素芬最幸福的時刻。王若是個孝順的孩子,在訓練間隙總惦記著媽媽。“媽媽下班了嗎?”一句輕聲的問候,讓王素芬心疼起來,她說:“我就知道她訓練得忒累,疲憊的那個勁兒,自己的孩子聽聲音就能聽出來。那要是不累的時候就特別興高采烈地說:媽!累的時候就有氣無力的。”
褪去國家級運動員的光環,對于母親王素芬來說,王若只不過是一個離家七年,未曾在身邊陪伴她長大的孩子。王素芬告訴筆者,七年前的一個夏天,滄州市殘聯打來電話,詢問女兒王若有沒有成為運動員的意向,她就風風火火地帶著女兒去了。等待了整整一天,教練終于來給王若測試體能,過了不一會,教練說,填表吧。就這樣,當初不經意的選擇,卻成就了王若的運動員之路。
運動場上自有乾坤,12歲便離別父母開始運動生涯的王若,雖然沒有父母陪伴身邊,但是她仿佛在運動場上參悟到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和做人準則,總是說著比她這個年紀更顯成熟的話。
王若說過的每句話,王素芬都記在心里。她說王若有一個愿望就是等比賽完了,一家子出去自駕游,王若出錢。王素芬說:“孩子這幾年在外面訓練比賽,掙錢不容易,已經夠接濟這個家庭了。女兒這么懂事,是我上輩子修來的福氣啊。”
前年王素芬去訓練基地看王若,包了點她心心念念的餃子和餛飩,把王若高興壞了。吃第一筷子的時候就說:“媽,我就是吃的這個味兒。想吃這個味兒。”回憶起這些,王素芬不禁潸然淚下,她說,我能為女兒做的不多,心里總覺得虧欠了孩子。
不參加訓練的時候,王若喜歡自己一個人寫寫書法,讓自己的心慢慢靜下來。在張家口訓練時,父母去看她,她帶他們到了自己的“主戰地”,教爸爸如何滑雪,當了回父母的滑雪教練,父母也從中體會到了她訓練的不易。
運動競技往往和挫折、苦難交織,但是它同樣與勇敢、力量相連。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王若參加越野滑雪(短距離)和冬季兩項(短、中、長)四個項目,拼搏七年,她在訓練場上的每一次跌倒,都將在奧運賽場上蕩起重重的回響。
開賽前,王若給母親王素芬打來視頻電話,王素芬問她,參加這么大型的比賽,緊張不緊張的時候,王若笑了笑說,多少有點緊張,畢竟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參加冬奧會。但她常跟母親說:“我不急、我不躁、我不傲,我一定能做到最好!”
王素芬對王若的叮囑,也是肅寧的父老鄉親們最想對王若說的。2月8日,縣融媒體中心的黨團員志愿者來到王若家中,幫助這個“冬奧之家”清掃院落、收拾家務,希望用舉手之勞,為備戰冬殘奧會的王若送去家鄉人民最真摯的祝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