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時間:2021-12-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 劉喜堂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全面總結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決議》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全會要求,全黨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回望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人民至上”是黨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的生動實踐。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終把困難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早在1934年,毛澤東同志就告誡大家,“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無論是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黨人都把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放在突出位置。“每日每時關心群眾利益,時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的迫切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黨更加關心民生問題,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敗的標準。進入新世紀,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初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強調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一點一滴踐行為民情懷,取得突出成就。組織實施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我國的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貫徹新發展理念,改革生態文明體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綠水青山留給后代子孫;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民生短板,在民生保障上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使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化,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更加有力。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10.2億人擁有基本養老保險、13.6億人擁有基本醫療保險,社會救助制度為5000多萬困難群眾提供兜底保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人民謀幸福,這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心中的“國之大者”,是跨越百年的初心傳承和價值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

過去一百年,黨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人民至上”依然是不變的初心使命。《決議》要求全黨必須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理念,把群眾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完善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切實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動態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加強社會救助部門協同配合,加快建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統籌運用多種救助措施,為低收入困難群眾提供常態化救助幫扶。符合低保、特困供養或臨時救助條件的,給予基本生活救助;符合專項救助條件的,由相關部門根據實際困難程度和困難類型,給予相應的醫療、住房、教育或就業等專項救助;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陷入困境的,給予急難社會救助。通過分層分類救助,進一步織密扎牢兜底保障安全網,推進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二是強化精準科學兜底救助。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科學合理確定低保等社會救助標準,確保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建設完善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強化功能拓展和應用,為困難群眾常態化救助幫扶提供支撐和保障。以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易返貧致貧人口、支出型困難家庭為重點,建立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實現上下貫通、橫向聯動、動態更新、隨時可查。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加強部門間數據比對和監測預警,及時對困難群眾給予相應的救助幫扶,鞏固拓展兜底脫貧成果,防范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風險。

三是持續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完善激勵基層社會救助創新實踐工作機制。深入研究人戶分離、異地辦理救助申請等問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持有居住證人員在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強化急難社會救助,不斷提高臨時救助制度的可及性和時效性。加強重大疫情等突發公共事件困難群眾急難救助工作,逐步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探索由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有序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為救助對象提供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健全政府救助與慈善力量銜接聯動機制,積極推進“救急難”工作。

四是時刻關注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須懷著真摯深厚的群眾感情,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就必須密切關注群眾的愿望和呼聲,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千方百計為群眾謀利益。必須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撲下身子走進基層、走進村村寨寨、走進困難群眾家中,從人民的立場檢視社會救助政策,從群眾的角度評估社會救助政策,從救助對象的需求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暢通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建立社會救助服務熱線、認真對待每一封群眾來信、精心回復每一個網上留言……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把“人民至上”、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上,將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牢更管用,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兜底作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2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