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光 劉泰山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素有崇德樂善傳統,但慈善資源分散,難以發揮整體效力。為此,順德創新機制,打造智能服務平臺,著力培育發展慈善組織,構建全方位、全鏈條、全覆蓋的社會幫扶與救助服務體系。
去年5月,順德創建“眾扶樂享”慈善救助信息平臺,推動慈善資源對接、服務、監督等智能化。全區建立1萬余份幫扶對象檔案,錄入1.4萬份服務與受援記錄,還有近兩萬份需求評估與探訪記錄等。去年11月,順德區慈善組織聯合會自主開發的“慈鏈公益”平臺獲得民政部第三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認證。該平臺開設慈善項目、慈善專題、圓夢行動、慈善活動和慈善義賣等功能模塊,入駐機構達85家、上線募捐項目130個。
同時,一批企業家和社會群體也在踴躍參與公益慈善事業,造就多家具有較強實力與專業水準的慈善組織,充實了“順德慈善”力量。據統計,順德現有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260家,包括8家省級登記基金會、36家區級登記基金會、11家區鎮(街)慈善會。全區慈善組織資金總量達150多億元、從業人員1200多名、受益人群超百萬,均居同級城市前列。
“做慈善需要政社企聯動,營造友愛、互助、融洽的社會氛圍,滿足困難群眾個性化需求。”順德區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人說,該區已建立區慈善會、鎮(街)慈善會、村(社區)福利會三級慈善體系,10個鎮(街)均有“關愛幫扶小組”。許多人既是捐贈人,也是志愿者,實現了慈善平民化、科技化、常態化。
“人人可公益、人人可慈善。”在當地黨委和政府支持下,順德各類慈善組織和相關部門、企業、服務機構之間深度合作,細化服務,多元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慈善公益生態圈。
從2017年起,順德實施“眾創共善”計劃,整合區委政法委、區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7個單位資源,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公益創投參與慈善事業,一起助醫、助學、助困、助老、助殘,并向資助文化傳承、基層治理、行業發展等領域延伸。
龍江鎮左灘村下轄20個村小組,停車難、衛生差等“煩心事”不少。廣東省德勝社區慈善基金會與左灘村研究“和議協商”制度,遇事村民議事協商,并設立“幸福基金”,資助村民參與公益服務,“自己家園自己管”。
兩年前,順德倡導“慈善超市”向“慈善綜合體”轉型,力求慈善功能多樣、普惠民生、充滿活力。順德8個鎮(街)建立“慈善綜合體”,除募捐、救助等服務,還開拓了慈善商品銷售、便民服務、志愿服務、項目孵化、文化傳播、產品開發等綜合功能。其中,依托“順德慈善”集體商標,獨創“善+互聯網”“善+美食”“善+設計”等“善+”系列品牌,購買產品即成捐贈,讓慈善公益與企業營銷實現“雙贏”。
目前,順德已開展700多個慈善項目,包括安心善居、和美社區、善耆家園、圓夢行動、德益青年公益行動、慈善文化月等慈善品牌。去年,順德區慈善組織聯合會與260多個單位合作,發動全區慈善組織提供款物救助54萬人(次)、服務幫扶47.58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