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通訊員 王 婕
邊境線綿延4200多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守望著118萬多平方公里的祖國北疆。對于這片美麗遼闊的土地,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深情牽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深入內蒙古考察調研,連續五年參加全國人大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為內蒙古的發展擘畫藍圖、明確路徑,指引和推動自治區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內蒙古這片熱土既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又要接續奮斗建設民族團結幸福家園。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在推動全區高質量發展中,民政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十年間,自治區民政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深入推進民政事業改革,著力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發展基本社會服務,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貢獻了民政力量。
主動融入大局,發展前景更廣闊
十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始終把民政工作作為基礎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對民政工作作出指示批示,黨委常委會會議、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加快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社會組織管理服務、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等工作,養老服務、社會工作、未成年人保護等民政重點工作相繼寫入自治區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和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列入自治區對盟市黨政領導班子實績考核指標,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等工作列入自治區黨委全面深化改革任務,民政工作在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自治區民政廳主動把重點工作融入全區工作大局謀劃落實。近年來,自治區先后成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城鄉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養老服務廳際聯席會議、社會組織管理工作廳際聯席會議、社會工作廳際聯席會議等議事協調機構,推動工作資源、工作力量不斷整合,黨委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發力的工作格局進一步鞏固深化。以自治區黨委、政府名義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措施》《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政策。2013年以來,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民政資金294億元,為深化民政事業改革、促進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民政廳加快推進民政法治建設,積極推動出臺《內蒙古自治區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地名管理規定》,推動修訂《內蒙古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同時,《內蒙古自治區志愿服務條例》列入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地方性法規五年重點立法項目,以良法善治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扛起兜底責任,民生保障更全面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強調,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自治區民政系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決扛起民生保障政治責任,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自治區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兜底一批”任務,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區已脫貧人口納入低保、特困等兜底保障39.1萬人。建立“8+1”社會救助體系,構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目前,全區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55.5萬人、城鄉特困人員9.5萬人,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對象達到274.3萬人。
為更好地呵護祖國的花朵,不斷健全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1.5萬名兒童主任、兒童督導員為全區13.2萬多名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撐起關愛保護傘。建成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等關愛保護陣地142個。統籌實施“明天計劃”“添翼計劃”“助學工程”等孤殘、困境兒童助醫助學項目,已累計惠及符合條件的兒童4100多名。
十年間,內蒙古自治區出臺多項惠及特殊群體的暖心政策。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普遍實施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補貼申請“全程網辦”,補貼標準均已達到每人每月100元,覆蓋32萬名困難殘疾人和29.7萬名重度殘疾人。累計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9.5萬人次,幫助尋親4333人。深入實施“福康工程”“助康工程”,為3萬多名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適配矯形器4000余例、其他輔具2.5萬余件,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服務的精準性、高效性不斷增強。
夯實基層基礎,社會治理更有力
民政工作的服務對象在基層,政策落實在基層,做好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尤為重要。內蒙古自治區堅持把工作重心下移,聚焦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自治區民政廳以深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重點,會同省級相關部門出臺加強村級民主監督、鄉鎮政府能力建設等政策措施。參與指導并圓滿完成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嘎查村(居)“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嘎查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一肩挑”比例達99%。牽頭出臺推進農村牧區社區建設試點、規范和精簡社區工作政策文件,建成城鎮社區、嘎查村綜合服務設施13664個。1135個搬遷集中安置區全部納入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全區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覆蓋率達到100%。
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集中開展“兩個覆蓋”百日攻堅行動,指導建立社會組織黨組織2340個。持續加大社會組織培育管理力度,全區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達1.7萬余家。自2014年起,連續8年開展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工作,累計投入資金1.54億元,共有1180家次社會組織承接服務項目,累計受益群眾30多萬人次。深入開展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專項清理整治,為會員企業減免會費4092萬元。
加快構建旗縣、蘇木鄉鎮、嘎查村三級社會工作服務平臺,組織實施社會工作服務試點110個,累計建成社工站588個。深化“五社聯動”機制,創新“6+X”社會工作服務模式。融合推進“牽手計劃”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基層社工人才萬人培養計劃,全區持證社工已達8500多人。志愿服務事業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區注冊志愿服務團體1.64萬個,注冊志愿者262萬人。全區累計開展鄉村振興和社區“我幫你”等主題志愿服務活動3萬余場次,受益群眾1300萬余人次。
通堵點解難題,社會服務更暖心
老有頤養、婚有和諧、逝有所安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自治區民政系統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著力通堵點、解難點,持續提升養老服務、婚姻登記、殯葬服務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治區全面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居家社區養老提升、機構養老提質增效、農村養老服務轉型升級、養老產業促進四項工程,統籌推進養老服務設施補短板、養老機構消防安全專項整治、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提升等專項行動,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有各類養老機構692個,總床位達8.4萬張;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有158個,床位達3.1萬張;建成街道養老服務中心209個、社區養老服務站586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88個。健全完善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1643所,入住老年人10.7萬人。啟動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目前,已完成5000余戶。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惠及34.7萬多名困難老年人。56.5萬多名80周歲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齡津貼。積極推動京蒙東西部協作,京津冀蒙協同發展區域養老服務機構實現等級評定等相關標準互認。
持續深化婚俗改革,包頭市青山區等3個地區被確定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確定自治區級婚俗改革試點8個。婚姻登記實現全自治區通辦,補錄婚姻登記數據910余萬條。在各婚姻登記處嵌入式建設婚姻家庭輔導中心,提供婚姻心理疏導、糾紛調解等服務,倡導良好的家庭家風建設。殯葬改革加速推進,投入資金7.3億多元,支持新建殯葬設施91個,指導實施生態安葬示范項目16個,惠民殯葬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綠色文明殯葬新風落地生根。
踏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內蒙古自治區民政系統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胸懷“國之大者”,改革創新、攻堅克難,不斷推動民政事業取得新突破,為打造亮麗北疆風景線增添一抹民政暖色。